金刚经结缘网
标题

宋荦《邯郸道上》阅读答案及赏析

来源:金刚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22-12-30 06:03:32
宋荦《邯郸道上》阅读答案及赏析邯郸道上宋荦(luò)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注】唐《枕中记》
宋荦《邯郸道上》阅读答案及赏析 邯郸道上
宋荦(luò)
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
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
【注】唐《枕中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客店中自叹穷困,却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及醒,店主所蒸黄粱尚未熟。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一梦"。
①邯郸:古都邑,县名。周、秦、汉时为黄河北岸最大的商业中心,亦为中原交通要冲。[2] 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距市中心约4公里
②荒祠:荒废的祠庙。野潦(lǎo):野外的积水。


③名利客:追名逐利的人。
④卢生:唐沈既济小说《枕中记》的人物,卢生于邯郸邸舍遇道士吕翁,自叹穷困,吕翁乃授之枕,以入梦。生梦中历尽富贵荣华。及醒,客舍主人炊黄粱尚未熟。后因以喻富贵终归虚幻或欲望破灭。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
2.简析“卢生”在诗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通过秋风、古木、荒祠、雨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阵阵、古木沧桑、祠庙破败的古道秋景图(2分),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2分)。
2.借用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2分),含蓄地表达了对步卢生后尘、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的讽刺(2分)

二:
1.诗歌前两句是如何写景的?(5分)
【答案】
诗歌前两句通过视听结合的手法(1分)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古道秋景图,(2分)听觉是“秋声”,视觉为“古木”“荒祠”“秋水”。(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写景方式的题目,主要从顺序、着眼点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回答,此题主要是视听结合,答题时找到视觉和听觉,然后答出效果。

2.诗歌的结尾两句表达了什么情感?是如何表达的?(6分)
【答案】诗歌的结尾两句含蓄地表达了对步卢生后尘、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的讽刺(4分)。是借用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表达的。(2分),

【解析】
试题分析:“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古道上南来北往的人流确实如此热闹非凡,他们不惜背井离乡客游在外,他们栖栖遑遑,熙熙攘攘,或为名来,或为利往,尽管一路劳顿满身风尘,然自古而今,曾无已时。“多少往来名利客”,是诗人无限感慨之词,而“满身尘土拜卢生”更是作者指迷起顽的主旨所在。卢生之典,最早出于东晋干宝《搜神记》之“卢汾梦入蚁穴”,尔后又见诸刘义庆《幽明录》之“焦湖庙祝”。唐代文学家沈既济据此写成传奇小说《枕中记》,这个流传久远的故事说的是在邯郸的一个客店中,少年卢生因功名未就,郁郁寡欢,叹息不已。道士吕翁看到后,便从囊中取出一枕,给卢生垫在脑后以使入睡。卢生熟睡后做了个青云直上,飞黄腾达的美梦,正当他在梦中尽享天上人间的荣华富贵之时,却被人唤醒,自己睁眼一看,发现仍睡在简陋的客店之中,而店老板所蒸的黄粱小米饭尚未熟透。这个故事比喻人生功名富贵之短暂虚幻。但世上又有多少人能明白道士之苦心,残破其中之机关。往日的赵国都城,如今已经衰败不堪。这里曾经是许多英雄豪杰奋斗过、创造过丰功伟绩的地方。由于社会的变化、人世的沧桑,这一切早已无影无踪。这古木荒祠,既是历史变迁的表征,也是它的见证。看到这些,热衷名利的人应该大彻大悟了吧。但是,实际并非如此。“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邯郸道上不是仍然有许多人为了追逐名利,游宦四方,来往不停地奔波着吗?尽管他们浑身沾满了尘土,还是不顾疲倦地去拜谒卢生。其实,名利富贵只是黄粱梦而已。他们真是愚不可及!


作者
宋荦(1634成就y-1713) 字牧仲,号漫堂,又号西陂,绵津山人,河南商丘人。顺治四年(1647),应召以大臣之子列侍卫。逾年考试,铨通判。1664年(康熙三年)授黄州通判。累擢江苏巡抚,以清节著称,官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少师。荦精于鉴藏,善画,淹通典籍,熟习掌故。论师尊杜甫,创作上却多规仿苏轼。诗与王士禛齐名,时人邵长蘅选其诗与王士禛诗合刻为《王宋二家集》,而其成就及影响都不及王。著有《漫堂说诗》、《西陂类稿》、《沧浪小志》、《怪石赞》、《漫堂墨品》等。

赏析:
《邯郸道上》写于清代,作者来到古代的繁华之地邯郸,漫步于荒凉的古道之上,时值秋天,萧瑟的气氛充斥全诗,并巧借了“黄粱梦”的典故,达到讽刺的效果。这首诗正以自然之凄清历史之虚无反衬人间追名逐利而终归黄粱一梦的可笑闹剧,于是邯郸古道上的秋色人情成了古代中国历史文化心态的一个缩影,作者构思之深刻,诗笔之冷峻,也正体现在这里。“拜卢生”一“拜”字,可谓境界全出,说明古往今来无数名利客都在步卢生之后尘,现与虚幻的富贵梦中而不自醒悟,一“拜”字还活画出痴迷而虔诚的人间众生相。

“邯郸道上起秋声,古墓荒祠野潦清。”开首二句从表面看是绾合题目描绘景色,但暗中却包含着咏史之意。物换星移,春秋代序,邯郸古道又到了金凤摧折的时光,秋色秋声“凄凄切切,呼号愤发”,“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欧阳修《秋声赋》)。它充溢于天地宇宙,弥漫于六合四野,一派肃杀凄凉,广袤的原野上,只有阅尽沧桑的古树,被人弃置的祠堂,一汪清冷的碧水,点缀这荒原寥廓的古道秋色。但是,作者在这二句中的寓意,并非仅仅是悲秋而已。邯郸古道上的兴衰际遇变迁存亡只留下凄切号发的秋声与被人遗弃的古树废祠。
作者正是怀着这种深沉的人生历史之悲慨,转入对眼前人间社会众生相的描写,与自然之凄清肃杀与历史之绵渺虚无相比,古道上南来北往的人流确实如此热闹非凡,他们不惜背井离乡客游在外,他们栖栖遑遑,熙熙攘攘,或为名来,或为利往,尽管一路劳顿满身风尘,然自古而今,曾无已时。“多少往来名利客”,是诗人无限感慨之词,而“满身尘土拜卢生”更是作者指迷起顽的主旨所在。卢生之典,最早出于东晋干宝《搜神记》之“卢汾梦入蚁穴”,尔后又见诸刘义庆《幽明录》之“焦湖庙祝”。唐代文学家沈既济据此写成传奇小说《枕中记》,这个流传久远的故事说的是在邯郸的一个客店中,少年卢生因功名未就,郁郁寡欢,叹息不已。道士吕翁看到后,便从囊中取出一枕,给卢生垫在脑后以使入睡。卢生熟睡后做了个青云直上,飞黄腾达的美梦,正当他在梦中尽享天上人间的荣华富贵之时,却被人唤醒,自己睁眼一看,发现仍睡在简陋的客店之中,而店老板所蒸的黄粱小米饭尚未熟透。这个故事比喻人生功名富贵之短暂虚幻。但世上又有多少人能明白道士之苦心,残破其中之机关。
往日的赵国都城,如今已经衰败不堪。这里曾经是许多英雄豪杰奋斗过、创造过丰功伟绩的地方。由于社会的变化、人世的沧桑,这一切早已无影无踪。这古木荒祠,既是历史变迁的表征,也是它的见证。看到这些,热衷名利的人应该大彻大悟了吧。但是,实际并非如此。“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邯郸道上不是仍然有许多人为了追逐名利,游宦四方,来往不停地奔波着吗?尽管他们浑身沾满了尘土,还是不顾疲倦地去拜谒卢生。其实,名利富贵只是黄粱梦而已。他们真是愚不可及!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仰屋兴叹 仰屋兴叹

仰屋兴叹成语名称仰屋兴叹成语拼音yǎng wū xīng tàn...

仰事俛畜 仰事俛畜

仰事俛畜成语名称仰事俛畜成语拼音yǎng shì fǔ chù成...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仰之弥高 仰之弥高

仰之弥高成语名称仰之弥高成语拼音yǎng zhī mí gāo成...

仪态万千 仪态万千

仪态万千...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