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结缘网
标题

如何面对贪心

来源:金刚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10-31 09:31:21
与过去任何时代的人相比,现代人拥有更优越的物质条件。但从精神的层面来讲,我们却比过去任何时代的人更空虚、更浮躁、更痛苦、更贫乏。缺乏物质的痛苦,可以结束人的生命;精神的空虚、痛苦,同样也能让人走上绝路。据中国疾病预防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的一项报告显示:中国目前有超过一亿的精神病人。每年自杀人数为二十八万七千人,两百万人自杀未遂,焦虑症、孤独症、自闭症等精神疾病层出不穷虽然我们可以找出工作压力、生活压力

如何面对贪心

与过去任何时代的人相比,现代人拥有更优越的物质条件。但从精神的层面来讲,我们却比过去任何时代的人更空虚、更浮躁、更痛苦、更贫乏。缺乏物质的痛苦,可以结束人的生命;精神的空虚、痛苦,同样也能让人走上绝路。

据中国疾病预防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的一项报告显示:中国目前有超过一亿的精神病人。每年自杀人数为二十八万七千人,两百万人自杀未遂,焦虑症、孤独症、自闭症等精神疾病层出不穷虽然我们可以找出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其他理由,但如果深究其根源,用佛的方法来说,就是贪嗔痴三毒。

精神上的负面影响和金钱有关系,但金钱却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药物虽然可以缓解一些症状,但其副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修行去解决。

此文介绍的,是如何面对贪嗔痴三毒之一的贪心。

一、贪心的危害

贪欲有很多种:贪财、贪色、贪名等等。只要有了贪心,而且不加控制,任其自由发展,成长壮大,它一定会无限膨胀,使我们不知满足,进而受其奴役。短短的人生,就在拼命追求虚幻无实的目标与竭力填满欲望的沟壑中蹉跎了。大限临头回顾一生才发现,幸福的时候少之又少,不幸福的时候却占据了人生的大多数时光。贪心不仅会毁掉这一生,也会毁掉下一世;不仅会毁掉自己,还会毁掉他众。

以抢劫为例,因为有了贪心,才会去抢劫别人的东西,不仅毁掉了自己的今生来世,也破坏了别人的生活。

每一个人都希望过幸福生活,包括动物也是一样,但仍然有很多人不幸福。其主要原因,来自于内在精神上的一种因果关系。当我们越希望拥有更多物质的时候,欲望只会让我们更多地付出,用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完成自己的心愿,同时我们的压力就更大,生活就更匆忙,休闲的时光也会更短暂。最后,我们的幸福感也会全部被剥夺。虽然欲望的初衷,是为了自己幸福,结果却把我们的幸福毁掉了。所以,适当地调整欲望很有必要。

释迦牟尼佛讲过,轮回是痛苦的,但佛并没有全盘否定轮回当中也存在相对的幸福。释迦牟尼佛经常讲,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并尽量行善,就可以享受人天的福报。人天的福报就是相对的幸福,而不是痛苦。但这些表面上的幸福,都是短暂、相对的,而不是绝对、永恒的。所以,佛经常告诫我们要做好思想准备,只有这样,在面临生老病死的时候,才有足够的勇气。

世人认为,欲望是人类发展的动力。这一点,佛教也不会否定。大乘经典中说过:发起须弥山一样的我执,才能够成佛。所谓我执,就是对自我的执着。虽然平时佛教很忌讳有我执,因为我执会衍生贪嗔痴,但此处的我执,却可以成为追求解脱的动力,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欲望。如果没有成佛的欲望,也就不会学佛,不会渴望解脱,不会发愿利益众生。真正的修行,是一个庞大、辛苦、漫长的工程,需要足够的勇气与动力,才能达成目标。勇气的来源,就是成佛的欲望。小乘阿罗汉没有这种欲望,所以没有动力成佛,而只追求自己的解脱。

欲望可以分为不好的欲望和好的欲望。好的欲望,是修行、成佛的动力。世俗红尘的欲望如果过度,也会反过来毁掉自己。

当然,我们不可能在一开始,就放弃一切欲望,这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大乘佛教非常人性化,不会要求所有修行人都要当苦行僧,而是提倡不堕两边走中道的生活模式。所谓中道,就是不要太极端。比如,本来有条件过上比较优裕的生活,却以为吃苦就可以解脱,而刻意不吃不喝,身穿破衣烂衫。这些做法对修行不但没有帮助,有时反而会成为修行的阻碍。反之,不知惜福而过着穷奢极靡的生活,也是一种极端。选择中道,适当控制欲望,才是可取之举。

欲望也即贪心,贪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贪心,包含了对财、对色、对名,甚至是对解脱的欲望。狭义的欲望,则仅仅是对名、利等等的贪图心。我们应该适当地控制欲望,否则就会导致很多的痛苦。尤其是对人的贪心所导致的痛苦,就更具伤害性。比如,夫妻双方中的一个人出轨了,但另外一个人却舍不得,放不下,就会导致精神上受到极大痛苦和打击。轻微的,是当事人罹患抑郁症,生不如死,严重的甚至有可能走上绝路。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控制欲望,既然对方已经不喜欢自己了,再痛苦都无法挽回,只能伤害自己,又何必苦苦纠结呢?所以,释迦牟尼佛早在2500年前就说过,破坏别人的家庭,是非常严重的罪业,叫邪淫,被列在十不善当中。在2500年前,这种问题还没有这么突出和严重,但现在的确是非常严重且普遍的社会问题了。

当然,对世俗人来说,放下没有这么容易,但若能依照佛教的方法去做,也不是那么难。很多人因为不知道方法,才愚昧地选择了绝路。如果有方法,放下也不是很难。姻缘结束了,就让它自然而然地结束。控制自己的贪心,理智地对待情感的变故,就能走出情感的困境。控制贪嗔痴,不仅对现实生活有很大帮助,而且可以引领我们走向解脱。

以前很多人认为,物质发展了,生活问题解决了,学佛也就大可不必了,传统文化也不需要。但如今我们发现,现在比过去更需要这些精神食粮与抚慰。人与动物不同,猪吃饱了就可以睡觉,此外没有什么担忧。而人在解决温饱问题以后,还会有更崇高的追求。如果达不到,就会痛苦。这些痛苦金钱无法解决,迷信也肯定解决不了,必须通过自己的训练去解决。训练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必须找一个有智慧的、理性的方法。

二、贪心产生的因缘

就像温度、湿度、空间都具备的时候,种子才会长成苗芽,这叫做内在的因缘。贪心的产生,也有三种因缘:

第一,每个人都有贪心的种子。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萨与阿罗汉,才毁掉了贪心的种子。普通人即使是在没有产生贪著念头的时候,甚至是在深度睡眠的时候,贪心的种子也一直存在心里,只是贪心不明显而已,这是最大的根源。

第二,外在的因缘。比如,在看到隔壁邻居的汽车比自家的汽车好时,就会产生一种贪欲心:我一定要买比他家更好的汽车!在没有看到邻居汽车的时候,后续的想法是不会产生的,所以,看到邻居的汽车,就是此贪心产生的外在因缘。

心理学家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每天都看一个小时的电视,一星期的开支,一定会多出4美元。因为电视广告的刺激,会让我们不明智地去买回本来不需要的东西。另外,刷信用卡消费,也会超过现金购物的额度。因为在刷卡的时候,虽然也知道是要付钱的,但感觉不是那么明显,所以无所谓。而现金就不一样了,能看到钱包里面的钱越来越少,这都是心理在作怪。

有了外缘,就有可能产生各种烦恼,这是第二种因缘。

第三,非理作意,这也是最关键的。因外因刺激而产生烦恼,佛教称之为非理作意。也即不理性、不合理、不合实际的观念。

若能在看了电视广告以后,控制自己的心念,让自己不生起贪心,则哪怕每天都看各种广告,也不会起心动念,想着要去购买。

三,避免烦恼的途径

三种因缘积聚之后,烦恼就会出现,如何解决呢?

第一,从根本上铲除心里的烦恼种子,但我们目前还没有这种能力。

第二,回避外缘。

比如,不看各种广告,不看邻居家的汽车等等,也可以减少一些欲望,回避一些欲望带来的痛苦。所以佛告诉我们,出家人或真正的修行人,应该尽量到比较偏僻、安静的地方去修行,这些地方没有丰裕的物质,从外因产生的烦恼也自然可以回避,但这并不是最好的办法。

第三,消除非理作意。

比如,过去在看到新推出的电子产品时,买不起就痛苦,买了又傲慢,自以为了不起:;只有我才能背得起名牌包,戴得起名牌表,其他同事都没有等等,以至于目中无人,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也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最后就是走下坡路、众叛亲离。

虽然有些商品是现实生活中不能缺少的,如果没有,真的会很不方便,但商品的品牌,就往往与面子和虚荣心有关了。在满足虚荣心的问题上,就需要控制非理作意了。

对人的贪执也是一样。比如,自己喜欢一个人,但对方却不喜欢自己。在自己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个人观想在前面,然后静下来思考:难道这个人真的像我想象中的那么有魅力吗?我为什么喜欢他?是外表、才华、钱、权力、名,还是别的什么东西?

四、面对贪心的具体修法

面对贪心,有两种修法:一,世俗谛的修法;二,胜义谛的修法。

(一)世俗谛的修法

世俗谛的修法也有两个:一,不净观;二,无常观

1,不净观。

\

在小乘佛教中,有很广的不净观修法。通过这些修法,可以克制贪心。此处简单地讲一下不净观的修法。

首先静下来,并思维:我因为失恋、离婚而产生的所有痛苦,其根源就是贪心。因为我贪对方,才会导致痛苦。如果我不贪,就不会如此生不如死。是我自己的心在让我痛苦。伤害我的最大祸根,就是我自己,而不是别人。

我们过去一贯的做法,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因为他绝情寡义,因为他喜新厌旧,才让我得了抑郁症,才让我走上绝路等等,但实际上都是我们自己的心在执着。

很多人爱上对方的理由,往往是外表。我们从无始以来到现在都是这样,只要眼睛看到的第一反应很好,就不会继续观察,立即深信自己的眼睛。但请想一想,究竟什么是外表?

眼睛看到的部分,其实就是皮肤。佛经里面也讲过,如果没有皮肤,直接看到包裹在皮肤里面的东西,所有人都会觉得很恶心难忍。谁也不会喜欢肌肉、骨骼、血液等等,而皮肤也只是覆盖在这些东西外面的很薄的一层,这个人体真的是你想要喜欢的吗?这样观察以后,最后真的会找不到一个喜欢的对象。

2,无常观。

针对钱财的贪执,可以思维:虽然这个人目前很有钱,但他的钱是怎么来的也说不清楚,也许下个月他就没钱了,甚至人都有可能被关到监狱里,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每天报纸、电视、网络都有这样的消息出现。

对人的执着,则可以这样思维:这个人虽然现在长得很帅、很漂亮,但如果再过两三年,他(她)也会慢慢衰老,外形也会越来越差。

佛的方法,是公认的逻辑推理,而不是教条的信仰。佛告诉我们:在皮肤的下面,有三十六种不清净的东西,有细菌、微生物、寄生虫等等,就像蚂蚁窝巢一样零乱、肮脏不堪。不仅如此,所谓的美丑,仅仅是符合大众的审美,或许在外星人或某些民族的人眼里,人类公认的美女可能就是丑女。即便是美女,看久了也会有审美疲劳。更何况随着时光的流逝,美女也会变老,红颜不再、青春不复。

通过观察,就能深深体会到,原来真的没有绝对、实有的美、帅、漂亮等等,这时候,我们的心就会稍稍放松一点,不会再过度地纠缠、焦虑。更进一步去观察思维以后,慢慢就能放弃原有的执着。

当然,对家人不要这样修,毕竟我们都生活在世间,没有必要彻底放下现有的因缘。不过,如果在家人能适当地这样修,也不至于导致离婚和家庭破裂,还可以适当控制自己的贪心与控制欲。

幸福和痛苦的主宰不是神,而是自己的心。想通了,就开心了,失恋、离婚也无所谓了,很多人说不定会觉得更自由、更舒服了。

无常观的修法细节,在《慧灯之光》中《四法印的修法》里面介绍过,麦彭仁波切讲得非常清楚。小乘佛教的不净观修法中,也将不净观讲得非常透彻。

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有点排斥,不习惯、不愿意修。这时候要说服自己,我一定要修,这是我唯一的选择。痛苦下去是没有用的,继续执着这样的人不值得,我要拯救自己。

修不净观和无常非常管用,若能常常观修这些修法,至少不会走上绝路。但如果只是烧香、拜佛,而根本不修行,在面临精神打击的时候,佛教徒也有可能走上绝路。有些人明明知道这些道理,却做不到,那是因为我们的修行力度不够。

(二)胜义谛的修法

胜义谛的修法,也即用空性的观点,来对治自己的烦恼。

1,第一种修法

首先把执着的人观想在自己前面,然后静下来思维:

我到底喜欢这个人的什么?其实,虽然在我的视觉当中,他是这样的一个人,但实际上他是不存在的。就像汽车是由各种零配件组装而成的,除了零件以外,没有什么实有的汽车。所谓的汽车,只是自己产生的幻觉。同样的,人也是由皮肤、肌肉、骨骼组成的,所有东西都一一分解,甚至包括每一个细胞、神经元都分解以后,就像尸陀林里看到的景象。如果这些东西都是人,尸体也应该是人。可见,肉体不是我所喜欢的人。

那我喜欢的是不是精神呢?也不是!对方到底在想什么,我从来就不知道,所以我也无法喜欢对方的精神。可见,我喜欢、迷恋的,原来是一种幻觉。这样分解以后,即使没有证悟空性,也会对消除执着有很大的帮助。

继续思维:我现在需要的,就是把执着降温。如果一直让执着升温,就无法正常地生活、工作,甚至有可能把自己逼上绝路,这样就不划算了。为一个根本不喜欢自己,不在乎自己的人,凭什么要这样寻死觅活?这真是莫大的讽刺,只能证明自己的愚蠢。这样一步一步思维,一定会有非常好的效果。慢慢就可以放下对方,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并勇敢地面对未来。

心理学的方法,只能短暂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像为了缓解疼痛,而服用镇静剂一样。要想根本地解决问题,还是要用佛的方法,依靠有说服力的理论,在想通以后,痛苦永远都不会再发作了。

小乘修行人通过这种方法,成功地控制了自己的贪心。这就说明,这个方法是有用、准确的。

2,第二种修法

这个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

在非常痛苦的时候,静下来告诉自己,虽然我自己觉得痛苦难忍、凄凉悲惨,但到底什么是痛苦?我们肯定会说,是我的心、我的精神在痛苦。那什么又是精神呢?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痛苦和精神是分不开的,精神变成了痛苦的状态。如果静下心来进一步去看精神本身,有可能会恍然大悟,如同看到虚空一样。此时,精神的痛苦当下消失,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痛苦与精神。

这时候,失恋者不但不会恨对方,反而会感谢对方:如果对方不抛弃自己,天天带着自己去周游世界,吃海鲜、喝美酒,总有一天,我们还是会各奔前程,自己前方的路,肯定是地狱,怎么会有机会开悟?正是因为对方抛弃了我,我才有修行、开悟的机会,我怎么能不感谢他呢?痛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经历痛苦以后,会变得更有同情心,会更能体谅别人的痛苦,然后尝试着把自己的方法告诉大家,让更多的人从困境当中走出。

没有观察的时候,就像在做梦。梦到自己逃跑、被人追杀、被人抛弃等各种各样的痛苦。观察之后,就像大梦初醒,一切当下消失,都不存在。

当然,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一个条件,就是修前行。虽然前行的修法很枯燥,要磕大头、供曼茶罗、念十万遍金刚萨埵百字明等等,大家都不喜欢。但如果你喜欢它的结果,就要付出它的过程,这叫因果。不种因,只求果,是异想天开。

这就像农夫种庄稼,虽然农夫真正需要的不是种地,而是丰收。但为了丰收,就要耕耘、播种,就要劳动、出汗。同样,如果希望有一天可以恍然大悟,就不要忽略过程,要认认真真地修,一个环节都不要省略,都要达到标准,这样就有可能明心见性。

对有些人来说,离婚是沉重的打击,但可能对有些人来说,离婚也是一种顺缘。同样的境遇,对有些人来说是逆境,对有些人来说是顺境,其他诸如失恋、生病等等都是如此。《慧灯之光》里面讲过很多方法,《如何面对幸福与痛苦》,《如何将病痛转为道用》等等。解脱还是堕地狱,取决于今生的几十年。有了佛陀的智慧,才有可能达到宠辱不惊、得失随缘的境界。

关于万法皆空、如梦如幻,在《六祖坛经》、密宗,尤其是大圆满里面讲得非常清楚。显宗的《宝积经》中有一品是;迦叶品,讲的是迦叶声闻与释迦牟尼佛的一段对话。汉文版的《宝积经》当中,恰好就缺了这一品,而藏文版的《宝积经》里面就有。迦叶尊者问释迦牟尼佛,内心是什么样的?释迦牟尼佛告诉他:过去的心已经消失,不复存在;未来的心,还没有诞生,也是不存在的;而当下的心,还是不存在,是空性。这虽然是显宗经典,却讲得非常透彻,非常清楚。《金刚经》里面也有这样一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当五祖这样讲的时候,六祖当下恍然大悟,明白了心原来是不存在的。如果能这样恍然大悟,那失恋、离婚都是值得的。

是不是不失恋就无法证悟呢?当然不是,先修加行,然后学中观,再进一步去修行打坐,即使没有受到什么打击,也能证悟空性,这样不就更圆满吗?

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在逃避困难和痛苦,释迦牟尼佛不但没有让我们逃避,反而教会我们很多勇敢面对的方法。训练自己的意识,最好是证悟空性。在证悟空性以后,就能变得非常坚强,不受任何外界的影响。之后还要想到,虽然我坚强了,但还有这么多的芸芸众生不懂道理,更没有训练,所以我要去帮助他们,这叫普度众生、度化众生。我们天天把;度化众生挂在嘴边,实际上我们也完全可以将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我们本来就生活在幻觉当中,当我们相信这个幻觉的时候,幻觉会给我们带来短暂的幸福、痛苦、恐惧等等。但这一切,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心。一旦知道了是幻觉,就不会那么执着,就会慢慢地放下,至少不会过分地患得患失,而招致痛苦。

《入中论释》里面有个故事:从前有个王国,其中有个算命的算得非常准。他告诉国王,七天以后会下一场雨,雨水是有毒的,谁喝了这个雨水,就会发疯。国王听后,便把自己的井盖起来,不让雨水进入,但却没有通知其他人。七天后,果真下了雨,当老百姓喝了雨水之后,都疯掉了。只有国王和身边的几个人没有疯,但所有的疯子都反过来说国王是疯子。国王实在无法承受,最后也喝下雨水,与大家一起发疯。

现在的事实就是这样,全球七十亿人大都奉行着同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只要谁说出一些不同的观点,很多人会认为他是精神病,其实我们都是精神病。当所有人都是精神病的时候,这个精神病就合法化、合理化了。所谓的合理合法,就是符合公众的理念。从无始以来到现在,人世间的规律都是这样。释迦牟尼佛却打破了这个规律,所以很多人想不通,说佛教是错误、消极、悲观的。其中的缘由,就与前面故事所讲的一样。

释迦牟尼佛能够理解我们,他早就猜到我们会这样反对他,所以才在佛经中说道:世人肯定的我都肯定,我不与世人争论,但世人会与我争论。意思是说:普通人沉醉于幻觉与迷茫之中,所以会执幻为实,以至于痛苦不堪,却反而认为佛教是消极错误的,顽固地坚守着自己的错误,以致迟迟不得解脱。

希望大家以后在面临各种痛苦的时候,不要总是去责怪他人。世上没有任何痛苦,是与我们没有一点关系而纯粹是别人带给我们的。或多或少,自己也有责任。即使不是现世的错误,也与前世的过错有关。学会承担、精进修行、化解痛苦、度化众生,才是最好的选择。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仰事俯畜 仰事俯畜

仰事俯畜成语名称仰事俯畜成语拼音yǎng shì fǔ xù成...

仰屋窃叹 仰屋窃叹

仰屋窃叹...

仰息他人 仰息他人

仰息他人成语名称仰息他人成语拼音yǎng xī tā rén成...

仰屋兴嗟 仰屋兴嗟

仰屋兴嗟成语名称仰屋兴嗟成语拼音yǎng wū xīng jiē...

仰不愧天 仰不愧天

仰不愧天成语名称仰不愧天成语拼音yǎng bú kuì tiān...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