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结缘网
标题

如何去实修?

来源:金刚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10-27 09:35:30
如何去实修?

如何去实修?

\

  究竟如何去实修,很多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困惑。针对这个问题,学诚大和尚曾做过相关开示,整理分享如下:    最要不得、最切忌的就是,今天做了这件事情,又想别的事情;做了别的事情,又想这件事情。做事的时候想去修行;修行的时候想去学教理;学教理的时候想去做事,那就不好。    学习也好,做事也好,念经也好,目的都是为了调伏我们的烦恼。    善用其心,很好地来用我们的心。    人的力量大不大,在于人的心大不大,不在于这个人有多大多高、多胖多重。心的力量有多大,是说能够发多大的心,就有多大的力量,因为心是无有形相的。说它大的话,它就无比巨大;说它不大的话,心慢慢就萎缩了。    心死了,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世间上有成就的人,跟一个没有出息的人,不可同日而语。    在佛门里面也是一样的,我们做一点点事情,就觉得做多了,做累了;有些人做很多很多的事情,都不会喊累。说自己做了很多很多的事,就说明没有做好,没有很认真地去做,所以感觉到有很多的事情。    我们常常说“善观缘起”,就要通达缘起,通达甚深缘起。    佛教讲“缘起性空”,通达缘起的目的要让众缘和合,不是说不要把这件事情沾到我的手上,不跟自己沾边,怎样逃避自己的责任?这样,佛法就学错了。    通达缘起,时时处处都能够圆融无碍,时时处处能够成就一切;时时处处能够成就众生、成就佛法,才是叫做通达缘起。时时处处都能够种下菩提正因,而不是时时处处从自我的利害得失来计较。    时时处处都在计较自己的得失利益、你我是非,全是世间心,不是出世间心,不是菩提心。所以我们常常说到庙里边来,我们要学发心、要学承担,要有长远心、广大心,广发正愿,通达缘起。这些话不是随便说的,有它很深的用意在里头。    会修行的,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够修行,青山无处不道场。不能说我在这个地方能修行,换一个地方就不能修行,那就是修行没有功夫的一个表现。    会做事的,到哪里都能够有事情做。菩萨要成就众生,到什么地方都能成就众生。    会学习的,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会有东西可以学的。这些话看似很平常,可以让我们慢慢去品味、慢慢去体会。    教理方面的学习,照本宣科,已经不是很难的事情了。现在有电脑可以查资料,万分方便,无论哪本经、哪本论,我们都可以查到,不是很难的问题。很多网络一打开,上面的内容未必和我们有关系,除非要写一篇文章,要找一些资料,那么你去找。如果不是,你去看一次两次,以后就不想再去看了。    我们读一部佛经,佛经上不但有文字,还有智能。我们读一篇经,能启发智慧,如果不能启发智慧,那我们仅仅种种善根而已。    领会了“文字般若”后,我们还要生起“观照般若”,就是用佛法来观照世间、来观照社会、来观照一切。不能用佛法来观照人世间,学来学去还是学在文字上面。    有了“观照般若”,才能证到“实相般若”;证到“实相般若”我们才有真正的智慧。    我们第一步要通达文字般若,要具足文字般若。“如是我闻”是什么意思?“一时”是什么意思?“佛”是什么意思?“舍卫城”是什么意思?要非常清楚。所以要把经文的文字搞懂,名相的意思搞懂,义理搞懂,名相、文字、义理,在此基础上,要能够去领会佛陀说这段经文的时候本意是什么。    经文就是佛跟弟子们的对话。也就是说,当时佛陀为什么要讲这段话?说这段话时,佛弟子们是什么心境?佛内心是什么境界?经文是沟通佛陀思想和弟子们内心世界的一个桥梁。    如果不讲的话,就没办法融会贯通,所以需要语言去沟通。由阿难等背出来,记下来,我们翻译过来,就变成佛经。不是说你把佛经当成过去婆罗门教的天书,也不是说佛经是不可以理解的,不是那么一回事情!佛经能启发我们的智慧,而不是说我们拿了一句佛经,随便乱发挥,那全是戏论,都是你自己的理解呀!自己的理解,那跟佛的思想境界差得有多远?    当然,自己的理解、自己的领会,可以分享给别人听的,但是不一定是正确的。只是你自己对佛法的体会,很难是圆满的。你的体会可能只有一分,别人可能听了你的体会而谤法,因为你对佛法的体会原本只有一分,别人再体会你一分里面的一分,可能得到了只有一分里面的十分之一,也就是0.1,越往后就离佛法越来越远。    佛在世的时候,为什么天天要念经?佛灭度的时候为什么要念经?不念经,经典就没有了,丧失掉了,佛弟子天天在忆持,生怕把法义忘记掉,所以一天到晚都在那边串习这些经义。自然而然,烦恼就少了,问题就少了,执着就少了。    我们能够记得的经文有多少?我们能不能准确来领会,获得意境,这都是很难说的。就像学《广论》,宗喀巴大师为什么要这么讲呢?他为什么要引这种经文?要引这段的论文?这段的经文跟这段的论文有没有相联系?他是承许呢,或是放在那里,不作抉择?或者说他本身就是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为什么要把不同意的说法、自己承许的说法,不加评论的说法放在一起?哪些是宗大师特别的说法及见地?在这一段论文里面没搞清楚,你不能泛泛而论:“反正这是《广论》里面的,都对。”不是这么回事,有些他是举反证,他引出来,他不承许这种说法。那么,要知道:他为什么承许,为什么不承许?他有理由。承许的理由是什么?不承许的理由是什么?你说,反正这个就是宗大师讲的,没有错。那他这么讲有理由,他为什么要这么讲,你要学,你要搞清楚,你讲不出来,就是没学懂。你说他那么讲,谁不知道?你给别人讲说某某大师怎么讲,谁不知道?人家也会看得出来。    佛法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不是说我们这么一年、两年、三年就能够学会,对整个佛法的理论架构没有弄清楚,根本就无法解脱成佛。    比如说,一部电脑没有装基本的程序,电脑就显示不了。也就是说,必须对佛教的历史、义理,有一个系统的学习,然后才能够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否则,只能靠什么呢?经验的传承,比如说我们过去的禅宗,就是经验的传承。    禅宗在禅堂里面坐禅,或者上座、住持,白天劳动也好,晚上坐禅也好,他时刻不离的,跟大家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坐禅,对大家的身心状况都很了解。禅堂里面大禅师、上座、住持,绝对是通宗通教的。    如果不通宗不通教,就没有办法来引导,那说明没有实修的一种状况。    现在很少有人说,我们这辈子就只以修行为目的。    当然也有人这么说了,以修行为目的,这个是一个广义的以修行为目的,真正说让你什么都不干,让你天天在这里念经、念佛、持咒,肯定受不了。你若受得了,我们庙里都可以护持,不论是出家人还是居士,你至少一天要念十个小时。我们开一个房间,你喜欢念经的,天天可以念;你喜欢念咒,你天天念,你念一两个月,你就念不下去了。(我们多少年来都是看过来的。)    大部分人说一定要怎么样子去修行、去用功,都是此时此刻人的一种情绪,这情绪一过,就不行了,他不行了,退得更快。就是说,进得快,也退得快,因为不是一个平等心,不是一个平常心,你的心是在起伏的一个过程。    没有真正认识到佛法最基本的状态是要让我们内心平静,是一个平常心,要调伏我们的烦恼、要启发我们的智慧,而不是说时时刻刻在思想当中造成对立。如果,你跟这个人过不去,这件事情想不开,那怎么去学佛法。    我们山上的义工、同修,大家两三年下来有一定的基础。去年底,那时候的义工较少,有法师很紧张:没有人怎么办?我说不用愁,以后的人会太多了。现在人多了点,又有法师发愁,人这么多了。    我说我们不是要普度众生嘛,人多人少都随缘好了。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仰不愧天 仰不愧天

仰不愧天成语名称仰不愧天成语拼音yǎng bú kuì tiān...

仰屋之勤 仰屋之勤

仰屋之勤成语名称仰屋之勤成语拼音yǎng wū zhī qín成...

仰屋著书 仰屋著书

仰屋著书成语名称仰屋著书成语拼音yǎng wū zhù shū成...

仰事俯育 仰事俯育

仰事俯育成语名称仰事俯育成语拼音yǎng shì fǔ yù成...

仰人眉睫 仰人眉睫

仰人眉睫成语名称仰人眉睫成语拼音yǎng rén méi jié...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