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结缘网
标题

圣严法师:从《普门品》谈自助与助人

来源:金刚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10-20 09:34:50
圣严法师:从《普门品》谈自助与助人 在《楞严经》中有提到,观世音菩萨在无量劫以前,修行得到耳根圆通,从闻思修而入三摩地,然后进入无我、寂灭的境界;之后,体会到诸佛菩萨的慈悲愿力,体念到一切众生还在受苦受难,于是观世音菩萨发广大愿,寻声救苦,无处不现身,无时不度人,如同《法华经。普门品》所述的,只要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能够有苦的离苦、有难的离难、有灾的消灾,有求必应,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

圣严法师:从《普门品》谈自助与助人

在《楞严经》中有提到,观世音菩萨在无量劫以前,修行得到耳根圆通,从闻思修而入三摩地,然后进入无我、寂灭的境界;之后,体会到诸佛菩萨的慈悲愿力,体念到一切众生还在受苦受难,于是观世音菩萨发广大愿,寻声救苦,无处不现身,无时不度人,如同《法华经。普门品》所述的,只要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能够有苦的离苦、有难的离难、有灾的消灾,有求必应,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

《心经》中则提到,观世音菩萨以无上的智慧观照到人的生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是暂时的、无常的,因为经常都在变化,所以是空的,不是真的有。

然而一般人之所以会觉得受苦受难,是因为执着自我,如果又执着身体和心理受到煎熬的感受,就更加觉得苦难重重。

其实,只要能够了解到身心的反应和现象,都只是暂时的,不是实有的,不能恒常不变的,便不会觉得苦,便能从处处苦难的此岸,登上究竟解脱的彼岸。

因此,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法门刚开始是自利、自度的,最后扩大到利益众生、广度众生的大菩萨行、大慈悲行,这就是一种自助助人的修行法门。

(一)以四感为实践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具体实践自助助人的修行呢?可从‘四感’—感化、感、感谢、感恩来着手。

1、感化-知惭愧、常忏悔

很多人都认为要用道理、方法才能感化他人,所以有所谓‘感化院’、‘感化教育’等,希望感化那些顽劣不化的人。但如果从事感化教育的人,自己没有智慧与慈悲,不能以身作则,想要感化他人谈何容易!

古人说:‘人之患,好为人师。’大多数的人都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可是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智慧和充分的慈悲,又如何教导他人呢?因此我经常自我勉励,不要急于想要感化他人,应该先用佛法的智慧和慈悲来感化自己、修正自己;之后,方能以身作则,为人表率。

感化自己就是要知惭愧、常忏悔。惭愧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希望能够做得更好、更努力;忏悔是因为知道自己有做错的地方,提醒以后不要再犯错。以我个人来说,便是以佛法的智慧与慈悲来感化自己、调柔自己、修正自己、劝勉自己;我经常因为自己所知不多、所学有限,不能为社会做更多的奉献而惭愧、忏悔,常常自我提醒当更加倍努力;同时,我也自觉无智无德,不足为他人的师范,而对我的弟子感到惭愧和忏悔。

经典中告诉我们,修行大乘佛法的菩萨要到了八地以上才成为无学;而小乘的菩萨也要到证了阿罗汉果后,才是无学。无学,就是不再需要学习了,不再需要学习忏悔、惭愧。或许会有人说:‘菩萨怎么还会有过失?菩萨还需要惭愧吗?’事实上,菩萨要常惭愧、忏悔,才会愈来愈精进、愈来愈清净、愈来愈能够感人。

可是偏偏有许多佛教徒都是拿经典来教化他人、感化他人,拿佛法的标准来要求别人。例如我在美国东初禅寺,有一位大陆来的居士,长久以来总是在一旁观察我。因为他在大陆时有一位师父,告诉他善知识要符合十个条件,所以他就用这十个条件来衡量我,量来量去似乎永远不满意。后来他参加了我主持的禅七,禅七期间我告诉他们:‘我很惭愧,我很忏悔,我只能以佛法来感化我自己,我感化不了人,我以感化自己来勉励自己。’他听了以后受到很大的震撼,而且很受用,于是来向我忏悔,从此不再拿着标准来量人。

\

佛法是来帮助我们修行的,不是拿来度量人的。可惜很多人不仅以佛法度量人,并且以世间的道德标准来要求人,却不能以身作则,如此不但不能以佛法帮助自己,又怎么可能对别人有助益呢?

2、感动-智慧慈悲对人

有人会抱怨家庭里的成员不够好、不能满自己的愿;或觉得社会混乱,人心不安定。总认为别人都变好,自己就安全了,其他人都变得认真、负责,自己就幸福了;总是期待他人,认为只要别人都好,自己就有福报,但却忘了自我要求,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也满了别人的愿?

佛法提醒我们,修行应该从自己做起,以自己修学佛法,学习到的慈悲与智慧来感他人,而不是要求他人,这才是最可靠的。智慧并不等于聪明、伶俐、反应快,或者是懂得很多知识、学问;佛法所讲的智慧,是指不受烦恼所困扰,不因无明起烦恼,即使身处逆境,也能自在心安。

我常说:‘用智慧处理事,以慈悲面对人。’例如最近发生的校园杀人事件,两个女生为了抢男朋友而发生悲剧,其中不论被杀的或杀人的都是受害者,还有那位男孩子也是受害者。因为他们从小没有接受佛法智慧与慈悲的教育,没有佛法的正知正见,才会演变至今,他们的问题也反映出整个社会的问题。而只要有一个人犯了错,就会造成社会上的不安,站在佛法的观点,这是我们共同的业力所形成的,每个人应该都有一份责任。所以,我们要用慈悲心来看待他们,但是处理事情时,还是要以智慧来评断,不能感情用事,以免因一时情绪冲,有所偏颇而造成将来的遗憾。

这个世界需要佛法,自己实践佛法是最可靠的,希望人家做到是不容易的。如果大家都能用智慧来处理事、以慈悲来对待人,自然能够产生力量感他人。

3、感谢-顺逆因缘皆恩人

应该以感谢的心来接受顺、逆两种助缘。很多人只能够感谢对自己有利的人,把他们当成是贵人,但是以逆境激励我们成长的,也是贵人,也应该感谢。事实上,我们应该把所有我们遇到、见到的每个人,都当作贵人、当成恩人、都是有利于我们的人,如此一来,心中便能常保平安。

当年我准备到日本留学的时候,台湾佛教界一片反对之声,大家都在传说:‘不能让他去日本,去日本就会还俗,如果赞成他去留学,就等于是送一位法师去还俗。’本来有位马来西亚的华侨,答应全额资助我去留学,可是看到大家都反对,于是就改变主意取消赞助。当时,大家的不信任,虽然令我感到难过,但我将念头一转,心想:‘这也很好,大家不信任我,我偏偏要叫他们看一看,我绝对不还俗!’到了日本,我因为经济拮据,所以把在日本的时间计算得非常经济,一天当成好几天用,一个钱当成十个钱用,书读得比别人都快。由于大家的反对态度,正好促使我赶快把书读完。如今看来,这件事对我信心、愿心的坚固,可说是一大助缘,如果没有这些逆缘,就无法练就我的意志力。

此外,我的师父东初老人,对我最大的恩惠,不是给我经济的资助,而是用‘养蜂式’的教育方式培养我。养蜂人把蜜蜂带到有花的地方,让它自己去采蜜,它采了蜜自己吃,多的还可以供给人吃。我的师父用这种方法教育徒弟,并且告诉我:‘很多人用养金丝鸟的方式教育儿孙,儿孙一定不会太好。因为金丝鸟天天要准备美味的食物喂它,常常要照顾它,但它却不能够生产对别人有用的东西。’由于我师父对我的教育方式,训练出我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再加上遇到任何问题,我以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的原则,用智慧来处理事,用慈悲来处理人,处理以后就放下,心中不再罣碍了,因此逆缘对我来说,不是困扰,而是值得感谢的因缘。

4、感恩-奉献回馈不求报

观世音菩萨因照见五蕴皆空,所以已能度一切苦厄了,但他还是以种种形相、身分,来到十方世界广度一切苦难的众生,这是由于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而其慈悲心则是从感恩心而来。

凡是得到佛法恩惠的人,必定会有感恩图报的心,感谢三宝的恩德。但是三宝是很抽象的,例如报佛恩,佛将智慧、慈悲给我们,但是佛的化身已经不在了,要报佛恩,似乎已经没有机会了,所以应该转而为众生奉献、救济众生来报答佛的恩德。例如观世音菩萨便是在佛那里学得法后,又把法布施给所有的众生。这不是自己对众生施恩,而是为了感恩而来度众生。

除了报三宝恩之外,凡是受恩于人,便应该要感恩图报,有回馈心。所以我们也要报国家恩、报父母恩、报师长恩,这就是佛教徒常说的‘上报四重恩’。报恩要及时,不要等到要报恩的时候,才发觉已经没有机会了,而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随时随地心存感恩,以财力、体力、智慧、心力来做一切的奉献。奉献的时候,态度是恭敬的,而不是以施舍心来付出,否则便会自以为是施恩者,产生自以为了不起的心态,认为自己做了很多的功德,而且一心期待对方回馈,这是不知惭愧;相反地,接受布施或服务的人,则要把对方当成恩人,感谢他的恩德。也就是彼此都存着奉献、供养、感恩、报恩的心,一方以感恩的心奉献,另一方以感恩的心来接受。

很多人嘴上说是奉献,其实心里是在做投资生意,今天给了些什么,明天就希望得一些回馈,事实上,这是利益交换,不是报恩,也不是奉献,真正的奉献是没有条件的。

(二)发广大愿心救济众生

凡夫众生讨厌苦难、逃避苦难,结果反而经常被苦难所困扰;菩萨不逃避困难、苦难,却能深入苦难中来度苦难中的众生,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精神。

初发心菩萨以利他来利益自己,以利他为目的,没有想到对自己是否有利,这也是观世音菩萨的法门。

\

‘四感’就是要我们感化自己、感他人、感谢顺逆缘、感恩奉献,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发广大愿心,如此就能够经得起苦难,不但不以苦难为苦难,同时又能够在苦难之中救济苦难,这就是自利利他、自助助人的菩萨精神。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仰事俯畜 仰事俯畜

仰事俯畜成语名称仰事俯畜成语拼音yǎng shì fǔ xù成...

仰屋窃叹 仰屋窃叹

仰屋窃叹...

仰息他人 仰息他人

仰息他人成语名称仰息他人成语拼音yǎng xī tā rén成...

仰屋兴嗟 仰屋兴嗟

仰屋兴嗟成语名称仰屋兴嗟成语拼音yǎng wū xīng jiē...

仰不愧天 仰不愧天

仰不愧天成语名称仰不愧天成语拼音yǎng bú kuì tiān...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