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结缘网
标题

圣严法师《佛教与心灵环保》

来源:金刚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10-16 09:37:03
《增一阿含经》说:‘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可知佛教的基本立场,便是为人类服务的。佛教虽常说一切众生,能够修道悟道的,确只限于人类。释迦牟尼佛是以人间的肉身成道,表示凡有人身的,均有机会转凡成圣。佛在成道之后,最初用来度脱五位比丘的法门,称为‘四圣谛’,那便是指出人类由于不悟一切现象都是变化无常的,所以生在众苦之中竟然不以为苦,而且为了追求无

《增一阿含经》说:‘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可知佛教的基本立场,便是为人类服务的。佛教虽常说一切众生,能够修道悟道的,确只限于人类。释迦牟尼佛是以人间的肉身成道,表示凡有人身的,均有机会转凡成圣。佛在成道之后,最初用来度脱五位比丘的法门,称为‘四圣谛’,那便是指出人类由于不悟一切现象都是变化无常的,所以生在众苦之中竟然不以为苦,而且为了追求无常虚幻的五欲享受,并且希望保障能有继续不断的五欲之乐而造种种恶业,这便是‘苦谛’及‘苦集谛。’佛陀所悟的便是这个无常即空的事实,转告五比丘应当以修戒、定、慧的三无漏学、八正道来灭除苦谛及苦集谛,便是‘道谛’及‘苦灭谛。’

\

佛法将人的身心,及其所处的时空环境,称为‘果报体’,又分成二部分,人的身心是‘正报’,所处的时空环境是‘依报’,此正依二报,便是人生及宇宙的全部,而此果报的动力中心,乃是业所形成的心识,称为业识。由业识而形成具体的人,便是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其中色蕴是物质的眼耳鼻舌身的五根,此五根所接触的是色声香味触的五尘;至于受、想、行、识的四蕴,是非物质的心理现象及精神现象。受苦报受乐报的是此五蕴身心,造恶业、造善业的也是此五蕴身心,因此五蕴所成的身心,是因造业而感得的果报,每一个人的五蕴身心所处的时空环境,也是由于造业而感得的果报,此即是说,每一个人的身命是业报体,每一个生命所处的时空环境,不论好或不好,也都是每一个生命各别拥有的业报体,此乃是一人一宇宙的生命观及宇宙观。

不过,若从佛的智慧来看,不论是个别的身心,或者是全体的宇宙,都不离无常的自然法则,任何一物都是无常的暂有,不是长久的恒有,故无不变的自性,故名为自性是空;五蕴所成的身心及其所处的时空环境,自性亦空。五蕴既空,凡夫所以为的我及我所有的一切,当然也是自性即空。自性空,即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真谛。若能悟得此一切现象自性皆空的真谛,便证无我的涅槃,便从苦集二谛获得解脱。所以《心经》开头便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佛学的基本常识,也是以心为中心,而又抽离了一切不离一切的环保思想。

若从佛学的角度来谈心灵环保,便是基于离却贪、嗔、疑、慢等的烦恼心,而开发智慧心及增长慈悲心的立场,来面对我们所处的环境。有了智慧心,便能使自己的身心,经常处于健康、快乐、平安的状态;有了慈悲心,便能使他人也获得健康、快乐、平安的身心。至于如何转烦恼而成悲智?便是勘破五蕴构成的身心,是空不是我,此有两个结果:一是不再造作自害害人的恶业;二是当下不受苦报,纵然处身于火宅之中,犹如沐浴于清凉池内。但是尚有无数的众生不明此理,尚被困在贪、嗔、疑、慢等的烦恼火窟之中,所以要用此五蕴身心作为工具,救世救人,称为菩萨行者。

当然,东亚思想中的中国大乘佛教,号称有八大宗,那就是三论、唯识、天台、华严、净土、禅宗、密宗、律宗,每一宗都有本体论、人生论、实践论的教法,在此无暇逐一介绍。因为各宗所依据的经论不同,所持的观点,也有出入,甚至同样是依据众生的如来藏心,天台宗主张一念心性具足三千(百界千如三世间),华严宗主张理体清净不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同样是天台宗派下的学者,有的持妄心观,有的持真心观。同样是禅宗的第五祖门下,北方的神秀主张渐悟,南方的慧能主张顿悟。禅宗的四祖主张‘守一不移’,五祖主张‘看心’和‘守心’,六祖主张‘不着心’、‘不着净’、‘亦不是不动’,他们三代之间,各有主张。同样是修念佛法门,禅宗主张‘念佛心是佛’,净土宗主张专念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同为马祖道一这个禅师,先说即心即佛,后说非心非佛。以类似的例子看来,似乎复杂矛盾,他们的功能也都是为了自利利人。此乃出于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的状况制宜的方便;因有不同的时空及不同的人、不同的状况,就可采用多元化的、多层面的教法来应对,只要能够令人的身心健康、快乐、平安就好。

若从禅宗顿悟成佛的立场而言,乃是直指人心的,凡是用文字传流的佛经祖语,不过是修证方向的指示牌,它们本身不代表方向所指的目的物,甚至有禅宗祖师把佛经祖语,比喻成葛藤络索,这是说,如果死执文字的经教,反叫人受困扰。但是,没有佛经祖语,还是不行,所以禅宗的《六祖坛经》,教人依据《净名经》(即《维摩经》意译)的‘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的开示,修行者应当‘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便是‘一行三昧。’六祖又依据《金刚般若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主张‘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为自缚。’应无所住是不将一切现象跟自我中心的利害得失连系起来,而生其心是以无我的智慧心来应对处理一切的状况,所以,心不住法(现象),佛道的智慧便在你的心中产生功用,心若住法(现象),自己便被此法所束缚而智慧的功能就不现前了。

\

因此,在六祖以后的禅宗祖师们,主张‘道在平常日用中’,主张吃饭饮茶都是解脱道及菩萨道,担水打柴也是解脱道和菩萨道,日出而作日没而息,都是修行,甚至百丈要求自己‘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因为若用无住的直心生活,便可时时都是身心健康、快乐、平安的时间,处处都是身心健康、快乐、平安的空间,所遇的人、所见的物、所做的事,也就无一不是好人、好物、好事了。所以,云门文偃禅师也说‘日日是好日’了。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任人宰割 任人宰割

任人宰割成语名称任人宰割成语拼音rèn rén zǎi gē成...

仰承鼻息 仰承鼻息

仰承鼻息成语名称仰承鼻息成语拼音yǎng chéng bí xī...

仰观俯察 仰观俯察

仰观俯察成语名称仰观俯察成语拼音yǎng guān fǔ chá...

价增一顾 价增一顾

价增一顾成语名称价增一顾成语拼音jià zēng yī gù成...

价等连城 价等连城

价等连城成语名称价等连城成语拼音jià děng lián ché...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