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结缘网
标题

唐仲容:阿毗达摩大乘经·摄大乘品

来源:金刚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10-14 09:29:17
唐仲容:阿毗达摩大乘经·摄大乘品  《阿毗达摩大乘经摄大乘品》  佛果之涅槃、菩提要义  唐仲容居士  佛果涅槃要义  一颂:诸凡夫覆真,一向显虚妄;诸菩萨舍妄,一向显真实。  诸凡夫覆真者,此言凡夫心中有无始无明,于境无知故,起增益损减二执,谓实我法执覆蔽其心,能使真如于心不见。故体虽常露,性虽清净,由无真智,不得证受,而成在缠,故名诸凡夫覆真。一向显虚妄者,即为二执所覆故,恒时处于颠倒梦想中。
唐仲容:阿毗达摩大乘经·摄大乘品

  《阿毗达摩大乘经摄大乘品》

  佛果之涅槃、菩提要义

  唐仲容居士

  佛果涅槃要义

  一颂:诸凡夫覆真,一向显虚妄;诸菩萨舍妄,一向显真实。

  诸凡夫覆真者,此言凡夫心中有无始无明,于境无知故,起增益损减二执,谓实我法执覆蔽其心,能使真如于心不见。故体虽常露,性虽清净,由无真智,不得证受,而成在缠,故名诸凡夫覆真。一向显虚妄者,即为二执所覆故,恒时处于颠倒梦想中。由遍计所执分别增上之力,迷真如故,心生起时,能转变为似外境,故有似能取所取相显现,故名一向显虚妄。诸菩萨舍妄者,简别资粮、加行贤位菩萨,虽亦观空,而依意言变相,故非现观实证。初地以往,乃至十地,圣位菩萨真智缘如不变而缘,现观、现证真如实性,断除无明,破我法执,故名诸菩萨舍妄。一向显真实者,圣位菩萨历多劫修行,终使真如出缠彰显。真如为迷悟依故,诸缘生法为染净依故,亲见真如破迷开悟,由此同时转世间染污而为出世清净,恒能自他俱利,故名一向显真实。

  二颂:应知显不显,真义非真义,转依即解脱,随欲自在行。

  应知显不显者,诸菩萨破我法执,实证真如实性,真如而得出缠彰显;诸凡夫起我法执,不证真如实性,真如而得在缠不显。应知显、不显,此为世、出世间之枢纽。真义非真义者,即后句之转依、依证此真实义之真如而得,反之,世间则依此非真实义之迷谬而成。得真义故,非真义永不现行。应知真义、非真义,此一得(得真义)、一失(失真义)为世出世间所依。转依即解脱者,转依非真义之谬执,而为依真义之真智,即舍去不正确的认识邪知、邪见,获得正确的认识正知、正见,转依识、为依智,即得解脱。真智所行之境,不见一法故,即得于诸相缚而得解脱;即此转依与解脱相应故,而得于诸粗重缚而得解脱,转依即解脱。随欲自在行者,佛得此解脱不同声闻。声闻入灭,身、智俱无,永无利生之用。佛所得解脱,随其所欲,自在而行。究竟证得大涅槃故,随心所欲,无不自在合理,随欲自在行。

  三颂:于生死涅槃,若起平等智,尔时由此证,生死即涅槃。

  于生死涅槃,若起平等智者,生与死(无常)唯属现象,但它不同于心、心所、色三法聚集假,它不从种子生,只是缘生法变化流迁的一种状态,在百法中列为不相应行法,属分位假的假法。而有情不明此理,于生死计执为实有,此所执之生死法的自性是空,空即无自性,由无自性故,无(实)生死可得。即于如幻不实之生死上,见无实生死可得,所执之生死空故,生死的实相即是自性涅槃,故说为平等;能见于此,便起平等智。尔时由此证,生死即涅槃者。那时,由此见二法平等无差别故,便由般若不见生死可得,当下就证涅槃。是真智所行之境,不见一法可得,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无所住故,即是无住大涅槃。此颂中尔时由此证,生死即涅槃之涅槃特指自性涅槃。证生死即涅槃之自性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才得无住大涅槃。

  四颂:由是于生死,非舍非不舍,亦即于涅槃,非得非不得。

  由是于生死,非舍非不舍者,这样一来,了知生死之自性本来是空,无生死可得故,即是自性涅槃,故在世间上非有真实之生死可舍。虽不见有生死可舍,而在出世间上已证了自性涅槃,舍了生死之相缚;更圆满成就了无住大涅槃,舍了生死之粗重缚,故亦非不舍。亦即于涅槃,非得非不得者,同前者之生死非舍非不舍一样,出世无住大涅槃亦如梦幻中事,如梦幻故,非有实法之涅槃可得。虽不见有涅槃可得,而已得此无所得故,已离诸世间杂染故,谓于涅槃亦非不得。此颂中亦即于涅槃,非得非不得之涅槃主要指无住大涅槃,亦摄自性涅槃。

  以上四颂主要显大乘佛果涅槃义。佛果所得之涅槃,是圆满的寂灭一切烦恼,即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名为无住大涅槃。因为佛陀彻底破除了法执,既不见有生死,亦不见有涅槃,彻底无挂无碍,得大解脱。此与小乘果位完全不同。小乘果位但破人我执,未破法我执,见性昧相,只证有余依、无余依二涅槃,由不得无住大涅槃故,没有恒能自他俱得利乐之大自在。故学佛者须发大乘行愿,唯求无上菩提,不乐小果,才能远离作意散乱,以除小乘般涅槃障。

  妙忍

\

  小试牛刀

  UID 16335

  精华 0

  积分 0

  帖子 111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9-8-26

  状态 离线 #2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0-1-17 16:3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续

  。佛果菩提要义

  总颂:相证得自在,依止及摄持,差别德甚深,念业明诸佛。

  相、证得、自在、依止、摄持、差别、德、甚深、念、业、明诸佛,此颂有十一类殊胜,总显佛果菩提。

\

  一、相殊胜

  略有五种:1、转依为相者,指转舍杂染分依他,转得清净分依他。2、白法所成为相者,由修无漏六波罗蜜多所成,白法所摄十种自在。3、无二为相者,谓不住有、无两边,名有、无无二;无烦恼业之所为,有般若妙智之所为,名有为、无为无二;诸佛所有有为无为功德非异,各各有情别别现正等觉非一,名异性、一性无二。4、常住为相者,谓真如清净相,本愿所引,无有终极,所应作事无有竟期,故说常住。5、不可思议为相者,真如法性是内所证;佛果殊胜非世喻可喻;亦非寻思所行之处,总说不可思议。

  二、证得殊胜

  谓缘总相大乘法境根本智、后得智,由集总相、无相、无功用相、炽盛相、无喜足相之五相善修,于一切地善集资粮,金刚喻定断微细障,此定无间,故得转依。

  三、自在殊胜

  略有五种:1、由转色蕴得佛土、自身、相好、无边音声、无见顶相自在;2、转受蕴依,得无罪无量广大乐住自在;3、转想蕴依,得辩说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4、由转行蕴依,得现化、变异、引摄大众、引摄白法自在;5、由转识蕴依,得圆镜、平等、观察、成所作四智自在。

  四、依止殊胜

  略有三处:1、种种佛住依止者,即是佛安住圣住、天住及与梵住的三念住,佛之法身为三念住所依。2、种种受用身依止者,为成熟诸菩萨故,佛之法身与受用身为所依止。3、由种种变化身依止者,为成熟胜解行地诸菩萨众及声闻等故,佛之法身与变化身为所依止。

  五、摄持殊胜

  略有六种:1、由清净者,谓转阿赖耶识得法身;2、由异熟者,谓转有漏色根之异熟,得无漏报身;3、由安住者,谓转欲、色、无色诸行,得无量智住;4、由自在者,谓转种种摄受业自在、得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智自在;5、由言说者,谓转一切见闻觉知、言说戏论,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辩说智自在;6、由拔济者,谓转凡夫为己拔济一切灾横过失,得拔济一切有情一切灾横过失智。

  六、差别殊胜

  诸佛法身,依止意乐及业无有差别,无量依身现正等觉是有差别;如说佛之法身,受用身亦尔。意乐及业无差别故当言无异,不由依止无差别,无量依止差别而转;应知变化身如受用身说。以上所说,法报化三身,诸佛之间,虽有相同之处,但亦有不同之特点。因为,诸佛各有八识和合所成之心,而所遇因缘亦名有别,故一定皆各有差别。不然,一成佛时一切皆成,便无众生;一为众生,一切皆为众生即无有佛。如是则五种性不能成立,染净二法之世出世间无有差别,堕无穷过。

  七、功德殊胜

  此有最清净四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四无碍解、六神通、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相清净、十力、四无畏、三不护、三念住、拔除习气、无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以上功德,总共二十法。

  八、甚深殊胜

  此有十二法:1、谓生住业住甚深;2、安立数业甚深;3、现等觉甚深;4、离欲甚深;5、断蕴甚深;6、成熟甚深;7、显现甚深;8、现等正觉涅槃甚深;9、住甚深;10、自体甚深;11、断烦恼甚深;12、不可思议甚深。

  九、念殊胜

  当知念佛法身有七种念:1、念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转;2、念诸佛法身常住不坏;3、念佛法身最胜无罪;4、念如来行持无有功用;5、念一切如来受大富乐;6、念诸如来恒离染污;7、念诸如来能成大事。此七念佛法门极为正确。因此是念一切佛,不是专念一佛。同时念佛伟大殊胜,目的是向他学习,福慧双修,自身成佛,而不是求佛加被,专靠他力,不靠自力。

  十、业殊胜

  一切诸佛能作五业:1、救济一切有情灾横为业;2、救济恶趣为业;3、救济非方便为业;4、救济萨迦耶为业;5、救济乘为业。

  十一、说明诸佛所含深义

  1、诸佛法身不与声闻独觉乘共,为了劝不定种性舍小转大,故说一乘。此有八因说法是一乘,详见《摄大乘论》。2、一界中无二,故是一佛;但诸佛因缘各殊,故有多佛。3、诸佛彻底解脱,故毕竟般涅槃;但又常大悲度生,故毕竟不般涅槃。4、受用身非自性身,其因有六:①色身可见,②无量佛众会差别可见,③随胜解见自性不定可见,④别别而见自性变动可见,⑤菩萨声闻及诸天等种种众会间杂可见,⑥阿赖耶识与诸转识转依非理可见。5、变化身非自性身,其理有八,详见《摄大乘论》。6、佛受用身及变化身虽是无常,而不断示现,故与法身同是常住。7、世尊化身非究竟性,其因有六,详见《摄大乘论》。8、诸佛法身无别无量,只须生般若智慧,知其常存,自然证得,不须别作功用,苦苦追求。

  以上涅槃四颂及菩提十一门,总诠佛果要义,根据《摄大乘论》(释《阿毗达摩大乘经摄大乘品》)所讲彼果断、智二分择出,如是略释如来涅槃、菩提之佛果竟。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仪表堂堂 仪表堂堂

仪表堂堂成语名称仪表堂堂成语拼音yí biǎo táng tán...

仰取俯拾 仰取俯拾

仰取俯拾成语名称仰取俯拾成语拼音yǎng qǔ fǔ shí成...

仰屋兴叹 仰屋兴叹

仰屋兴叹成语名称仰屋兴叹成语拼音yǎng wū xīng tàn...

仰事俛畜 仰事俛畜

仰事俛畜成语名称仰事俛畜成语拼音yǎng shì fǔ chù成...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