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结缘网
标题

寺院中佛像的真实含义

来源:金刚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11-14 09:30:54
现在,来寺院烧香的人是越来越多,可喜可思。喜的是人心向善、向上,这是人类希望的曙光;思的是信者何所信,何者为善,如何行善?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到道场里来,不知也不问所敬者是谁,只要见到像总是大把的烧香,状似虔诚的膜拜,口中念念有词,听之不知所云,问之不知所求,究之不知所向。总觉得满天神佛是他的依靠,能够让他有安全感,这也是现代人的可爱,也是可怜之处。佛法是佛陀对一切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希望一切众生

现在,来寺院烧香的人是越来越多,可喜可思。喜的是人心向善、向上,这是人类希望的曙光;思的是信者何所信,何者为善,如何行善?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到道场里来,不知也不问所敬者是谁,只要见到像总是大把的烧香,状似虔诚的膜拜,口中念念有词,听之不知所云,问之不知所求,究之不知所向。总觉得满天神佛是他的依靠,能够让他有安全感,这也是现代人的可爱,也是可怜之处。

佛法是佛陀对一切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希望一切众生能够在各自的生活、工作领域内,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去端正思想、改变心态,提高人生境界,升华心灵素养,以期达到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目的。本着这样的一个宗旨,佛法在传播的过程中,所有的言教与一切有形的设施,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这是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的苦心孤诣、匠心独运,也是他们“但愿众生得离苦”大慈悲心的具体落实。所以我们要正确并且善巧地认识佛法当中的种种设施,以避免信佛是迷信的讥嫌。即便不是学佛的人,也应当善意地、正确地理解,以避免误会。我们要去认识自己所不了解而又时常要面对的事物,切不可以不知为知,那样往往会阻碍自己的进步。

寺院的由来

佛教是佛陀教育的简称。我们透过历史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佛教大约在春秋时期就传到了中国,一直到后汉永平十年(也就是公元六十七年),由汉明帝派特使蔡愔正式到西域礼请,同时,迎请印度高僧摩腾及竺法兰两位法师带着佛像以及经书来到中国。

这是国家大事,一开始先有鸿胪寺接待(寺是属于皇帝直接管辖的,鸿胪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外交部)。两位法师与帝王大臣相处的非常融洽,大家在一起非常欢喜,王臣们都希望他俩长住中国,于是,汉明帝正式增设一个同样的机构,也称之为“寺”。这个寺就是佛教教育机构。

古代的专制,君权与相权还是分得很清楚。帝王对宰相非常尊重,宰相执行帝王的旨意,管理国家。宰相之下办事的一级单位称“部”,“部”的长官称“尚书”。另外,直接属于皇帝管的称“寺”,寺的长官称“卿”。皇帝之下有九个“寺”,就是九个一级单位,称九卿。于是,汉明帝的政府就有十个“寺”,新成立的“寺”就专管佛教教育。佛教在中国第一个寺院就是现在的洛阳白马寺。白马寺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国家佛陀教育部,就是专门推广佛陀教育的。另外,宰相下面有个礼部,也是办教育的,教育的中心是孔孟教育。所以,中国从汉明帝以后就变成两个教育部。这两个教育机构一个归皇帝管,一个归宰相管。因此,佛教教育在全中国的推动,远远超过礼部的推动。可见,中国人对“寺”是多么的重视啊!所以,寺不是庙,与宗教也毫无关系。现代一般人将寺与庙合称,就与鬼神扯上关系了(庙是供养鬼神的,过去皇帝祭祀祖宗的地方叫太庙。一般百姓供祖先,祭鬼神的地方叫祠堂。庙跟祠堂的性质完全相同)。

寺院成立之后,有两个重要的任务,一个是教育,一个就是翻译佛经。翻译佛经所需的译场,规模之大也不是我们想象得到的。唐代玄奘法师,他的译场,编制就有六百多人。早期鸠摩罗什大师的译场的编制也有四百多人。所以,寺院是个很大的政府办事机构。现在的寺院完全变质了,教育几乎完全丧失!变成专门跟鬼神打交道的场所,这是很冤枉的一桩事情。这是清朝中叶以后,逐渐演变到现在这个现象。我们学佛,一定要知道佛教简单的历史,晓得佛法的本质,我们要学它真正的好东西。

佛陀教育

我们从历史上来看,汉朝统一中国之后,在教育制度上,就逐渐兴起了一个很精细、很明确的理念,成为我们近两千年来的教育哲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个理念被肯定,可以说在全世界其他国家民族尚未发觉。中国人很重视教育,深知唯有教育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才能够帮助一切人离苦得乐。而且,国家的兴衰与教育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佛陀教育在思想、方法、理论、修学上与中国的儒家、道家很接近,可以说,中国的儒道讲纲领,而佛法讲细节,非常微细透彻,两者真是水乳交融。

\

佛陀教育的宗旨与目的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它是佛法修学的最高理想和目标。这句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佛法所求的是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教育。“觉”是觉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的生活环境,“人生”就是自己,佛教导我们的就是“认识自己与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若完全明了通达,称之为佛菩萨。若完全不明了,则称为凡夫。诸位想想,佛教教育与人生的关系多么密切啊!世间没有任何事能比这桩事与自己的关系更密切的了。智慧有上、中、下三等,佛教修学的第一个阶段是“正觉”,向上提升一层是“正等正觉”,最高的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佛门里面这些名称就好像学校里面的学位名称,现在的大学学位有学士、硕士、博士。佛教也有三个学位,如果你得到“正觉”,就称你为“阿罗汉”,现在的人喜欢简单就称“罗汉”。若你得到“正等正觉”,就称你为“菩提萨埵”,现在的人简称“菩萨”。若你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就称你为“佛陀耶”,古人简称“佛陀”,我们现在更简单,称“佛”。

“佛”、“菩萨”、“阿罗汉”是佛教学位的名称呀!佛教说,人人可以成佛,人人应该成佛。如现在的博士学位,每个人都可以拿到。所以佛教不是宗教,宗教里上帝只有一位,如美国总统只有一位,不可以人人都当总统。佛法是平等的,人人都能成佛,人人都是菩萨。佛教导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众生体验觉悟的层次不相同,高低广狭不一样,可见凡圣平等,只是迷悟差别不同而已。佛菩萨觉悟,众生迷惑。觉悟的人生活就自在,在生活里自己可以做得了主宰。迷惑的人,被外面的环境主宰,自己不能做主,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自己不能做主宰的就称为凡夫。如果是佛菩萨则不然,无论顺境、逆境他都能做得了主宰,“主宰”是自己真正能做得了主。

佛教教学的方针是彻底破除'迷信’。佛门常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迷是什么呢?,对自己、对生活环境的真相不了解。因为不了解真相,往往就看错了,也想错了,看错、想错、也就做错。做错的结果就是苦啊!如果一个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够真正理解,没想错、没看错、所得的结果一定是快乐。所以'破迷开悟’,是从因上说,'离苦得乐’,是从果上说。为达到这个目的,佛教教学的方针是'破除迷信,启发真正的智慧’,让我们有能力在现实环境里辨别:真、妄、邪、正、是、非,乃至于善、恶、利、害。然后再帮助一切众生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宇宙人生观。可见佛教既不消极,也不落伍,是能给我们真实利益的。无量寿经上讲:佛教是能圆满的帮助我们解决众生一切苦难的问题,让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得到幸福快乐、家庭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大同。这就是佛教在我们世间的目标。至于往后的目标---断烦恼、出三界,这种殊胜的利益,就更不可思议了。所以大家要认清楚,佛法是教学,是真的能让我们得到真、善、美、慧,永恒真实幸福的教育成果。

我们常常听到佛教里面讲“普度众生”。那什么是“普度众生”?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对一切众生要尽心尽力去帮助、协助。“度”就是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离苦得乐,帮助他解决一切困难的问题。佛菩萨用什么方法帮助一切众生?用教学的方法。我们现在的教师进修制度就是释迦牟尼佛首创的。他当年在世,有许多有成就的学生。这些学生也分派到各处去教学,但每一年有三个月的时间回到老师的身边,称为“结夏安居”。印度从四月半到七月半是雨季,这个时候在外教学不方便,所以通通回来,接受老师的再教育。同学们再互相切磋、琢磨,然后再出去教学,帮助大众。这是真正难得。佛教的经典非常丰富,在全世界,不论是宗教、学术……都没有如此丰富的经典。这么多经典把它分类也可归纳成三大类,我们中国人称为三藏经典。这三藏经典即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藏偏重在定学,律藏偏重在戒学,论藏偏重在慧学,这是佛陀教育的教科书。

佛教提倡艺术化、美术、音乐、雕塑、乃至于建筑都含有很深的教学意义,确实达到大圆满,充分显示教学的宗旨和意趣。佛教教学将博物馆、图书馆与学校结合在一起,让人一进入山门,一句话都不必说,佛陀所教导的,我们都能体会明白了。

弥勒菩萨

进门第一座建筑是天王殿,不过有些规模更大的寺院,进入天王殿之前还会经过一道或者两三道“三门”。“三门”确实有三个门,一般是三门并立,中间大两边小。中国古代的佛寺大多是建在深山之中,有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所以“三门”也写成“山门”。

大殿当中供奉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大多供奉的是中国宋朝布袋法师的造像。为什么供奉布袋法师的造像呢?布袋法师出现在南宋高宗时代,跟岳飞是同时代的。当时在浙江奉化出现一位肥头大耳、大腹便便,拖个大布袋到处行化的法师,本名契此,但大家都欢喜称呼他“布袋法师”,既形像又亲切。他把别人所给的东西,统统投入布袋。如果有人问他什么是佛法?他把布袋往地上一放,两只手往下一垂。笑嘻嘻的一言不发站在那里。问者若有所悟,明白这是让他放下。别人又问放下以后怎么办呢?他就卷起布袋背在肩上扬长而去。问者望着他远去的身影,微微点头,知道法师教他放下自己,提起众生。最后布袋法师在奉化雪窦寺示寂前说了“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的偈语,告诉大家他的真实身份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所以,往后道场中的弥勒菩萨都是造布袋法师的形像,寓意非常深刻。

我们现在看到布袋法师整天笑嘻嘻的坐在门口迎接一切人,是教导我们学佛要笑脸迎人,不可以愁眉苦脸。大大的肚皮代表包容,对于世间的善恶美丑要清清楚楚而又能够包容。用平等的心态、欢喜的仪容面对一切社会大众。

佛菩萨像是代表所教学的宗旨意趣,千万不能当成神明看待。弥勒菩萨所教我们的就是进入佛门不但要“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还要“生平等心,成就喜悦的相”。换句话说,就是对一切众生生平等心,对一切众生要欢喜。“喜悦相”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爱心,也就是喜爱之心。这个喜爱是真诚的、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是智慧的,佛家也称作慈悲。佛菩萨对众生的喜爱是永恒不变的。因为他没有自私、没有自利、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个喜爱是自性里面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所以,我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要像弥勒菩萨一样欢欢喜喜,一团和气,大慈大悲。

弥勒菩萨也称作阿逸多菩萨,翻成中文的意思叫“无能胜”。也就是说,他的慈悲没有人能超过,他的慈悲遍法界、虚空界。因此,中国又称他为“慈氏菩萨”。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候补佛,现在兜率内院,要到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成佛。兜率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知足”,知足才能常乐,知足才能成佛。

我们还见到一种在布袋法师身上围着、趴着五六个嬉笑颜开的小孩儿,搔痒的、挖耳朵的都有,布袋法师挺着硕大的肚皮笑嘻嘻地坐着。如果把他理解为老爷爷含饴弄孙,那就把他浅解了。人在世间,被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围绕,时时刺激着你的感官。为之所动六道轮回去矣,不为所动则可渐趋解脱。所谓“汝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布袋法师不正是做这一种示现吗?

进入天王殿向弥勒菩萨问讯之后,用欢喜、平静的心右绕佛殿。因为我们在经上常常读到“右绕三匝”,所以我们也应该右绕才合礼节。(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任人唯贤 任人唯贤

任人唯贤成语名称任人唯贤成语拼音rèn rén wéi xián...

任从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任从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任从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成语名称任从风浪起,稳坐...

价重连城 价重连城

价重连城成语名称价重连城成语拼音jià zhòng lián ch...

任人唯亲 任人唯亲

任人唯亲成语名称任人唯亲成语拼音rèn rén wéi qīn成...

任其自然 任其自然

任其自然成语名称任其自然成语拼音rèn qí zì rán成...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