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结缘网
标题

对佛教世俗化的一点理解

来源:金刚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11-13 09:35:04
佛教进入20世纪后随着现代化文明的发展,世俗化浪潮席卷而来,部分有志之士发出忧教忧名的感慨,认为佛教的世俗化日益严重,必然导致普通民众的信仰伪妄乱真,不知佛法的主体精神,而被世俗化所驱流。因此,有人主张将来佛教的发展必须杜绝世俗化的蔓延,保持佛教的高度纯洁,认为世俗化的发展一味的迎合世俗低级需求进而违背佛教的主体精神,会让佛教丧失其独特的价值。笔者对此颇有感触:佛教的发展离不开与社会的交融,在彼此

佛教进入20世纪后随着现代化文明的发展,世俗化浪潮席卷而来,部分有志之士发出忧教忧名的感慨,认为佛教的世俗化日益严重,必然导致普通民众的信仰伪妄乱真,不知佛法的主体精神,而被世俗化所驱流。因此,有人主张将来佛教的发展必须杜绝世俗化的蔓延,保持佛教的高度纯洁,认为世俗化的发展一味的迎合世俗低级需求进而违背佛教的主体精神,会让佛教丧失其独特的价值。笔者对此颇有感触:

佛教的发展离不开与社会的交融,在彼此的相互影响下如何确定佛教的主体精神是佛教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难题,社会在不断的向前发展,佛教要在新的环境下担负起化导世俗的功能靠原来的说教显然不能与社会相适应,要与时俱进就必须采取新的措施发挥佛教的主体精神。《韩非子》云:“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这样才可“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有效的保持佛教发展的连续性,称俗而行不为社会所淘汰。只有让自身与社会保持一个均衡的发展,才可以在化导世俗的过程中发挥一个宗教所具有的神圣性!

佛教的发展不可能不世俗化,任何一种思想都不能在时间的境域中保持其自身的特性。佛教世俗化不但有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影响,而且还有佛弟子们在这种外在环境影响下对佛教自身的反思,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佛教的建立是对有限性生死的困惑进而想证得无限性涅槃为出发点,以此来超越生死而安住生活,但佛教的发展却是以另一种思维形态向前推进,就是佛弟子们不再关注佛教为何?而是关注佛教何为?想尽量的在新的环境里寻求一种新的动力来让佛教向前发展,简而言之就是“称俗而行”。

宗教社会学明确告诉我们,随着社会的变迁,处于社会、受制于社会的宗教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不管是“冲突论”还是“整合论”,他们都深刻地意识到宗教与世俗社会关系的密切。特洛尔奇在《基督教与社会理论》一书中说:“如果一个宗教体系拥有关于世俗世界的社会学说,那么它必然在最大程度上是受这个世界所规定的,尤其是为这个世界的历史更替和变化所规定”。宗教是受世俗社会的发展所规定的,那么随着社会之演进, 宗教本身势所必然地要发生变化,这就是世俗化本身的实在性,它是宗教在神圣性衰退的过程中对世俗可用性的采纳,如果我们只强调宗教的本来面目,认为只有纯洁的信仰才能得救,一味的排斥世俗化这就会形成广泛意义的“原教旨主义”,它与社会的严重对立必然会引起人们对这一宗教的有效性的怀疑,所以宗教应当接受世俗化。那么什么是佛教的世俗化呢?到目前还没有人对此作一解释,我在这里只是粗略的谈一下我个人的理解。佛教是追求人生解脱的宗教,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成佛,为了人生的解脱而作的论证便形成了佛教思想体系,它着重讨论了人生的痛苦,现实的污秽。它所追求的是彼岸清净圆满的精神世界,所以它是出世的,这是佛教的主体精神。当主体精神发生转向,进而杂糅一些入世的色彩,我们就叫佛教的世俗化。它的表现形式是佛教与社会的关系密切,世俗观念在增加,传统价值观念在抛弃。从佛教的自身立场来讲,佛教乃出世的、超越的,它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均不同于其它宗教,所以我将其他立场对佛教的影响异化现象,也称为佛教世俗化的倾向。

世俗化是极其庞大和复杂的社会运动。任何理解都可能会偏于一隅,所以只能在这里谈一点我个人对佛教世俗化的理解。

在上座部《中阿含》中关于佛陀说法传道有一则故事:佛陀正为是否传法而彷徨时,大梵天王觉得事态严重,于是向佛陀求法,并保证世间人将能够理解佛法。佛陀因为悲悯众生而决定广演妙法于世人,于是佛陀也给了大梵天王一个相应的地位。梵天王本是婆罗门教的创世主无所不能,反而因恐惧它的创造物会毁灭而请佛说法,这是佛教徒在方便法门的鼓励下吸收了一些外道思想,从而想获得更多的社会基础。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僧人来源于外道,一些外道的色彩很自觉的会融入佛教思想当中,有的会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比如密咒、仪规等。部派佛教时期不断的有从雪山传出的深奥之法,大乘时期更宣扬自身之法是铁围山之所结集,这些都与外道思想对佛法的浸染有关。大乘佛教时期,在家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虽然以世俗观念来理解佛教,但它们使佛教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也使佛教更具多样性。但佛教的主体精神是批判世俗观念的,对世俗观念有大量的吸收,进而把出世变成了入世,这种思想的转变对佛教的影响巨大。这里要阐明的是印度佛教的世俗化是在宗教压抑下进行的。而中国佛教的世俗化是王权对宗教限制的结果,在中国自古以来就从未出现过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的局面。所以在中国佛教史上才会出现拜天子即为礼佛的说教。东汉以来中国人最初以道教的思想来理解佛教,当佛教完成与道教的融合后就很自然的从世俗政治伦理去调和与儒家的关系,这就确立了佛教在三教关系中的地位。庐山慧远一方面主张从政治上沙门不礼拜王者。另一方面,他又努力使佛教与儒家在伦理道德上合一,这种复杂的比附迎合过程必然导致佛教主体精神的变化,佛教从印度的出世精神变成在中国的入世精神,这是中印佛教差异的要点之一。

历史上佛教的世俗化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由于篇幅所限,下面我将列举造成佛教世俗化的几个要点,以便我们更清楚的了解世俗化的历史必然性。

(一)经济不但从根本上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础与结构,而且也决定了佛教的发展轨迹。很多戒律思想的演变就是经济发展所造成的。佛教在印度的灭亡也与佛教的经济有关。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影响,由印度的托钵乞食转化为自主的寺院经济,主要表现在农禅并重、佃户、寺奴、庄田等金融事业,于是有的寺院殿堂宏大华丽无比,沙门的生活富裕充足,这种“凡京畿上田美产,多归浮屠”。“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这些都足以说明佛教与社会失去了平衡。回避世俗化已不可能,重要的是我们要正确看待世俗化的必然性,进而去引导世俗化的良性发展。

\

(二)宗教思想以及风土民俗对佛教的浸染。佛教之所以被众多民族自觉地接受,最为重要的是佛教“即方便而入究竟”的思想为佛教世俗化提供了“法”的依据。不同民族接受佛教以后会将原来的宗教思想、风土民俗等融入佛教体系当中,进而在方便中广引民众,于随缘中求不变。这样虽然打消了佛教与各民族间的情感隔阂,使佛教得以广泛的传播,但滥用方便会使佛教变质、异化。最初来华传教的高僧多以神通咒术、祈福消灾、占星预言等手段来发展佛教。鉴于这种佛教主体精神不明朗的现象,慧远法师就曾感慨地说“无上道服毁于尘俗,亮到之心屈乎人事”。世俗化的潮流势不可挡,三教合一的思想导致明清之际形成了一些民间性宗教,这使佛教的主体精神不明朗,化导世俗功能不足,从而使佛教被彻底世俗化。看来佛教化导世俗而不为世俗所化是非常艰难的。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无法回避这一现实问题,历史上曾出现过“踞食之辨”“礼仪之争”等问题,显然这些关乎衣食住行的生活小问题,在中国的宗教社会中都出现过重大的争论,最终佛教以自身的理论去建构信徒奉行儒家伦理世俗观念的合法性。我们应从这些历史事件中去反思世俗化的发展而为将来佛教的世俗化作些准备工作。到目前中国佛教还没有对将来佛教世俗化的发展作好准备,将来的世界更具多样性,那么良性的推动世俗化的发展就非常复杂。

(三)政权对佛教发展的制约,必然导致佛教世俗化。佛教的神圣性在面对封建王朝的制约时会处于萎缩状态,自身的命运会随着王权的变化而变化,法难就是王权对佛教的毁灭性打击,僧官制、度牒制等宗教政策使佛教有效处于王权的控制之下。王权的不可逾越性必然使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进而才会有为国行香的说教。印度的社会是二元的,宗教与社会有互补性;中国的社会是一元的,佛教的生存必然要受命于王权。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契合点,是世俗化的关键。

综上所述,佛教的发展与政治、宗教、经济等众多社会因素的关系至深,回避世俗化已不可能。只有推动世俗化的良性发展,才是将来佛教的出路,才能有效的接引社会各阶层大众。都市佛教具有这方面的优势,应该把握机会开设种种方便法门普利群生。这只是我个人对佛教世俗化的一点理解,不正之处望仁者指教!(信息来源:摘自《觉群季刊》)

\

编辑:小月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仰观俯察 仰观俯察

仰观俯察成语名称仰观俯察成语拼音yǎng guān fǔ chá...

价增一顾 价增一顾

价增一顾成语名称价增一顾成语拼音jià zēng yī gù成...

价等连城 价等连城

价等连城成语名称价等连城成语拼音jià děng lián ché...

价廉物美 价廉物美

价廉物美成语名称价廉物美成语拼音jià lián wù měi成...

仰拾俯取 仰拾俯取

仰拾俯取成语名称仰拾俯取成语拼音yǎng shí fǔ qǔ成...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