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结缘网
标题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四法印

来源:金刚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11-07 09:29:54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di

印(一)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讲)

讲法地点:北京,北京大学

时间2007315

“我们为什么要信佛教?”简单的问答是,这样我们可以有一个很好的、持久的、便宜的,而且可随身携带的乐趣。这要如何办到呢?就是了解一切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

谢谢王守常教授对我的介绍。我有点紧张,王教授可能提高了各位对我的期待。对我个人而言,能到这个世界级学府演讲是莫大的荣幸。早已耳闻北京大学的盛名及光荣历史,但从来没有想过,甚至无法想象,有一天我会到这里,在这个校园为大家演说。

各位都知道,对很多人来说,学习是我们的热情所在,特别是学习真理——究竟的真理,似乎是我们有记忆以来最热爱的一件事。直到今天,我们人类还未停止学习,停止追寻真理。对我个人而言,佛教是寻求真理的另一种学习角度或工具,虽然佛教在历史上起源于印度,然而如今它在世界各地都很盛行。我所知有限,但我听说过玄奘大师依循佛教追求真理的努力、精进和决心,他的忍受力和所做的各种牺牲实在惊人,几乎令人无法想象。

如果你问我,佛教对现金这个社会有多大的意义,我觉得意义很大。不一定完全是宗教上的意义,它还可以是一种研究或体证真理的方法与工具。也许有人会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因此它跟中国或其他地方没有太大的关系。我倒不这么认为。不过我想把这个题目留给沙尔夫教授(Robert Scharff)在今天下午跟大家讨论。

我想谈一谈佛教的见地,见地是驱动我们的力量。可是在谈佛教的见地之前,我想我们应该先问问为什么我们要佛教?我们同样可以很简单地问,为什么要这个或那个。比如我们为什么要科学?为什么要科技?为什么要经济?至于为什么要佛教,我想,基本上是因为我们都想要乐趣。我们都想要快乐,而且想要一种持续不断、便宜、可以随身携带的乐趣。我们想要其他东西也是因为乐趣,无论科学还是技术。如果检视我们所做的每件事,就知道我们总是在寻找乐趣。当然,不同的众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世代,对于“乐趣”的定义各有不同,因此追寻乐趣的方法和工具也各有不同。

我举一个声闻乘当中很有名的例子。佛陀说,每当你看着自己的手,你就犯了三个基本的错误。第一个错误是,你把它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部分,你不会说也不会想:“我可以握你的血管、骨头和皮肤吗?”因为你把它当作一整只手来看待。我们总是从整体的角度看待事物。事实上并不存在一只手,存在的是许多不同东西的分子。我们所犯的第二个错误是,我们认为今天的手就是昨天的手,这也不是事实。如果今天的手和昨天完全相同,那么制造护肤乳液的公司就没生意做了。不过虽然我们看见这只手每天、每分、每秒都在老化,我们还是认为它始终是同一只手。第三个错误是,我们认为手是独立的个体,它不依赖于任何其他东西存在。

佛陀发现,这些基本的错误见地导致我们受苦。怎么讲呢?你认为这只手会持续下去,认为它是恒常的,于是你对它产生执着,你从来不会想这只手有天会进到棺材里去。你走遍世界各地,试着保护它,佛教徒甚至会到上师面前请求加持,好让它健康长寿。容我跟大家开个玩笑,对中国人而言,长寿很重要,对吗?我们经常看到一个老人手持仙桃的画像。但你这样想,就已经把自己带离了真理,因为不管你怎么做,手都是无常的。错误的想法将导致你承受各种不必要的痛苦。我们不会享受到任何乐趣,因为我们忙着照顾这只手。

让我们稍微换个角度来看。佛陀提出的第一个真理、第一个见地——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并不见得像许多人认为的是件坏事;事实上、无常是个非常好的消息。如果你的手愈来愈干,就应该买乳霜。为什么?因为无常,所以乳霜有效。如果你现在不是百万富翁,那么感谢无常,你可以变成百万富翁。所以不要把无常想成是宗教式的威胁——“喂,你最好规矩一点,不然会被砍头或下地狱。”根据无常这个见地,你可以发展出一种接受真理的态度。

为了要人们了解这个真理,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方法——跟“修”有关的方法,跟“行”有关的方法。如果你去缅甸或泰国那样的国家,你会看到他们的出家人都是剃光头。把头剃光这个行为是一种纪律,目的是为了向你提醒无常,而不是因为佛对长头发过敏,所以强制规定剃光头。所有这些仪式、制度,其实都是要引领你走向真理,但不幸的是,我们对仪式太过着迷,反而忘记背后隐藏的意义——无常。

回到今天的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佛教?”简单的回答是,这样我们可以有一个很好的、持久的、便宜的,而且可随身携带的乐趣。这要如何办到呢?就是了解一切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借着这个见地,即使有人祝你长命百岁,或是你正经历最忧郁沮丧的时刻,你都能泰然自若。不晓得中文有没有这样的说法“时间治愈一切”,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

对了,我应该告诉你们一件事。当悉达多王子思索如何追寻真理时,他是非常务实的,他的一切教法都非常务实。我相信悉达多王子有足够的智力,去研究他禅坐地方的周遭环境,或研究鹿和象所吃的食物,他可以做出很棒的研究。可是一项具有突破性的有关鹿的消化系统的研究,只能帮助几只鹿而已,而悉达多真正想要探索的,是一切问题的起因。他了解到,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不了解一切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所有的一切事物,无一例外。

我们的第二个问题,也就是第二个见地要回答的,是所有痛苦从何而来?我说的不是头痛、胃痛这类粗浅的痛苦。我们多数人一直活在不确定感之中。就像这场演讲结束后,我们能不能见到我们的亲朋好友?我们不知道。

造成这种痛苦的基本原因是什么?佛陀从来没有给过这样的答案:“噢,我看到银河系之外,有一股邪恶势力在侵扰我们。”他没有这么说。佛陀发现没有外在的恶煞,而只有对“我”的执着在带给我们痛苦。所有直接或间接跟我执有关的心绪或情绪,都会导致痛苦。我们一切的情绪,诸如爱、恨、嫉妒等,基本上都来自我执。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我们人类都喜欢怪罪别人,而根据第二个见地,我们不能怪罪任何人;如果一定要怪罪的话,就怪这个我执的习气。“无我”在佛教研究里是个非常大的主题,我们能听到很多这方面的开示。

我相信你们很多人都知道《心经》,其中说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无眼耳鼻舌身意、、、、、、”根据佛陀的说法,当一些元素组合在一起,你就产生一个“自我”的概念,可是它根本不存在。但这正是你所执着的东西,所以很荒谬。不过虽然听起来很容易,真要跟我执战斗却非常困难,因为这是我们的老习惯。就连戒烟都非常难,而抽烟跟我执相比还算是个新的习惯,因为你刚生下来的时候并没有拿着烟。我执是一个非常老旧的习惯,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就像刚才讲的,因为一些元素组合在一起,我们认为有一个“自我”。然后我们搭建了很多藏身之处,让自我感到舒适、安全而有力量,比如钱财,权力、影响力、友谊等。如果没有自我,就没有经济;如果佛陀所说的真的奏效,许多人真正开始修习无我,那市场经济就会垮掉。因为不安全感消失了,没有了不安全感,就没有生意可做。我对生意懂得不多,不过看起来这就是市场经济的精髓所在。有人试着告诉我们,我们缺少某样东西,应该拥有某样东西,好让这个不存在的自我感到更安全、更舒适一点。而在这个让并不存在自我更舒适的过程中,从宏观来看,我们摧毁了我们的世界,摧毁了环境,摧毁了一切;从微观来看,当我们对朋友与家人说我们爱他们,我们其实爱的是自己,我们想把他们放到架子上,以便在想用的时候随时可以取到。

这就是佛陀提出的第二个见地——一切源自自我的情绪皆苦。如同我刚才讲的,这个见地与宗教无关,也和道德伦常无关。可是在佛教里,经常谈到道德伦常,我们有一整套的“律”,其中所有内容都是为了解真理而设计的。正如刚才说过,在枪杆的威胁下,你会说天空是绿的。这整个复杂的修行道路,都是佛陀亲自开示的。

金刚经》在中国很受欢迎,也许你们有些人记得,佛陀在这部经里说:若以色相见我,是邪见。他也说到:佛的各种身相并不真实,也不存在。当然,这很难理解。我们想要个救世主,想要个可以怪罪的人,或当我们没有任何选择时,我们想要个可以祈求的对象。我们佛教徒谈论金身的佛,因为我们喜欢金子,从来没有谁谈过木炭颜色的佛。如果你看着佛的各种身相,你就会了解到,这又是另一种善巧方便。我们所谈的真理就是佛,出了佛之外,没有其他真理。真理无色、无形,也不是铜做的,可是我们要用某种方式让人们对这个真理有兴趣,这很重要。如果你爱某个人,真的希望他快乐,真的希望带给他快乐的因,你就会做任何事来引导他走向真理,走向快乐的因。

我想试着谈谈佛的慈悲心。佛希望让人们了悟真理,但是从常人角度来看,真理是苦的。例如三天前我在印度参加一场非常盛大的婚礼,我实在不能跑到这对素未谋面的新人面前跟他们说:“知道吗?你们有一天会死。还有,因为你俩都是凡人,所以你们会常吵架,意见不和、、、、、、”为了传达真理,你得让真理看起来很吸引人,这就是佛教徒把佛像漆成金色的原因。当然后来发展得更复杂了,有人喜欢蓝色,于是有了天蓝宝石色的佛像;有人喜欢珊瑚,所以阿弥陀佛是红色的,诸如此类。

假如你仔细检验佛教的这些方法就会发现,如果它真实可靠,总能引导你走向真理。举例来说,佛有金身,或者垂到肩上的耳朵,这些是我们佛教徒引以为傲的佛的特质。但认真来讲,你真的会跟这样的人约会吗?你会骄傲地向你的朋友介绍你的男朋友是金色皮肤,耳朵垂到肩膀上吗?所以说这些佛教的象征都是设计出来的,是为了吸引你、引导你走向真理。只要你仍受制于色彩和形状,你就仍受制于和合的现象。

我很难把这些佛教的见地在很短的时间里说清楚,它们的意涵非常广大。四法印里还有另外两个真理,我们明天再来讨论。

问与答

问:我很希望追求这些真理,而实际上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该如何去做?

答: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你想要我帮你安排生活。对你而言,最实际可行的是从批判心开始。总是从批判心出发去分析事情,不要轻信一面之词,无论是出自哪一个法道。佛教当然鼓励逻辑分析,理性分析在你们这个阶段很重要,可是最终,你要有勇气超越理性。所以我的建议是阅读,研究,然后思维。试着不要成为佛教徒,你应该试着保持分析的态度。

问:我去年看了仁波切的书,非常钦佩仁波切,思索过您在书上提出的见解。您说任何事物都是幻相,我感到非常迷惑,那到底什么事情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呢?人生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答:很抱歉我的书让你感到迷惑,这绝不是我的意图。你的目标应该就像我一开始所讲的——追求乐趣。根据佛教的教导,如果我们相信并遵循它的答案,我们会了解到,生命只是个大幻相。但这不是件糟糕的事。是的,生命是一个幻相,你的目标应该是知道如何跟这个幻相玩儿。比方说,你梦见身边躺了一只老虎,如果你不知道这是一场梦,你就会有麻烦;而一旦你了解这是梦,你就可以跟这只老虎玩儿。你可以骑在它上面,可以抚摸它,拔它的虎须,随便你怎么玩儿。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问:我们在汉地的佛弟子们,该如何选择、跟随,以及如何观察藏传佛教的上师?过去的方式是否合适?

答:如同我们所谈的佛教见地——一切和合事物都是无常。在拉萨,一切和合事物都是无常,在上海、北京、纽约也是一样,这不会改变。你所要做的就是了解这一点。只要你了解了,你就不需要学习西藏人如何发现一切和合事物都是无常,也不需要遵循他们的方法。也许西藏人用一点酥油茶、几个月不洗澡的方法来发现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但其他人不一定要这样做。你可以喝可乐,也可以喝茶。

不过有件事也许你无法避免——不同的老师必须用他们自己所知道的方法来教授,他们别无选择。他们成长的文化背景,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永远会对他们有影响。你们去过西藏的寺庙吗?在那里你会看到,佛像面前摆着许多供杯,其中第一个杯子和第二个杯子供养的是水。各位知道这第二杯水是做什么用的吗?那是洗脚水。但是西藏人不洗脚。也许偶尔洗一次,但不是他们的习惯。供养洗脚水的习惯是从印度来的,直到今天,印度人在进入神圣或重要的场合之前还是会先洗脚。我们永远有文化上的包袱,这些包袱并不是那么重要。作为一个汉人,如果你把乌龙茶放在供杯里,我会闭上眼睛装作不知道。可是不要告诉西藏人我跟你这么说。

问:我知道仁波切是利美运动的发起者,请您讲讲利美运动发起的因缘、现在的状况和未来的方向。 (二)

讲法地点:北京,北京大学

时间:2007316

\

佛说一切皆空。这是四法印当中最重要的见地。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说,空性就是,你所见的或事物所显现的,并不是真实的样子。

诸位刚刚在外面等那么久,只为了听闻一些佛法,作为一个佛教徒我必须说,这实在非常令人钦佩。佛经上说,在末法时期,即使只是用一点点时间或思维佛法,都会有许多的福报。不过这同时也给了我一些压力,因为我感觉诸位非常期待我给你们说些想听的东西。

身为一个佛教修行人,我开始担心,因为诸位刚刚在外面的等待,我下辈子得来还这个债。现在我不从佛教徒的身份,而从一个崇拜或热爱推论辩理之道、学术之道的人的身份来说,诸位来到这里只为了听闻一些道理,着实让我印象深刻。元朝伟大的萨迦班智达(萨迦班智达1182-1251,是西藏的第一位班智达。古印度把通达五明的人称为“班智达”,是一种尊称,意为“大学者”。)曾经说:“纵使你确定明天就会死亡,今天仍应该学习推论辨理。”

我们今天将讨论四法印中剩下的两个见地。在四个真理中,剩下的这两个非常难以理解。我们昨天谈到两个真理——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一切源自自我的情绪皆苦,是“相对真理”;剩下的两个则是“究竟真理”。

究竟真理,如果沙尔夫教授昨天讲的,我们一开口提到它,就会失败,就会讲错。在佛法经典里有这样的说法:为了表达究竟真理,甚至佛陀的嘴也不够好。但即便说“究竟真理无法表达”,也已经是一种表达。沙尔夫教授给了另一个很好的例子:单手击掌是什么声音?这个譬喻也是一种表达,用来试图诠释什么是不能表达的。不过我们不能不用到表达。

在这个地球上,所有的语言都很含糊,所有的理性工具都不够用,我们度量东西的方法也非常有限。我们只有四加四等于八这种东西,这是数学、科学、技术等的基础,但它非常有限。不过我们对此感到满意,因为如果八加八等于九,那么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就有麻烦了。于是我们的思想不敢超越这些,我们只能用四加四等于八这样的逻辑来思考,但是这样的语言无法用来讨论第三和第四个见地,那是不可能的。

记得昨天讲的吗?为了诱导我们走向正见,一种传法的技巧是让见地变得很吸引人。但是第三和第四个见地,特别是第三个,要把它变得让人动心是很难的——“一切皆空”,这是一点吸引力都没有的。对第四个见地提到的“涅槃”,几个世纪以来佛教徒一直试着把它变得很吸引人,这个努力还算成功,因为他们告诉你,你会从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苞理升起,涅槃是一个永远快乐的地方,你的电脑不用再升级,诸如此类的东西。可是第三点提到的空性,真的很难讨论,而它却是四个见地当中最重要的。

我认为,这四个见地里,第三个最重要。几个世纪以来,诸多大师、圣者、学者都试着解释它,他们吟唱有关空性的歌,在藏传佛教寺庙里,他们甚至把空性画出来。不知道诸位是否有人看过代表空性的裸身蓝色佛像,身上没有佩戴任何装饰;蓝色代表了天空,天蓝色被视为最接近空性的颜色。

请记住,所有这些歌曲和画像都只是工具而已,它们不是真正的真理。我要一再强调这点,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反倒爱上了这些工具。这也是因为什么我会认为昨天沙尔夫教授的演讲很有趣,也很重要。他提到,当佛法传播到不同的地方,其技巧和工具都必须改变。另外,有点令人震惊的是,日本佛教竟然夹杂着基督教的影响。这些信息很重要,特别是对从事学术研究的人而言,对于修行人倒不那么重要,不过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就可以免于错误的见解。

当佛教传播到世界各地,它也随之发生改变。在西藏,如果僧人穿蓝色的袈裟,会遭到谴责。这很可笑,因为事实上佛陀允许僧人穿蓝色的僧袍。一般人相信,这是因为西藏的国王认为和尚只能常常产生一些不太好的结果。比如说,藏传佛教徒通常是大乘佛教徒,他们照理不应该吃肉,可是在西藏,也许因为寸草不生,所以他们吃肉。当他们来到北京,这里有这么多的蔬菜,他们本应该试着吃素,但他们仍旧会说:“我们有这个老习惯”。当然他们也拿密教当借口:我们是密教行者,我们可以吃肉。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和佛教弟子来说,了解这些事情非常重要。

佛说一切皆空。那么,什么是空性?我们听过这样的故事,迦叶问文殊师利菩萨,什么是空性?文殊师利菩萨沉默不语了一会儿,佛说:“很好,很好。”这是表达空性的一种方法。

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说,空性就是,你所见的或事物所显现的,并不是其真实的样子。我觉得以目前而言,这样来诠释空性算是相当好了。

我举个比较粗浅的例子。当你看着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有时会感觉到他(她)很美,不过可能不是一直都很美,而是在开始交往的阶段感觉他(她)看起来非常美。但换其他人来看,可能就看不到你所欣赏的美丽;如果他们不喜欢你的朋友,甚至会觉得这个人很丑或很烦。不只是不同的人角度不同,甚至在同一个人那里,感觉也会发生变化。晚上享用烛光晚餐时,你觉得伴侣看起来很美;但早上看到身边的人,你突然心想:“这是谁啊?鬼啊?”所以事物怎么显现,一个人看起来如何,无论美丑,都不是其真实的样子。这样表达空性还不够完整,但我想是个好的开始。

据佛陀所言,一切现象都是如此。我们的价值观反映的都不是事物的真实面貌,比如我们认为钻石很珍贵,但如果钻石太多,反而成了垃圾,我们不知道要怎么处理它,把它丢到哪里去。当我们度量每件事物,例如宗教、哲学等,它们会呈现出来某种样貌,但那并不是它们真实的样子。我这么说,暗示了某个事物并不是它所显现的样子,于是有人会问,那它真正的样子是什么?想要获得这个答案的冲动,一直存在于人类的心里;而这个答案也已经用很多种方式表达过了。我要告诉各位的是,这些不同的方式,尽管它们只是工具,尽管它们不是真理本身,却对我们产生很大影响,这一点很重要。特别是那些从学术上研究佛教的人,他们应该深入研究佛教历史。

我的翻译昨天告诉我,佛教传到中国的时候,中国人不太能像印度人那样接受戒律以及出家人托钵乞食的现象。也许因为中国人是非常实际的民族,所以他们认为乞食是不对的,应该自己赚钱维生。可是在印度这样的地方,即使到今天,仍有流浪者靠托钵乞食维生,他们被称为出离者,他们的生活方式被视为一种非常高尚的正行。

我想讲个故事。有一次我在印度搭乘巴士,巴士坏了,这不是等几分钟的事,一等就是四小时,这在印度是司空见惯的。当时巴士里面有两位“萨杜”,也就是印度的游方僧,他们赤身裸体,没穿鞋子。我一直对印度哲学很感兴趣,于是我上前去,用很糟糕的印度话问他们一些关于印度哲学的问题。突然一个萨杜用标准的英文问我:“你会讲英语吗?”于是我们就用英语交谈。后来我发现,他们其中一位是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毕业生,并且曾在西雅图执业六年。他有一天突然领悟到,这些早餐、午餐、上班、礼拜六、礼拜天、、、、、、这些周而复始的事情毫无意义。于是他决定出离,放弃了一切,发誓口袋里不放超过两天需用的钱,意思就是说,他计划两天以后的事。听了这些话以后,我沮丧了好几天:“天哪,我还在这里做什么?”我真的感到很沮丧。

谈到文化和习惯,让我调侃你们一下。中国人重视常识,你们的文化教导 你们要尊崇常识,所以你们是非常聪明的民族。印度人没有常识,因为他们尊崇的是智慧,他们努力要超越常识。比如说,轮回和来生,这跟常识没有关系,跟常识有很大关系的是此生。我只是想调侃你们一下,好让你们生我点儿气。我之所以告诉你们这些,是想说明佛教也得作调适。

接着谈第三个见地------一切皆空。“你看到的不是它真实的样子”,这就是空性,这是我目前可能对空性所作的最好解释。如果你看到你的女朋友或男朋友非常漂亮或非常帅,你要知道,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他们丑。美与丑并不存在,美与丑是空性。任何事物所显现出来的,并不是它真实的样子。那什么是真实的样子?我们老是问这个问题:“如果显现出来的不是它真实的样子,那真实存在的到底是什么样子?”想要知道究竟是什么东西存在的习气,很难打破。因此佛多次在不同的经书里给予指示,像《楞伽经》里就提到“佛性”。佛性的概念在中国很普遍,对吧!我想玄奘很喜欢这个概念,我在汉地的朋友也都很喜欢谈佛性。我想这是因为佛性和常识有点关系。要做某件事,得有个起始点,所以佛性是个好概念。

赞成龙树菩萨这一派的印度学者说:“什么都不存在。”如果你告诉他们佛曾经开示佛性,他们就会问:“那是什么?”他们可以很方便地说,佛性是一个名称,用来表示他们所说的“净除之后的结果”,就是你把这个、那个通通去除之后得到的结果。事实上,龙树觉得这样的结果很了不起,他说如此一来,你就可以把任何东西放上去了。

再回到美与丑。如果你的男朋友真正丑陋,那么永远不会有人认为他帅。不单是别人,连你自己都不会觉得他好看。因为假如丑是真理,丑的东西就会充满着丑陋。可是到了晚上,在烛光之下,你觉得你的男朋友还蛮帅的。你瞧,改变发生了。但如果丑陋真正存在,就不可能改变。这可能是使用一般人的语言来讨论空性的最好方式了。总之,空性难以表达,所以我现在只能说这么多。

不过,尽管空性难以表达,还是可以经由一些方法来体验它。有三种方法可以体验空性。按照高低顺序,最低等的是《金刚经》末尾所提到的譬喻,空性就如同梦幻、泡影,这是最低等的方法。比较高级一点的方法是理性分析,就像我们刚才提到的美丑这类事情,大概多数大乘佛教修行者会这么谈空性。而对某些大乘行者,特别是对密乘行者来说,你需要一位上师向你直接指出空性体验,这是最好的方法,这个方法可能会透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呈现,比如禅宗里有所谓的公案。总之结论是,以目前对空性的解释,你所看到的或事物所显现的,不是它真实的样子。

接下来谈涅槃,这是第四个见地,第四条真理。在我们脑子里,我们认为涅槃是某个很久以后才能获得的东西,就像是天堂,佛教的天堂。如果你认为涅槃就是美好的生活,那里永远幸福快乐,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更新的电脑,那么就错了,这不是涅槃。不单如此,甚至来生和天堂,就我的理解,也都不是真的涅槃。涅槃事实上是错觉的终止,意思是说,当你了悟真理、实相,了悟完全的实相,你就拥有涅槃。当你了解到躺在你身边的那只老虎只是个梦,你就会从被老虎吃掉的恐惧中解脱出来。在你了悟那是梦以前,你将一直被轮回的恐惧所控制。

佛亲口说,涅槃超越边见。当所有的边见耗尽,那就是涅槃的经验。我来举个例子,这个故事取自《三摩地王经》。有位女子很想生小孩,她在梦中梦见自己怀孕,生了小孩,非常高兴,后来小孩死了,她又感到悲伤。当她梦醒的时候,快乐和悲伤失去了参照点,二者都不存在了,于是她从这两种边见中解脱。可是如同我先前所讲的,要从边见中解脱并不容易,所以我们画了很多像是极乐世界、莲花等的图画。这些画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它。《阿弥陀经》对于莲花净土就有非常详细的描述。

有两种轮回和两种涅槃。一种是真的轮回和真的涅槃,还有一种是我们所研读或我们所想、所谈的轮回和涅槃。我们大部分佛教徒从来没有一分钟想要舍弃真实的轮回,我们很努力要去除的是书本上读到的轮回。我们试着去获取的是假涅槃,因为真正的涅槃,我们根本还不了解。

所以你应该以佛教徒的身份问问自己,是否真的想要获得证悟?从情绪的角度说,真正的涅槃听起来像是全然无趣的状态。如果你问我想不想要获得证悟,情绪上我会说“不想”。这并不是因为我有慈悲心,为了帮助众生而想住于轮回,跟这一点关系都没有;我是因为想看世界杯足球赛,想看精彩的悬疑片,所以不想获得证悟。如果我证悟了,那就没有悬疑的存在,因为我全知全能,总能知道结果。所以你们现在了解证悟会是何种情况。就是不再有时间的概念,时间的极端消失了,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事实上这代表全知,下次世界杯的所有相关事情——比赛结果、参赛球员等——我完全知道,这有何乐趣可言?一点点无明让我们有很多的乐趣。第四个见地叫做­­­——涅槃超越边见。我想跟昨天一开始所谈的作个结合,我们的目标是乐趣,涅槃就是佛教版本的乐趣。从佛教的观点来说,只要你有二元分别的心,你就没有乐趣。

佛教徒的说法是,当你超越边见,那就是究竟的乐趣。可是“乐趣”这个词,只是我现在为了方便而是用的广告骗局而已,如果我说涅槃是个非常无趣的地方,你们还想去吗?我必须要让人们对涅槃有兴趣才行。总之,我是想说,证悟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我不希望你们心里想:“哇,这超越我的能力所及,我怎么可能达到那种境界呢?”你不应该如此气馁,因为这是做得到的。这个道理真的可以追求,只要你每天禅坐几分钟,每天修心。我必须提一下,许多人喜欢说,“噢,我有一些特别的觉受!”“我的前额有点发麻,也许第三只眼要长出来了。”“我做了好梦。”拜托不要谈这些!谈这些很丢脸,很不好。修行的结果应当是,你开始有所转变。举例来说,假设你是这种人,当别人称赞你,你就轻飘飘,或者有人对你稍作批评,你就非常沮丧,但经过几年的禅修,你不再有这些焦虑烦恼了,这会让人惊喜,这就等同于佛陀的顶髻。即使是一些小小的执著——像是每天晚上都要熨平内衣,如果你如此执著于干净整洁,但几年禅修之后也许你无所谓了,说不定还会穿着两年没洗的衣服,我会说这是一种短暂的涅槃,这是我们大家应该要寻求的。

虽然可以辩论,不过我们还是可以说,四法印如果缺了一个或两个,你就不是佛教徒。我们可以说四法印是佛法的四个特点,理想上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应该以这四点为依据。

以出离心或出家为例。出家成为比丘是为了出离世俗生活,出离的行为应该根据这四点为动机。为什么比丘要出离世间生活?第一,因为世间生活是和合的,是无常的,它徒然无益。第二,因为执着于世间生活会产生痛苦。第三,因为没有所谓的世间生活可以出离。这点非常重要,如果你是佛教徒,千万要记住这一点。佛教徒不应该是因为世间生活邪恶,所以离弃它;佛教徒出离世间生活,是因为它并非如其所显现的那样存在。佛教的出离,比如出家,不应该以目标为向导。如果你认为出家成为比丘,就会受人尊敬,或者就能够获得证悟,如果你抱着这样的目标,你就有边见;如果你有边见,你就没有第四个见地。

见地也可以应用在像是燃香供佛这样一个小小的出离行为上。香是和合而成的事物,这是第一个见地。燃香和牺牲有一点点关系,它需要花一点钱,需要花点力气去把香拿过来并把它点燃,这是第二个见地。我供养这炷香的行为是一个显现,这只是个幻相,这就是第三个见地。而对于燃香供佛不因该以目标为导向,我们这些初学者该如何做呢?我们应该这么想,如果供养这炷香有任何的福德,就让所有众生拥有这福德,这就是不以目标为导向的修持。

在结束以前,我想利用这个机会跟大家稍微介绍一下金刚乘。我们所谈论的,基本上是大乘和金刚乘共同的基础。顺带提一下,金刚乘是大乘。我必须说,没有声闻乘就没有大乘,没有声闻乘和大乘,就没有金刚乘。我知道在有些地方,金刚乘相当具有吸引力,很多人忘记这同时也存在着危险。

举一个经典的例子,如果你有黄疸病,当你看着一个白海螺,你会觉得它是黄色的。我要解释大乘和金刚乘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声闻乘和大乘会说,你应该吃药,因为你认为海螺是黄色的这种见解是错误的,你应该通过吃药去除黄色海螺的显现。很多人说金刚乘是一个迅速的道,为什么?因为它让你绕过黄色海螺是错误的这个想法。你不必强调,“我应该吃药以去除黄海螺的显现”,你可以直接想海螺是白色的,因为它确实是白的。你看着海螺,看到的是黄色,但是你可以一再想它是白色的。同样的,金刚乘有很多仪式,所有的仪式都涉及本尊,而几乎每一种本尊修行都和自我观想有关,譬如去想“我有六只手臂”等。你不用去想我有一天会变成那个本尊,而是直接观想我就是本尊。

可是这个方法常常被误用,声闻乘和大乘都不相信金刚乘是佛教,他们认为金刚乘是印度教。特别是藏传金刚乘遭到许多学者的严格检验,我也认为应该如此。我忘了一位西藏大师的名字,他在前往印度的路上遇到一个要去西藏的印度大师。这位西藏大师问印度大师要去哪里,印度大师回答:“噢,我要去西藏传授佛法。”西藏大师问:“你不是印度教徒吗?”“是啊,我是印度教徒,可是我懂佛教。现在西藏非常热衷佛教,他们给我们很多金子。”我们有一些这样的故事。

另外一个有趣的故事是,当阿底峡尊者听到在马谛巴在印度圆寂时,他哭了。弟子问他:“你听过那么多坏消息,为什么还会为了这件事情而哭呢?”阿底峡尊者说:“在这世界上,只有两个人能够分辨佛教的密续和印度教的密续。我在西藏,而另一位在印度圆寂了,再没有人能够分辨这二者了。”这是发生在一千多年以前的事情,我说出来是希望各位能思考一下,然后跟人讨论,譬如跟沙尔夫教授讨论。

在此我作个结论。我来这里的原因之一是想强调,大家不要混淆真理和了解真理的工具。了解真理的工具非常必要,但它会受到社会、文化、国家种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就像沙尔夫教授昨天所提到的,当佛教传到美国,它就改变了。也许你会想,这有什么关系,它可以改变,我还是照样。是的,如果你是一个修行人,如果你有一位好老师,如果你真的只是单纯地想要修行——我不知道那有没有可能,如果你能这么做,也是蛮好的。可是萨迦班智达曾说过,没有闻思修的道,就如同没有手去爬山一样。所以,尤其对于在这里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来说,应该去认真了解佛教史上发生过哪些事,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现金的佛教,此外还要了解所有的规定来自何处,这些事情都很重要。

问与答

问:在家与出家都可以学佛,但是如果想在今生成就或者证悟,是不是一定要闭关或出家?

答:闭关有很多种定义,你要建立一个范围,设定一个界限。有外在的界限,比方说不离开自己的房间、自己的洞穴或自己的寺庙,把自己锁在里面一星期、一年、一辈子,这就是所谓一般的闭关。而境界最高的闭关,其界限是在过去心与未来心之间,也就是住于当下,甚至刷牙时也如此。这种闭关是最好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做。

问:仁波切曾多次建议年轻人多读《心经》和《道德经》,请问《道德经》里的道和佛法是什么关系?

答:你问错人了,我只是读过《道德经》,因为我对它很感兴趣,我觉得这部经意义深远。我也请这里的教授帮我找过一些相关资料。我觉得道家思想是中国最好的产品之一。佛教是印度的产品,道家是你们的。

问:如何利用四圣谛来修心?

答:我经常头痛,就以头痛来作譬喻。我不是头痛,我只是有头痛。如果我就是头痛,那我就没指望了。我必须知道我有头痛,这是第一个圣谛——苦。然后我要知道我头痛的原因,像是常常半夜起来看足球比萨,这是第二个圣谛——集(苦的原因)。我使用药品、针灸、按摩治疗头痛,这是苦的止息,也是第三个圣谛——灭。而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我不是头痛,是我有头痛。

问:无明的因是什么?

答:无明的因就是无明本身,此刻的无明是下一刻无明的因,它一直在改变。此刻的无明是下一刻无明的因,上一刻的无明是这一刻无明的因,那么第一个无明在哪儿?我想这是你要问的。没有所谓无明的起点,没有无明的曾祖父,可是如果你要坚持问到底,那么无明的制造日期就是当下这一刻。

问:当我说“当下”,当下就已经过去了。那什么是当下呢?

答: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当下并不存在,我们只能在智识上讨论它。如果你真能体验当下的消逝,你就开始在你的生命中凿洞了。有些人会认为你开始变得比较有灵性,其他人可能以为你疯了。

问:如果我们都可以有自己的修行方式,我们怎样衡量我们是否进步了呢?如果是传统的念佛、持咒,别人会告诉你,念到多少,出现什么现象,你就是进步了。但是如果你学艺术,画画是你的一个修行方式,那怎样才知道是否进步了呢?

答:无论你是用传统方法还是用现代方法修行,要判断或度量你是否进步,这都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我可以给你一些忠告,不论你做什么——传统的佛教修持也好,现代的方法也好,比如说通过绘画或烹饪禅定——只要对你的自我是个坏消息,那就是好事,只要对你的自我是个好消息,那就不妙了。不过,即使这一点也很难判断。

\

问:世界上有很多宗教,每个宗教都有其各自信仰的神。情况会不会是这样:在上天有一个大神存在,在佛教里面他是佛,在道教里面他是天尊,在伊斯兰教里面他是真主,在基督教里面他是上帝。人们通过不同的角度观察上天,所以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答:佛在《金刚经》里说道:“若以色见我,以音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还问须菩提:“如来有所说法不?”你认为怎么样,我有没有说法呢?佛还说:任何人但凡觉得我说法了,他都错了。

佛教徒,特别是大乘佛教徒,喜欢谈内在佛胜于谈外在于某处的佛。而且我认为,只有佛教——或许耆那教也是一样——相信一个人一旦成佛,就不再是佛教徒了,因为根据佛所说,最终阻碍你证悟成佛的,就是佛教。

问:如果想修持密宗,我们如何去找上师并且知道这是我们的根本上师?

答:念《金刚经》,让上师找到你,而不是你去找他。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仪表堂堂 仪表堂堂

仪表堂堂成语名称仪表堂堂成语拼音yí biǎo táng tán...

仰取俯拾 仰取俯拾

仰取俯拾成语名称仰取俯拾成语拼音yǎng qǔ fǔ shí成...

仰屋兴叹 仰屋兴叹

仰屋兴叹成语名称仰屋兴叹成语拼音yǎng wū xīng tàn...

仰事俛畜 仰事俛畜

仰事俛畜成语名称仰事俛畜成语拼音yǎng shì fǔ chù成...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