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结缘网
标题

宗教信仰与和谐家庭

来源:金刚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11-06 09:37:13
和谐,是内心的创造和谐,是生存的智慧作为香港佛教界的代表,我首先向今天与会的大善知识、诸上善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我非常感谢本年度六宗教思想交流会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十分宏大的主题──《宗教信仰与和谐家庭》。说它非常重要,因为,这很现实,是生活中的现实,是具有社会普遍性的现实。说它十分宏大,因为,家庭问题的探讨,涉及到了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不可能没有“家”的人。既涉及到“家”,又涉及到“

和谐,是内心的创造

和谐,是生存的智慧

作为香港佛教界的代表,我首先向今天与会的大善知识、诸上善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

我非常感谢本年度六宗教思想交流会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十分宏大的主题──《宗教信仰与和谐家庭》。

说它非常重要,因为,这很现实,是生活中的现实,是具有社会普遍性的现实。

说它十分宏大,因为,家庭问题的探讨,涉及到了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不可能没有“家”的人。既涉及到“家”,又涉及到“人”,就不简单了。这不仅会涉及到道德、伦理、法律、人生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诸学科,而且还不能脱离了历史的、时代的考察。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我们的古人强调修身齐家。首先是修身齐家,而後才是治国平天下。那时,讲五伦,守五常,重孝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富贵人家,克绳祖武,兰桂齐芳;贫寒之家,菽水承欢,不弃糟糠。嫁过去,白头偕老;娶回来,终身不二。所以,古时候,四世同堂,儿孙绕膝,瓜瓞绵绵,天伦共享。昨天谁能挽留?时间不会凝固。斗转星移,世事沧桑,你死我活,城头变幻,历史早已旧貌换新颜。《红楼梦》里贾母、贾政的那个家庭,《雷雨》里周朴园的那个家庭,《家、春、秋》中觉新、觉民的那个家庭,甚至黄世仁的家庭、杨白劳的家庭,电视剧《大宅门》的那个家庭,都己成为历史烟云,随风而去。要说,也只是作为艺术作品和历史回顾而留在舞台和荧屏上吧。在今天的现实中,人们还是不能不面对市场经济、面对商品社会、面对竞争压力、面对当代的价值观。我们的古人,可万万没有想到今天的单亲家庭、丁克家庭、混合家庭(离了婚的男女双方,再婚了,太太带了前夫所生的子女过来,先生也有前妻所生的儿女,同父异母的姊妹或同父异母的兄弟,又合成一个混合的家),还有什么同居、分居的家庭,种种型态,不一而足。难怪哲学家、社会学家要惊呼:严格意义上的家庭正在解体。还有人担心,家庭在现代社会中所占地位极低,甚至有人忧虑家庭是否会崩溃?

今天强调社会的多元,也尊重社会的多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型态的多元,不是今天的现实吗?娜拉走後,就不会再婚吗?无论怎么变,家庭的基本成员,离不开夫妇。有夫妇就会有儿女。有儿女必然有父母。夫妇(父母)儿女,这就是最基本的家庭。一个人的成长,犹如一棵小草、一株树苗,家庭就是他赖以生存的最早的土壤。除了孤儿院的儿童,父母总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第一位启蒙者。人的教养,人的人格教育也是从家庭开始的?父母的生养之恩,劬劳之苦,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也不应忘记的。在人类文化学的意义上,具有历史悠久传统的家庭,成为社会生活的基础,才有了国与家的坚强的感情纽带。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君父情结,几乎就是建立在“家”的基础之上。

可是,历史无情。所谓现代物质文明,市场价值,功利主义,却把传统的家庭观念雨打风吹去,让我们不能不付出沉重的痛苦的代价。今天的家庭危机,正是社会危机的一个缩影。家庭中的人,也是社会的人。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也是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的一部分。而且是最有血缘、情缘、亲缘的关系。难道这不应该是最具亲和力、最具凝聚力、最能成为一个整体的一种人际关系吗?血浓於水。自古夫妻叫结发同心,夫妇和而家道成。父子(父母子女)叫情逾骨肉,天下无不是底父母。兄弟叫情同手足,世界最难得者兄弟。诗歌绰绰,圣训怡怡。一家之桐木称荣,千里之龙驹谁匹?所以自古名言:家和万事兴。夫妇如琴瑟和谐,父子谓麟趾呈祥,兄弟则棠棣竞秀。不管世事如何变迁,社会如何迭荡,家庭的形态与成员结构如何不同,亲情都应该得到认知。

可是,不对了,今天的现实并非如此。一首流行歌曲唱得人吓丝丝、心怕怕:“说的话可以不算,爱过的可以重换。你的信,一撕两半,你的情,一刀两断”。相爱容易相处难,夫妇不稳定,琴瑟不和谐,家庭走向破碎,冰炭不能同炉,骨肉成仇,亲情疏离,社会的核心──家庭出了问题,社会这个大家庭的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冷漠,就可想而知了。今天六宗教思想交流的主题,说它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就在这里。

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最讲财富了。那个“福布斯”排行榜,几乎每天都在拨算盘。不过,那是有形的财富,是身外的财富。有形的财富,何如无形的财富?身外的财富,何如生命之内的财富?物质的财富,何如心灵的财富?

\

宗教信仰,正是心灵的财富。心灵的财富,才是人生真正的财富,人生最为宝贵的财富。

我们今天常讲“法治”,即依法行政,以法治国。立法,司法,不错,法律可以规范人的行为,可以制止人作恶犯罪、作奸犯科。可是,法律不能规范人的思想,不能规范人的心灵。我们的古人强调以德治天下,今天也叫以德治国。不错,五讲四美,上海市的七不规范,还有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我们许多人都耳熟能详,能倒背如流。可是,理论与现实划不上等号,并不因为有了道德标准,有了道德知识,有了道德要求,人就道德化了。现实的人,既不完善,也很吊诡。你看,言不由衷,口是心非,说的比唱的还好听,言行不一,口蜜腹剑,思想出轨,失去理性。那理论的美好、道德的高大、伦理的规范时时被情绪的失控、无明的冲动、一念的迷误而践踏得体无完肤。这时候,家不成家,人不像人,世界好像颠倒了。这不是理论不好、道德无力、法律有漏洞、伦理有缺憾,不是,不是,而是人的心,出了问题。荀子愤而说:人性本恶。我们的兄弟宗教说,这是人的原罪。从我们佛教来说,无明覆盖,业障所据,贪嗔痴三毒所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是宗教的课题了。净化人心,自净其意,出迷入悟,断惑证真,心净则国土净,这就是我们佛陀的伟大教化,三宝的庄严殊胜,亦即我们佛教徒的人生使命了。

《法句经》第十四品第七条说:

圣者极难得,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出生圣者,但圣者出生的家庭必和乐兴旺。

注释这条经文的有一个故事:阿难尊者有一天突然想起一个问题:我们的导师佛陀告诉我们:纯种的大象只生长在参达塔和优萨陀种中;纯种马只生长在信度种中;纯种牛只生长在优莎帕种中。这,他只告诉了我们有关纯种象、马、牛的事,但却未提及最尊贵的人,到底生长在何处呢?经过一阵思考後,阿难尊者就前去向佛陀请教这个问题。佛陀回答说:“阿难,最尊贵的人,并不生长在某一个特定的家庭中。但,最尊贵的人生长的家庭,必定和乐兴盛”。说得多好!并不是每个家庭都生出道德高尚充满智慧的人,而是道德高尚最具智慧的人只能出生在和乐兴盛的家庭。

《法句经》第十四品第七条说:

诸佛出生世间,令人喜悦;佛法在世间弘扬,令人喜悦;僧伽和合,令人喜悦。比丘持戒,令人喜悦。

注释这条经文的也有一个故事:一群比丘在讨论“幸福是什么”?他们明白,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并不相同。所以他们说:“有人认为拥有国王般的财富和荣耀,就是幸福。但有人则认为感官的享受才是幸福。还有人认为得尝美食才是幸福”。正当他们热烈讨论时,佛陀来了。佛陀在明白他们讨论的话题後,说:“比丘们,你们所说的那些喜乐无法使人解脱苦,在这个世界,幸福的来源是:佛陀出现世间,有听闻奥妙佛法的机会和比丘们和谐相处。”

太好了。前一段经文前一个故事,提出的是最尊贵的人出生在什么家庭?答案是和乐兴盛的家庭。後一段经文後一个故事,提出的是什么才是幸福?答案是三宝俱足。这两者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一个尊贵的人,也肯定是最幸福的人。而最幸福的人也肯定是有宗教信仰的人。两个故事的共同点,恰恰就是佛陀都提到了“和”。一说和乐,一说和谐。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佛陀提示给我们的生命的智慧。

家庭的和谐,是全家的幸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人的幸福。社会的和谐,是全社会的幸福。一个幸福的家庭,失去了和谐,还有什么幸福可言?一个不幸的家庭,很可能就因为失去了和谐。而不和谐,不和合,家庭之内的恶斗,相残相害,内伤内耗,自我杀戮,对这些家庭悲剧,我们应该有自省精神,应该有知惭知愧的良知。人无自省,人无惭愧之心,人就要退化到“禽兽不如”了。

我们探讨和谐,和谐在那里?和谐不是商品,你有钱买不到。和谐不在别人那里,你去找也找不著。和谐只能在你自心,和谐是你内心的创造。这个内心的创造,只能源於你对和谐的觉醒,你对和谐的颖悟。你有和谐的觉悟,你才有和谐的认知,才会有和谐的坐言起行,才有和谐的人格健康。所以,我说和谐是佛陀教化我们的生命智慧。

和谐不是没有矛盾,不是没有冲突,不是没有烦恼。有矛盾,能自我平衡;有冲突,能自我化解;有烦恼,能自我解脱。我们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山不转水转、水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心转。”心一转,海阔天空,得大自在。所以,和谐就在自心,和谐就在放下自我。佛教讲慈悲喜舍,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因此,人只有舍弃自己,让自己融入整体,做到“无我”,亦即放下我见,我执,才能和谐。恰切地说,人应该学习佛教的包容性,宽容性,能互谅互让,慈悲待人。不能包容,不能自我调整,就永远无法和谐。包容就是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别人的不同点。宽容就是宽待别人与你的分歧。只有包容、宽容,才是文明,才是礼貌。礼貌与文明就是一个人的道德习惯。我们养成了道德习惯,构建了内心的和谐心态,那么,舍弃自己,就不是一句空活,而是依靠自身内在的能量,自我平衡,自我修养,超越自我。所以,和谐就是跨越自身的障碍,就是跨越自身的樊篱。和谐就是关怀他人,利益他人。不过,利益他人,也必然利益自己。懂得“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佛法真理,和谐就是自助自强,和谐就是自爱自尊。和谐是生存的质量,和谐是生命的养分。和谐就是生死相许,和谐才是人间真情。因此,从个人来说,和谐是人品识见,和谐是胸襟大度,和谐是人格风范。从家庭来说,和谐就是平安,和谐就是健康,和谐就是清福,和谐就是好运。只有自我内心创造了和谐,我们才能实现家庭和谐,继而实现与社会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这才是真正的解脱,也才是学佛者的道心、清净心、平等心。

我们佛教是理性的宗教。我们宗教徒应该站在人类良知的窗口,责无旁贷地做社会理性的代言人,人类良知的代言人,化解各种短见的愚痴的嗔恨与冲突,拒绝生命关怀的冷漠,走出生命意义的迷茫,抛弃生活方式的腐败,制止行为品质的邪恶,坚持我们的正信──把遗忘了的东西,失去了的东西找回来,这就是人的心灵的发现,人的心灵的回归,人的心灵的自觉。

一切从心开始。让我们把和谐,把幸福回向人类,感恩佛陀,感恩人类,感恩一切众生。阿弥陀佛

\

编辑:小月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仰屋之勤 仰屋之勤

仰屋之勤成语名称仰屋之勤成语拼音yǎng wū zhī qín成...

仰屋著书 仰屋著书

仰屋著书成语名称仰屋著书成语拼音yǎng wū zhù shū成...

仰事俯育 仰事俯育

仰事俯育成语名称仰事俯育成语拼音yǎng shì fǔ yù成...

仰人眉睫 仰人眉睫

仰人眉睫成语名称仰人眉睫成语拼音yǎng rén méi jié...

仪态万方 仪态万方

仪态万方...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