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结缘网
标题

学佛释疑·一

来源:金刚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11-05 09:36:06
1998年,济群法师在柏林寺生活禅夏令营期间,在演讲《学佛的正常途径》后,解答了营员们在学佛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各种疑难问题。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问:您在讲课中提到净空法师,请您谈一谈对净空法师和他所弘扬的无量寿经会集本的看法?  答:净空法师对净土法门的推广可以说是贡献卓著。对一个宗派的弘扬能够做出这么大的贡献,对于我们这些晚辈和年轻法师来说,自然是仰之弥高。但是汉传佛教在弘扬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弊

  1998年,济群法师在柏林寺生活禅夏令营期间,在演讲《学佛的正常途径》后,解答了营员们在学佛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各种疑难问题。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

  问:当五欲六尘的境界现前时,怎样才能把心静下来?  答: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一种智慧的观照和觉照。当境界现前时,我们往往会产生与之相关的念头和妄想,这时,我们就要运用智慧来观照它。对于一个修行刚入门的人来说,观照的力量还非常薄弱,当妄念现起时,正念很快就会失去,因此对付不了情绪的波动。但只要我们在生活中依法修行,如理思维,时时提起正念,久而久之,智慧的观照力会越来越强。随着观照力的增强,五欲六尘就很难扰乱我们的心,即使妄想生起,也能以正念去对治、去克服,如同光明出现时,黑暗就会消失一样。到最后,我们就能使自己的心始终保持在了了分明的觉照中。

  问:怎样去除贪心和嗔恨心?  答:在佛法中,对于贪心和嗔恨心都有具体的对治方法,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破除我执。我们为什么会起贪心呢?无非是我执在作怪:因为我喜欢,所以就想占有;我们为什么会起嗔恨心呢?同样也是我执在作用,因为我不喜欢,所以就敌视、就排斥。但对于一个无我的人来说,贪心和嗔恨心也就没有了生长的土壤。所以,这是一种根本的对治方法。  但从根本上破除我执,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因此,我们还需要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对治方法。如“多贪众生不净观”,就是说,贪心炽盛的人应以“不净观”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就像热恋中的双方,男孩子喜欢女孩子,或女孩子喜欢男孩子,这个影像总是挥之不去,怎么办呢?不妨以对方来修“不净观”,观想这个人死了之后,身体开始腐烂,在腐烂的过程中,怎样的恶臭扑鼻,然后九孔长流不净,又是怎样的污秽不堪,哪里还有什么可爱之处?哪里还有什么值得贪恋的?所以,要是爱上谁就对谁观!  而嗔恨心则要以修慈悲观来对治。如果我们多有一些慈悲心和包容心,嗔恨心自然就无从生起。人为什么有嗔恨心?无非是因为心胸狭窄,事事都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容人的气度。而学佛的人,就是要在无我的前提下生起慈悲之心,观想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都和我有父母关系、眷属关系,嗔恨心慢慢就会淡薄。

  问:解脱人生痛苦要从改变自己的心态开始,那么,还要不要改变周围的客观环境呢?是不是要让自己的心态被动地适应变化的客观环境?  答:当我们改变自己的心态之际,也就是在同时改变周围的环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以厌恶的表情去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与我们一定会形同陌路,自然也很难和睦相处。如果我们将自己的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以亲切的笑容去接触周围的人,彼此间就很容易进行沟通,即便有过什么不愉快,也能在宽容而和谐的气氛中“相逢一笑泯恩仇”。所以说,改变自己的心态并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改变心态的本身就是在改变环境,就是在主动地创造环境。

  问: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信佛礼佛的功利主义色彩非常浓厚,法师对此有何看法?又将如何引导?  答: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功利社会,自然会很多人想到和菩萨做生意了!或是摆上几个水果,就提一大堆条件;或是自己想干坏事,就去求菩萨保佑;或是自己不想努力,事事都来依赖菩萨,结果搞得菩萨很为难。所以,我觉得菩萨实在也不好当呵!这种现象从人之常情来说,应当是可以理解的,但从学佛的角度来说,就是不正确的发心。但目前这种情况还比较普遍,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还是要本着慈悲心、怜悯心和包容心来理解他们。“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先以佛法的善巧方便来引导他们,然后再慢慢地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提高他们对佛法的认识。  至于如何引导,主要是针对众生不同的根基,以每个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

  问:如果请了佛像、经书,存放在哪里最合适、最恭敬?  答:放在你觉得最恭敬的地方就合适。一方面,我们对佛像和经书要有恭敬的心,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各人不同的条件。很多信徒的家里没有专门的佛堂,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在客厅或书房安置一个佛龛,如果将佛像或经书随随便便地和其他杂物摆放在一起,的确是不太恭敬。其实佛菩萨并不会要求我们的恭敬和礼拜,但恭敬心对我们自身的修行具有相当大的作用,如果对三宝没有虔诚的心,学佛就很难得到受益。所以,如果没有专门的佛堂,用这样的方式安排会比较好一些。

  问:六道轮回的主体是什么?  答:一般的宗教讲到轮回时都有一个主体,而佛教不讲灵魂,也不讲神我。所以在这一问题上,的确会使人产生很大的困惑:既然“无我”,又是什么在促使我们生生世世地流转六道?佛法认为,生命就像流水一样。江河中的流水看似没有什么变化,其实,每一刻的水都不是原来的水:前面的水不是后面的水,后面的水也不是前面的水。但无论是哪部分的水都有它的一贯性和相续性。生命的延续也是同样,它不是永恒的,也不是断灭的,它相似相续而不常不断。  在唯识宗里,对这一问题还有更为详尽的说明,提出阿赖耶识作为生命延续的主体。或许有人会说:阿赖耶识和灵魂又有什么区别呢?灵魂是永恒的,而阿赖耶识则念念生灭,相似相续。具体来说,作为生命主体而存在的阿赖耶识,其内涵会随着我们的行为不断改变。当然,将阿赖耶识作为生命延续的主体并不是非常精确的说法,如果我们一定要设想有个主体的话,不妨如此解释。

\

  问:您在讲课中提到净空法师,请您谈一谈对净空法师和他所弘扬的无量寿经会集本的看法?  答:净空法师对净土法门的推广可以说是贡献卓著。对一个宗派的弘扬能够做出这么大的贡献,对于我们这些晚辈和年轻法师来说,自然是仰之弥高。但是汉传佛教在弘扬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弊端。传统的宗派佛教,如净空法师弘扬净土,另一些法师或弘扬唯识,或弘扬天台,往往只见宗派而不见佛法。弘扬净土宗时,就把净土宗推到极端;弘扬唯识宗时,就把唯识宗推到极端。我觉得这种做法不是可取的,因为它不利于整个佛法的健康发展。而净空法师,在弘法的过程的确有些偏赞一门的现象,并且将净土法门不断折价出售,品味越降越低。至于会集本本身的问题,戒幢佛学研究所的宗舜法师写过一些论文,对会集本有所批判,大家可以找来看一看。

  问:谈谈您学佛和出家的因缘?  答:我的学佛因缘很简单,因为我出生于一个佛化家庭,从小就受到家庭的影响,接触了很多出家人,也经常随着家人到寺院里面去。所以,寺院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地方。至于最初如何选择出家作为人生道路,应该说是在一种非常感性的情况之下,当时对佛法还没有什么理性的认识。出家之后就去读佛学院,还是比较蒙昧的状态,只觉得出家了就应该好好学习。于是,整天如饥似渴地学习,除了佛学院本身的课程,唯识、中观及其他各宗派的经论都有所涉猎。我出家时年龄比较小,又是来自农村那么单纯的环境,原来文化程度也不高,但是随着我对佛法的深入认识,尤其是走上弘法道路之后,对人生的问题了解得越来越多,就发现自己走上这条路是完全正确的,自己的选择没有错。现在,我对这个事业越来越有信心,而且觉得应该让更多的人都走上这一条道路。

  问:基督教中上帝的三位一体与佛的三身有联系吗?  答:基督教的三位一体是圣父、圣子和圣灵。而佛教所讲的三身则是法身、应身、报身,两者应该说是不同的。佛教所讲的三身是一体的,每位佛陀都具备三身,他们只是佛陀的不同显现而已。法身以法界为身,代表着宇宙人生的真相,佛陀所证得的宇宙人生真相即为法身;而报身和应身则是佛陀为不同的众生所示现的不同身相。报身是为地上的菩萨示现的,应身是为我们这些凡夫和二乘人示现的。所以,三身是佛陀示现的三种不同身相。而基督教虽有三位一体之说,但它是将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东西合在一起,如圣父是上帝,圣子是基督,毕竟还是有所区别。如果讲三位一体的话,那佛教所说的佛的三身是一体,可能更合适。  东西方文化的差别就是一元和二元的差别。西方的文化是对立的、二元的,主体和客体永远都无法统一;而东方的文化则是圆融的,主体和客体是统一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之说,在佛教里则有能所双亡之说,真正是名副其实的三位一体。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仰事俯畜 仰事俯畜

仰事俯畜成语名称仰事俯畜成语拼音yǎng shì fǔ xù成...

仰屋窃叹 仰屋窃叹

仰屋窃叹...

仰息他人 仰息他人

仰息他人成语名称仰息他人成语拼音yǎng xī tā rén成...

仰屋兴嗟 仰屋兴嗟

仰屋兴嗟成语名称仰屋兴嗟成语拼音yǎng wū xīng jiē...

仰不愧天 仰不愧天

仰不愧天成语名称仰不愧天成语拼音yǎng bú kuì tiān...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