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结缘网
标题

学佛者应有的态度_1

来源:金刚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11-05 09:35:27
  一、正信正见   为佛弟子,不但要正信,还要正见。所谓正信,便是理信、智信。令人信仰,合乎真理,透过理智,然后启信,谓之正信。否则便是邪信,亦即是迷信。然理信与邪信,智信与迷信的分野,可从信仰之动机,以及所信仰的对象而判断。人信仰宗教的动机,如果是为寻求真理,了解人生,非为趋吉避凶,而是要理解人因何会有吉凶?非为勤求富贵,弃舍贫穷,而是

  一、正信正见

  为佛弟子,不但要正信,还要正见。所谓正信,便是理信、智信。令人信仰,合乎真理,透过理智,然后启信,谓之正信。否则便是邪信,亦即是迷信。然理信与邪信,智信与迷信的分野,可从信仰之动机,以及所信仰的对象而判断。人信仰宗教的动机,如果是为寻求真理,了解人生,非为趋吉避凶,而是要理解人因何会有吉凶?非为勤求富贵,弃舍贫穷,而是要研究人因何有富贵与贫穷?非为追求物欲的享受与满足,而是要发掘智慧,为了重建精神文明,便是正信;否则,便是迷信。动机不正的人,即使是在拜佛,也是迷信。

  什么样的人才是“信佛”?依教奉行的人才是真正信佛。三皈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五戒、十善,都做到了,才是真佛弟子。

  无私无求

  《红楼梦》里,贾家败亡的时候,原先那些巴结、趋炎附势的人,一个都看不见了。只有刘姥姥省吃俭用,还带著一点钱、衣服来照顾他们,这是有道义之人。这些人现在说是没有文化水平,没有念过书的乡下老实人,但懂得道义。

  我们要认识清楚,特别在社会上稍有名声、地位、德望,会遇到这些情况。如果你的心不平不公,周边的人就是你将来失败的因素。这是古今中外都不能避免的,只有真正有智慧、有学问的人能看得出来。佛跟我们讲八苦里有“怨憎会”,有些冤家对头都是很亲近的人,都是等著机会来报复。用什么方法能将“怨憎会”解除?公正、平等、廉明、廉洁,完全用智慧去观察,用智慧来处理。

  念念为众生,不为自己,这是大福,无量无边的福报。断恶修善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机会,佛法讲缘分。机会稍纵即逝,掌握不住,再遇到不容易。

  人的信仰,有了正确的动机,还要充份理解所信仰的对象,如果仅凭一时之高兴,或情感的冲动,而盲从附和,人云亦云,何止迷信,徒劳无益,堕落邪道,实在不幸。然则,学佛的人,岂可不慎?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生于人间,长于人间,觉悟成佛都在人间。既有历史可考证,还有圣迹可寻觅。绝不是信徒幻想出来的人物。当日释尊,彻底觉悟人生真谛,宇宙原理之后,即本其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的精神,将自己所觉悟之真理,及发掘真理的经验与方法,告诉世人,目的令世人和自己一样,理解真理,认识人生,觉悟成佛。故先哲梁启超说:“佛教的信仰,是理信而非迷信,是入世而非厌世,是兼善而非独善。”

  随缘安住得大自在

  饮食愈简单,对身体愈好,生活随缘,绝不攀缘,别人供养他的东西都拿出来供众,自己没有丝毫享受。已经养成一种生活习惯。所以,一切都随缘,就得大自在。一切为众生,决定不为自己。

  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是每个正信佛弟子必须遵循的正途。不然,舍此正途而不由,反而利欲熏心,谤诸圣贤,自称活佛,自谓有福。殊不知高级洋房,名贵汽车,钻石,光亮皮鞋,仅人间有限有漏之福。所以,我说学佛的人,先决条件,就是正信正见。

  二、深信因果

  学佛的人,具备正信正见外,还要深信因果,任何人和事,皆不能超越因果范围,即使释尊说法四十九年,亦不外说明一切诸法的因果原理。所谓因果原理,是指宇宙万有,莫不各有其原因及结果。例如:以天时论,日月绕须弥为因,人间分昼夜是果;寒冷为因,霜雪为果。以人事论,求学为因,知识为果;勤俭为因,富裕为果;骄奢为因,贫穷为果;善恶为因,苦乐为果。就科学言,物理则冷热为因,缩涨为果;化学则一氧二氢为因,成水为果;在数学则以乘除为因,积商为果;在医学,则内伤外感为因,疾病为果。以此类推,一切事的成败兴衰,一切人的富贵贫贱,无一不是由因感果。因之与果,如影随形,丝毫不爽。

  又善恶因果,通于三世。三世,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亦可以说是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例如:今生修善或作恶,未必即生受报;而今生之祸福苦乐,亦非一定由今生所作业因所感。根据三世因果之理,人生际遇多半由于宿世业因所感;而今生所作,又能为将来引生结果之因。所以佛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世有善人终生坎坷,此皆宿世恶业所感,与今生作善无关;而今生之善因,仍能招感来生善果。反之,世有恶人,竟然大富大贵,此亦是夙世善因,今熟所致;今生虽作恶多端,但由于宿世善因不可没,故受善报;而今生所作恶因,仍招未来恶报。

  不昧因果与不落因果

  “不昧因果”与“不落因果”,其意思不同。不落因果不是没有因果,过去造的恶不受恶报;不昧就是明了我受的果报,清楚知道这个果报,是过去什么业因感得的。《高僧传》说到安世高大师,曾经两次来到中国,在广州还命债,这就是不昧因果。因为他前世误杀了众生,这一世故意找到前世被他杀的人,跟他在一起,也被他误杀,这个因果就结了。他为我们示现,他有这样的神通道力,他可以避免,但是他不避免。因为这一生免了,来生也避不了,生生世世欠著,总得要还清,所谓“欠命的还命,欠钱的还钱”。

  人与人之间,你想占别人的便宜,没有这个道理。为什么?你这一生占便宜,来生要还人家,真正看清楚了,没有占便宜,也没有吃亏的。今生你的钱财被人骗去,不要难过,你现在没有神通、昧因果,不晓得这个前因后果。它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我过去世骗他,他今生骗我,这个帐欢欢喜喜结了;一种是我过去生中没有骗他,但是他今生来骗我,这也没有关系,来生他会还我。这有什么好忧愁的!你生活在这个世间,快快乐乐、欢欢喜喜,没有吃亏,也没有上当,也占不到任何便宜。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因果通三世,要明白这个道理。

  六祖大师说:“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学佛的人,明乎此理,面对逆境,自可释然,不致怨天尤人,或怀疑因果不昧之理。“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聚会时,果报还自受”,但因的种子虽不亡,然助长种子的缘仍然可以改变。

  例如:一粒种子的生长,必须凭借水土阳光,人工肥料,拔草灌慨,种种助缘。种子是因,水土等是助缘。种有优劣,缘有好坏;种优助缘又好,便是好因好缘,成果必好。若然好因遇坏缘,结果自然不同。反之,种子虽劣,若得良缘相助,结果亦不坏。最忌坏因又遇坏缘,则结果实在不堪设想。同样道理,人今生的善恶与勤懈,固然可以作为未来感果的亲因,然亦可以影响现在由宿业所感的果报。。

  三、精勤修学

  学佛的人,信仰三宝,亲近善知识,获得正信正见,深信因果之后,应当继之以实践,勤修佛道,以谋求解行并进。否则,能解不能行,如人说食数宝,徒有虚名,枉受信施。无常一到,果报难逃,能不谨慎,自我警惕?然修行的起点,便是持戒。因为戒,是诸佛的本源,是行菩萨道的根本,亦是超凡入圣,进取菩提的基地。佛告阿难,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当以戒为师。可见戒之于佛弟子,何等的重要!

  有人说:“我们常常用可贵的眼睛在看周遭的垃圾,捡别人的垃圾放在自己的内心里,捡久了以后,整个内心像垃圾筒一样发臭,而阻碍了自己与清净大海众菩萨的相会。”

  至于在家学佛的人,亦应该将所知所学的佛法,付之于实践。从实践中获得学佛的利益,从实践中,显出学佛的精神。虽然,在家佛弟子,为照顾家庭,未能彻底自我牺牲,广行菩萨道,但最低限度,应严守五戒,力行十善,以奠定做人基础。然后,早晚定时修习佛法,诵经礼佛,或参禅念佛。只要持之以恒,必然得益。我认为在家学佛,理解未深,用心不专,戒行未净,最好是念佛,即使喜欢参禅,亦要禅净兼修。不然,定境现前,不知邪正,妄想执著,即为魔所乘,十分危险。若能禅净双修,凭佛力加被,魔不能侵。临命终时,又蒙佛接引,往生极乐,免受轮回之苦,何乐而不为呢?

  福德的培植

\

  褔德的内容,虽然包括世出世间各种不同的福,但其中最殊胜的,该是佛道无上的福,可惜世人不懂得追求佛道之福;反而贪恋世间短暂的名利财富;在日常生活中,谁不喜爱金钱、地位、健康、寿命,平安与快乐?谁不渴望五福临门?可惜追求幸福人,却不知道如何去修福,种福和惜福。既不耕耘,何来收获?所以佛陀劝导我们,如要享福,就要努力修福,还要种福,惜福,不断散播幸福的种子,然后才有幸福的收获。

  何谓修福?修福,是指我们受持五戒,奉行十善,以及修学六度四摄,四无量心等大乘法门,所得的福报。因为我们受持五戒,不杀生而仁慈爱物,固然是修福,不偷盗而义利群众亦是修福,不邪淫而礼节是修福,不妄语而守信用也是修福,不饮酒保持头脑清醒,提高理智,处世做事,自他兼利,当然是在修福。而身不杀、不盗、不淫,是身修福;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是口修福;心不贪、不嗔、不痴,是心修福。若能运用清净的身心,实践六度万行,自觉觉他,利已利人,更是修福。

  进入佛门,礼佛念佛,可以灭罪生福;诵经拜忏,也可以灭罪生福;布施财物,供养三宝,更是修福,而且积福。或在佛门执役服劳,清洁佛殿,修理僧房,拔草浇花,扫地洗地,无一不是在修福、积福。可是很多人都不懂修福,来到佛门,除了烧香求佛保祐,多多赐福外,不是希望住持特别招待,就是贪取佛门一点东西带回去,供给家人共享,以为这样,就可以合家老少平安。殊不知仅此一念贪心,已经犯了侵损常住的罪过而不自觉。结果,求福反而损福,实在可惜。原因是佛门的东西,属于十方常住物,不但在家佛弟子不可以侵犯,否则,便犯了偷盗罪中最重的罪,若不忏悔,必堕恶道。  

  何谓种福?种是种植,例如农夫,将植物种子,种在田地上,经过一番耕耘,必有一定的收获。同样,种福就是把幸福的种子,播种在福田中,加以努力灌溉,自然开幸福的花,结幸福的果。甚么是幸福的种子?福田又是甚么?答案是:“布施”就是幸福种子;“三宝”就是福田。我们将布施的福德种子,种在三宝福田中,生生世世,必定福报随身。因为布施是众善之门,六度之首,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福报,皆从布施中来。

\

  布施的种类很多,用自己的财物与众人分享,是财布施;用知识技能教导他人,或演讲佛法,教化众生,是法布施;见义勇为,保障他人生命财产的安全,是无畏施。

  用友善亲切的眼睛看人,用敬爱的态度,注视父母师长,是好眼布施。态度恳切,微笑对人,是容颜布施。赞叹三宝,歌颂父母,善言教化众生,鼓励他人向上,劝导他人学佛,都是言辞布施。在佛门尽点义务,或对父母师长执役服务,或无条件帮助别人,是身行布施。见人困苦,心生怜悯;见人布施,心生欢喜;见人学佛,赞叹随喜;见父母师长,恭敬尊重,是心意布施。敬老尊贤,舟车让坐,居家让床,是床座布施。建造佛寺,供佛安僧,或以私人房舍,供给父母师长居住,是房舍布施。

  修理佛寺、佛塔、佛经、佛像是布施;在佛前燃灯、烧香、献花是布施;以花果树木,供养佛门是布施;清理佛殿,整理僧房是布施;在佛门种花拔草,清除杂物是布施;吸尘扫地,煮斋供众是布施;讲经,弘法也是布施。总之,在佛教团体,或在公众场所,尽一切义务都是布施。只要我们发心,随时随地,都可以用自己的心力,体力,智力,财力,物力实行布施。我们将布施的福德种子,播种在福田中,再灌以慈悲水,就会开幸福的花,结幸福的果,就是种福。

  甚么是福田?在梵网经中,佛说福田有八种:一佛,二圣人,三得戒和尚,四阿阇梨,五僧人,六父,七母,八病人。但归纳而言,不出三种。佛、圣人、僧众,是功德福田,又名敬田。戒和尚、阿阇梨、以及父母是报恩福田,又名恩田。病人、残障人士,以及贫苦群众,是贫穷福田,又名悲田。我们用尊重恭敬的心,布施供养佛、僧、及一切圣人,是在功德福田种福。用孝顺报恩的心,布施供养父母师长,是在报恩福田种福。用悲悯同情的心,布施病人,救济贫苦大众,协助残障人士,是在贫穷福田种福。无论是在敬田、恩田、或悲田种福,都应该用慈悲心,喜舍心,平等心,尊敬心而行布施。

  如何惜福?惜福,是珍惜自己,由修行与布施所得的福,既要小心保护,不可随便浪费已经拥有的福报,还要不断播种,继续努力,以免福尽还堕。俗语所谓:“有福不可享尽”。可惜现代人,大都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嫌己之不足,嫉妒他人的成就。或贪慕虚荣,讲究排场,挥金如土,不知节约。今日用尽,明日求人,求不得时,则生怨恨。甚至为了财富的占有,不惜谋害亲人,杀害父母兄弟子女,何止损福、折福,简直是罪大恶极。

  所以,我们除了修福、种福、惜福之外,还要修慧。因为有智慧,才懂得运用金钱来修福,种福,更懂得惜福,这就是佛者应有的态度。

(本站只为提供大众方便,未验证信息可靠性,请自行确认)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仰观俯察 仰观俯察

仰观俯察成语名称仰观俯察成语拼音yǎng guān fǔ chá...

价增一顾 价增一顾

价增一顾成语名称价增一顾成语拼音jià zēng yī gù成...

价等连城 价等连城

价等连城成语名称价等连城成语拼音jià děng lián ché...

价廉物美 价廉物美

价廉物美成语名称价廉物美成语拼音jià lián wù měi成...

仰拾俯取 仰拾俯取

仰拾俯取成语名称仰拾俯取成语拼音yǎng shí fǔ qǔ成...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