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结缘网
标题

学习菩萨寻声救苦

来源:金刚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11-04 09:35:00
学习菩萨寻声救苦——走近西园寺“观世音心理疏导热线”   从2008年6月14日开始,西园寺弘法部正式开通了“观世音心理疏导热线”:0512—65833539,在每周二、四、六的晚上7点到9点,面向社会大众提供免费心理咨询,凡是在生活及学佛过程中有烦恼和困扰的人都可以拨打这个电话。热线的咨询师是戒幢佛学研究所授课的法师及居士,他们都接受过严格的佛学教育及心理培训,有一定心理咨询经验,并请了专业的心

学习菩萨寻声救苦——走近西园寺“观世音心理疏导热线”

  从2008年6月14日开始,西园寺弘法部正式开通了“观世音心理疏导热线”:0512—65833539,在每周二、四、六的晚上7点到9点,面向社会大众提供免费心理咨询,凡是在生活及学佛过程中有烦恼和困扰的人都可以拨打这个电话。热线的咨询师是戒幢佛学研究所授课的法师居士,他们都接受过严格的佛学教育及心理培训,有一定心理咨询经验,并请了专业的心理学专家作为督导。这个热线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吸引着很多人的目光。   作为佛教的心理咨询热线,它有什么样的特点与内涵?开通以来进展如何?近日,带着问题,本刊记者来到西园寺弘法部。   在寺院开放时间,景色优美的西园寺西花园里,弘法部的大门总是大大方方地向所有人敞开着。这里有一间窗明几净的接待室,窗外掩映着碧绿的芭蕉丛,室内陈设着庄严的佛菩萨像,而在安静的角落里放着的电话,就是“观世音心理疏导热线”了。   具体的咨询团队目前由三位佛门弟子组成:戒幢佛学研究所的成峰法师、界文法师,还有西园寺弘法部的寂照居士。他们轮流接听热线,平时也会找时间聚在一起,沟通心理咨询的经验。本刊记者对他们进行了访谈。

一、这是个什么样的热线

   记者:这个佛教的咨询热线,与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有什么不同?   成峰:首先,这是来自佛教界的声音,体现了佛教对社会的支持和关注。我们弘扬“人间佛教”,以人为本,关注人类。第二,我们以佛法为实践的理论基础,更多地把佛教的思想转换进来,比如慈心、正见、律仪等等。第三,普通心理学的目标是使人成为一个普通的健康人,而佛法可以使人超凡入圣。当然,对于暇满人身都不具足的人,我们的首要目标也是希望他先回到正常状态,然后他能修习佛法更好。如果我们能通过心理咨询给人带来快乐,佛陀也会高兴的。如果我没能做到这一点,是我能力不足,我会继续学习。第四,这个热线不收费。

  记者:开通这个热线的缘起是什么?   寂照:我们很久以前就有这样的想法。弘法部是寺院的一个重要窗口,长期接待信众和游客,其中一个功能就是帮助大家排解心中的困惑。无论是在修学佛法中遇到的问题,还是在生活里遇到的烦恼,我们都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现在这个热线正式开通,只是把咨询师和咨询时间进一步固定下来了。

  记者:热线正式开通以来,电话和来访多不多?   寂照:不少。两个月以来,咨询的人已有三十位左右。还有人为了和咨询师面谈,专程从外地远路迢迢地赶过来。

  记者:所谓“疏导”,是不是帮人理清思绪的意思?   寂照:有这方面的意思,但还不够全面,“疏导”应该包括梳理和引导两个方面。来访者通常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他遇到问题了,心里一团乱麻,不知从何下手。心理咨询,不是替对方做出决定,而是帮助他把问题梳理清楚并合理引导。比如说有人犹豫着要不要离婚,这是他的私事,我们不会建议他离婚或者不离婚。但我们可以尽力帮助他们分析婚姻问题的表层和深层原因,只要疏导方法正确,他们一般都会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

  记者:如果觉得咨询者的一些做法不妥,你们会批评他们吗?   寂照:我们首先应该肯定他们、鼓励他们,直接去批评和否定效果肯定不好。咨询者已经是痛苦的,如果我们又给他们当头一棒,他们会受不了的。而且,即使状态再糟的人,也有他闪光的、美好的一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我们要对他们的痛苦表示同情和理解。但是不能一直停留在这种状态中,心灵的成长是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的。

二、经常出现的几种问题

   记者:这些咨询中,有没有哪方面问题是经常出现的?   界文:我对这个热线的感受,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咨询者的问题常常围绕着学佛与生活,不是单纯的心理问题。其中的问题往往跟佛法修行问题纠缠在一起。   寂照:目前,我接电话时遇到的最多的问题是情感问题、婚姻与家庭问题。关于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比较突出。此外,与修学佛法有关的问题也不少,比如学佛没有与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变得有些偏执,与周围的人不能和谐相处。

  记者:两位师父是出家人,寂照居士也是单身,没有经历过婚姻。在回答婚姻、情感方面的问题时,会不会有点被动?还是正因为如此,具备一种旁观者清的优势?   寂照:有没有婚姻的经历,确实不一样。但并不是说没有这样的经历,我们对这样的问题就无能为力了。通过身边的亲友,通过与在家信众的长期接触,我对家庭问题也有比较具体的感受和理解。   成峰:对这方面问题,我们之前也有思想准备。这些年来,经常有大量的社会人士陆续向我们反映关于家庭生活、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希望我们答疑解惑。所以,我们早就有类似的操作,而现在公开表现出来了。不能说学佛的人就一定把这样的问题看得很透,但我相信以佛陀的智慧,可以超越这方面的烦恼。佛法中具备处理各种关系的洞察力,所以我们拥有很好的“武器”。但也要看我们是否有实际的能力。我们要了解当代人的内心问题和社会问题,需要成长,也需要心理学家的督导,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这与佛法的缘起是不违背的。

  记者:关于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问题,一般怎样开导?   界文:这样的情况,牵涉到他的心灵问题。我们要帮助他看到他自己为什么沉迷,查找背后的原因。然后我们可以提供给他一些资源,比如佛教的禅修,积极的人生理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及清净持戒的自制力,自己规范自己的态度。这是社会上普通的心理咨询无法提供给他们的。

  记者:由于社会压力大而产生焦虑,是不是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   成峰:这是一个明显的问题,特别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光看孩子,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很多父母在孕育孩子时,就决心要使孩子将来多么优秀,成为最好的孩子。这样的胎教,会使孩子带着焦虑来到世界上。从小,孩子们就被教育要努力争斗。现在,社会上的人们过多地考虑物质,这是外在的大观念出了问题。

\

  记者:这样的心理焦虑怎么解除呢?    成峰:要量体裁衣。不要急切地向往太不切实际的事情。就拿我来做比方,如果我说,我一年之内必须证得阿罗汉果,要不就没法活了——没必要这样逼迫自己,对吧?佛教徒宣传应该默默耕耘,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但对很多在家人来说,尤其是不信佛的人,这样一说他们会觉得没目标了。所以我这样对他们说:你想快乐吗?快乐并不仅仅来源于物质,想快乐就要将人生目标做一个调整,不要让贪和嗔把我们卷入焦虑的海洋。

  记者:那么,根本的办法是对治贪嗔吗?   成峰:也不能强行压制,否则一旦反弹,力量超过原来的数倍。不要压抑,而要转换。上善若水,要能够发挥水的性格,随圆就方。在家人可以过一种合理的家庭生活,量入为出,通过正命获得财富,然后做一个合理的规划。同时,心灵的成长非常重要,要找到调整心理的正确方法。焦虑的人不懂得如何关爱自己,对自己都没有慈悲心。因此,可以每天早晨起来以后,用十五分钟到半个小时做一些慈悲观想。保持正念也是很好的方法,烦恼来的时候自己要知道,否则被它控制的时候,可能还在沾沾自喜。

  记者:有没有遇到过心理咨询无法解决的问题?   寂照:有,是比较特殊的情况。有的人患有精神病或严重的心理疾病,这不是简单的心理咨询能解决的。这种情况下,我们会“转诊”,建议对方去找专业的医生。

三、学佛要有准确的定位

   记者:有的信众学佛之后,跟周围不学佛的亲人产生矛盾和争执,你们会怎样去开解?   成峰:这是一个关注佛教徒健康发展的问题。学佛,理论上应该会让家庭更和谐,但现实中,不和谐的声音也不少。有的人学佛以后遇到矛盾,会把它归结于家人的过失问题,这样做是把一道门堵起来了。我们出家人一路走来,也有人曾经有类似的烦恼,曾经努力寻找生死与生命的平衡。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帮他们分析,找到具体事件中的具体原因,而不是轻易地说谁对谁不对。这里需要用到“认知疗法”,即培养正确的观念。观念决定命运。“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佛教的缘起思想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界文:我们会跟他探讨一下为什么会出现争执。在咨询中,我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交谈中,发现这其实还是在家庭中产生的痛苦。学佛变成了他防御的方式,他以此逃离痛苦的家庭环境。他跟配偶拉开了距离,也就回避了问题。但问题并没有解决。这样学佛,内心始终会有压力和痛苦,而没有预期的自由与快乐。应该面对问题,并运用佛法去思考应该怎么做。作为在家信徒,既然选择了这种生活,佛法允许。但有的在家人会过度地用出家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和伴侣,这就会造成问题。每个人有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修行方式。如果在家,有在家的修行方法;如果出家,就真正走出来。角色不能混乱,要有定位。我们会帮助他们看清自己的位置,他就可能重新开展生活。有的人想出家,但这是因为一时的痛苦,并非真的发起了出离心,如果情况改变了,痛苦过去了,他就又不想出家了,这是一种应该警惕的现象。对于真想出家的人,我们会劝告他谨慎、认真地处理好工作、财产的问题,处理好父母、夫妻、孩子的问题。

四、心理问题的共同之处

   记者:热线接触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有没有共同之处?   寂照:简单地说,很多人的问题就是因为太执著了。   成峰:执著,是佛教的说法。而对于不信佛教的人,我会使用更通俗的词,“在乎”,“不在乎”。在一个事情上过多地在乎,超过了心理承受力,最终会感到不能驾驭,丧失自信。很大程度上,这是自己造成的,但也是众缘和合。其实现象本身并不能左右你,而是因为你对现象产生了在乎、认可,倾注所有,于是你被冻结了。这是一种冻结,可以再解冻,就像股票可能解套一样。

  记者:有人处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或者沉溺于某种不良习惯,他会说,我理智上知道不应该这样,道理我都明白,但我就是做不到。这应该怎么办呢?   成峰:知理而不能做到,这就是无明,这就是轮回。轮回不用等到来世,当下就已经在循环了。陷入这种状态的人,还是没有真正明白。他明白的,只是一个名词概念。就像我们小时候学数学公式,公式背下来了,题目还是做不出来。要让概念形成观念,观念还要上升为理念,在生命中成为重心,最终形成生命中的信念。这样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这是生命机制的重建。我们的观点和能力是长时间形成的,来自长辈,来自经验,来自受过的教育,掺有很多杂质,形成很多错乱。对它进行改版时,会形成摩擦和碰撞。我们挑战自我,而自我是最不愿意被挑战,最不愿意被动摇的。遇到巨大的困难时,有人就会选择放弃,觉得我是凡夫,而佛法高不可攀。应该注意的是,我们确立短期目标要务实。   界文:我们也应该帮助他查找这种状态背后的原因。有的人的问题来自于他的童年创伤,或由于其他原因,比如他的生活、他所从事的不是他喜欢的,于是他就用对什么上瘾的方式去释放多余的能量。要查找他不知道的深层原因,从原因上改变。如果仅从“理智上知道不应该这样”来改变,几乎是改变不了的。另外我们也会给他提供支持,有时候单靠他自己,可能力量还不够。

五、寻声救苦精神的理解

   记者:作为“观世音心理疏导热线”,怎样发扬观音菩萨“寻声救苦”的精神?   界文:我们确实是普通人,不是神通广大的观音菩萨,这个定位很重要,我们和来访者都要有这样的定位。然而,菩萨的慈悲、关怀、智慧观照,这些特质每个人的生命里其实都有,可以用这些资源去启发别人内在的慈悲和智慧。我们用菩萨的精神陪伴来访者,跟他们一起去探索他们的内心。这个热线有宗教的特点,我们的宗教背景、宗教信仰给了我们更多的支持。我们不是观音菩萨,但我们的背后有菩萨。   成峰:目前我们没有登地菩萨那样的能力,但我们从初发心开始临摹。生命就是一种重复,我们要反复地训练自己。奥运期间,很多人每天都看比赛,总想着中国拿多少块金牌,如果我们以这样的热情,每天都想着能为众生做什么,这种慈悲的力量就会逐渐弥漫在生命中。《大宝积经》中说,观音菩萨的能力也是一点一滴形成的。佛菩萨都是这样修成的,从最初的愿望,通过六度万行,达到生命的圆满。

六、比较成功的咨询事例

   记者:能不能谈一下比较成功的咨询事例?   寂照:不少来电咨询者是女性,由于配偶出轨等婚姻问题感到非常委屈。她们普遍觉得自己吃亏了,怨恨家人没有善待自己。开始我主要是倾听、理解与共情,让她们心情平静下来。接下来我会与对方一同分析问题的原因,慢慢地我会委婉地点出:这件事情是不是你也有一些责任呢?情感问题往往是错综复杂的,不仅仅是单方面的问题。当她们醒悟到这一点时,往往会自己做出判断,打开心里的结。   成峰:有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是来面谈的。他来弘法部的时候,内心已经到了临界点。他在工作中喜欢夸夸其谈,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导致同事对他白眼相看,说他“心理变态”。这使他产生了极大压力,甚至有了自杀倾向。走在路上,他似乎觉得背后有人对他指指点点,对他诽谤谩骂,可能是产生了一点幻视幻听。在这间接待室里,他开始哭泣。这是很好的表现,说明他愿意倾诉了。我帮他找到了一些活着的理由、继续努力的理由。先指出他拥有一些社会资源,包括领导的信任、妻子的支持。然后给他讲因果,没有讲前世,讲的是现在:“别人不理解你,是有因缘的,因为你言行不注意,让别人对你产生了意见,应该学会去接纳他人。”他没有皈依,但他平时拜佛。所以我又问他:“你相信菩萨吗?菩萨不会舍弃你的,他是一位觉知者,会改变影响你的观念。”我让他拜这里的观音菩萨,当他拜下去的时候,内心一下子释放了,找到了出路。我让他经常忆念三宝,找了一些佛学的书给他看。至少我在观念上帮他梳理清楚了,后来他的情况挺好,观音菩萨的慈悲唤醒了他内在的慈悲。   界文:有位来电话的人,并没皈依,只是因为听人说诵《地藏经》会有感应,她就想通过诵经得到菩萨的加持,使家里的事情变得顺利。两年来,她用了大量时间诵经,却没有出现预期的明显效果。尤其是她十几岁的女儿功课时好时坏,让她烦恼。我问她:“功课时好时坏,说明不是没有学习的能力,而是小孩心理波动比较大,影响了成绩。你知不知道她的心情变化,有没有跟她交流?”她说没有交流。青春期的女孩子,其实非常需要母亲帮助她解决烦恼,母亲却更多地关起门来诵经。现实中,这位母亲并没有像菩萨那样关怀孩子,反而疏离了她。我告诉她,学佛并不是让菩萨帮你做事,也不是让菩萨把自己的业障给拿掉,而是通过学习佛经改变自己的心。要改变命运,必须改变心灵。应该看看自己有没有变得更有觉察力、更有耐心,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她发现,自己心灵方面并没有多大改善,甚至变得更僵硬了,于是意识到:应该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她的孩子。现在,很多人学习佛法都类似这样,缺乏老师指导,只是自己找书看,或者在网上找资源,对佛教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或有一些偏差,所以效果不好。我们的这个热线能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这确实有价值。

七、对方产生依赖怎么办

   记者:这个热线免费地倾听人们诉说烦恼,有没有人会产生依赖心理?   寂照:有这样的个别情况,有的咨询者一次又一次地打电话,他自己也说不想总是麻烦我们,可就是忍不住要打来。   成峰:如果咨询者停留在对热线的依赖上,达不到应有的咨询效果,用心理学的术语说,这叫“移情”。有人平时缺乏安全感,忽然找到了倾诉对象,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有的咨询者,就把我当成父亲、兄弟一样看待,而不是当成心理咨询师。这时候,我们要保持正念,知道彼此间的正确关系。如果我们也沉溺进去,肯定不行。   界文:还好,这种情况不是很多。因为我们提供的不仅是电话中的一点有限的支持,我们可以提供宗教的资源。这样一来,对方可以获得更强大的支持,足够的支持,他就不一定要依赖某个人了。

八、咨询师如何保持健康

   记者:你们平时已经很繁忙了,再承担心理咨询的工作,会不会觉得辛苦?   成峰:所谓辛苦有身心两个方面,热线带来的辛苦侧重于内心。辛苦之感在于期待值和定位。有些人的问题比较严重,期待一下子就能解决问题,会给我们带来一点压力。这种情况下,我们和对方的期待值都应该做一个相应的调整。   寂照:如果我们是以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工作,可能会容易累,而且那样的话,咨询效果也不会理想。但如果我们带着欢喜心、慈悲心地去做事就不会感到辛苦了,能够为别人减轻一点痛苦,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界文:我们轮流接听热线,每周只有一个晚上值班,我觉得强度也不算大。而且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咨询者的智慧也会给我启发。每次都是对方自己慢慢觉悟了,我只是捕捉到了这种觉悟,再反射给他。我觉得这也是很好的修行机会,比看经教更为直接。我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受益颇多。

\

  记者:心理咨询师经常接触咨询者的负面情绪,时间长了,是否有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   成峰:机遇与挑战同在。咨询师要避免出现心理问题,作为佛教徒有很大的优势。我们需要强烈的正念。合格的咨询师,像一面很光明的镜子,让来访的人照到自己的心理问题,然后改善。我们作为这样的镜子,如果做不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就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有尘埃”。我们要唤醒我们内在的觉照,而不是仅仅想着菩萨会帮助我们。   界文:这方面我个人没受到很大的困扰。虽然有时候帮助不了对方,会觉得无能为力,会有点压力。但更多的时候,帮人澄清一个问题,使他从烦恼中解脱出来了,也会有一种快乐的感觉。我觉得这个热线非常有意义。至于怎样处理负面情绪,佛教徒有不少方法,比如每天的禅修、功课,就有很好的效果。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仪静体闲 仪静体闲

仪静体闲成语名称仪静体闲成语拼音yí jìng tǐ xián成...

仰屋着书 仰屋着书

仰屋着书成语名称仰屋着书成语拼音yǎng wū zhù shū成...

仰事俯畜 仰事俯畜

仰事俯畜成语名称仰事俯畜成语拼音yǎng shì fǔ xù成...

仰屋窃叹 仰屋窃叹

仰屋窃叹...

仰息他人 仰息他人

仰息他人成语名称仰息他人成语拼音yǎng xī tā rén成...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