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结缘网
标题

如何面对生气(释从信)

来源:金刚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11-02 09:29:51
如何面对生气释从信 生气令人难以消受,身心不安不乐,宛如蒙上一层阴影,失去了平日的光彩。尤其遭受侮辱时,简直无法抒解愤怒的情绪。若不讨回公道,积愤於胸,缠绕数日、数月、数年,甚至终生不能释怀。但若逞一时之快,讨回公道,虽抒解了愤恨之情绪。随后便有恐怖的阴影笼罩身心,挥之不去。结怨扯不平,便是打在心底的死结,一样令人终生不安不乐。生气之事大都因他人而起,随时随地都有事情令人生气,而且,生气时,不能像

如何面对生气

释从信 生气令人难以消受,身心不安不乐,宛如蒙上一层阴影,失去了平日的光彩。尤其遭受侮辱时,简直无法抒解愤怒的情绪。若不讨回公道,积愤於胸,缠绕数日、数月、数年,甚至终生不能释怀。但若逞一时之快,讨回公道,虽抒解了愤恨之情绪。随后便有恐怖的阴影笼罩身心,挥之不去。结怨扯不平,便是打在心底的死结,一样令人终生不安不乐。

生气之事大都因他人而起,随时随地都有事情令人生气,而且,生气时,不能像饥渴那样,吃过喝过便没事,往往不能发泄负面的情绪。若已抒解情绪,却有吃不完兜着走的后患。若人不善於处理生气的情绪,不能忍受侮辱,日子将很难过。学佛也将很难有所成就。

生气就是嗔恚,就是贪嗔痴三毒烦恼之一,就是十恶行中第九嗔恚行,就是人们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动力。常人毫无不生气的能力,智慧灵敏度很低,生气灵敏度却极高,稍不如已意便愤怒异常,甚至有人只因芝麻小事便杀了枕边情人,杀死共患难朋友,杀死父母子女兄弟。生气使人祸患无穷,但人们只诃责祸患,却不诃责生气。人们只知不要祸患,却不知去除生气,宛如扬汤止沸,失望乃是必然。

生气必有祸患,於已於他都无任何益处。常人以为适度发脾气,可用为抒解不满情绪,这是不见有善恶行报,不见有今世他世,只顾眼前称心如意的世间知见。学佛为永断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要当依如来知见行事,不依世间凡夫知见。若人生气时,应实实在在检视生气,面对生气,降服生气,不令生气滋长,永断生气才叫解脱。可是,已生气时,人们往往不知不觉,在生气中还自以为未生气,不生气。若已知生气时,也拿生气没办法,除了任令生气之外,别无善策。

生气不是独立的心态,只是欲心的附庸,有欲心的人才有嗔恚心,无欲的人才不生气。断除生气,直接向生气开刀,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庸医,也如扬汤止沸,白费力气。

但欲心也不是独立的心态,欲心只是愚痴心的附庸,有愚痴心的人才有欲心,才有嗔恚心。易言之,愚痴人才生气。去除生气要当断除欲心,但愚痴心若不断,欲心则不断,欲心不断嗔恚也不断。是故,除却生气要当先断除愚痴心,若愚痴已断,欲贪则断,欲贪断则嗔恚也断,贪嗔痴永断无余时,人才不生气。但愚痴心也不独立存在,必定藉欲心彰显出来,藉嗔心彰显出来。所谓愚痴就是无明,无正见。无明所覆,爱缘所系缚,以为实有我及世间,有我则我胜、我劣、我等。胜於我的令我生气,劣於我的也令我生气,与我平等也令我生气。由此之故,世间无一事一人不令我生气。若要去除生气,断除欲心,断除愚痴,应以正见为导向,有正见才能检视生气,面对生气,降服生气,乃至永尽无余。

有问,若是如此,未永断愚痴贪欲时,便不得不生气,究当如何面对生气呢?杂阿含一一零八经云:“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乞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持尼师坛着右肩上至安陀林,布尼师坛1,坐一树下,入尽正受2。尔时祗桓3中有两比丘争起,一人骂詈,一人默然。其骂詈者即便改悔忏谢於彼,而彼比丘不受其忏。以不受忏故,时精舍中众多比丘共相劝谏,高声闹乱。尔时世尊以净天下耳过於人耳,闻祗桓中高声闹乱,闻已从禅觉,还精舍,於大众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我今晨朝乞食,还至安陀林坐禅入尽正受,闻精舍中高声大声纷纷闹乱,竟为是谁?’比丘白佛:‘此精舍中有二比丘争起,一比丘骂,一者默然,时骂比丘寻向悔谢,而彼不受,缘不受故,多人劝谏,故致大声高声闹乱。’佛告比丘:‘云何比丘,愚痴之人,人向悔谢,不受其忏,若人忏而不受者,是愚痴人,长夜当得不饶益苦。诸比丘,过去世时,释提桓因4,有三十三天5共争,说偈教诫言:

於他无害心,嗔亦不缠结。

怀恨不经久,於嗔以不住,

虽复嗔恚盛,不发於粗言,

不求彼阙节,扬人之虚短。

常当自防护,以义内省察,

不怒亦不害,常与贤圣俱。

若与恶人俱,刚强犹山石。

盛恚能自持,如制逸马车,

我说为善御,非谓执绳者。

\

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於三十三天为自在王,常行忍辱,亦复赞叹行忍者,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学道,当行忍辱,亦复赞叹行忍者,应当学。’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尼师坛:中译为敷具,出家人外出应随身携带的用具,可坐可卧,冬天可被身,也可覆衣,作包袱用。

2、尽正受:就是灭尽正受,超越四禅八定的减尽定。有阿罗汉无学住,有如来住。

3、祗桓:就是祗园,是祗树给孤独园的简称。

4、释提桓因:中译为释天帝,就是天帝名释,又叫天帝释。杂阿含一一0四经:“天帝释本为人时,供养父母及家诸尊长,和颜软语,不恶口,不两舌,常真实言,於悭吝世间,虽在居家而不悭惜,行解脱施,勤施,常乐行施,施会供养,等施一切。”杂阿含一一-0六经:“释提桓因本为人时,行於顿施沙门、婆罗门、贫穷、困苦,求生行路乞,施以饮食钱财谷帛,华香严具,床卧灯明,以堪能故名释提桓因。”

5、三十三天:这是忉利天的中译,此天的天主就是天帝释。人间的上方有六层欲界天,初层天叫四天王天,第二层天叫三十三天。人间一百岁是三十三天上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三十三天寿一千岁。三十三天有三十三城,中央叫喜见城天,为天帝释的住处,四方各有八城,共三十三城,故名三十三天。三十三天之上有夜摩天,这是第三层天,第四层兜率天,第五层化乐天,第六层他化自在天。再往上方有色界各种禅定天,更有无色界四无量处。

6、译提桓因所说揭语,翻译为白话应如是说:“於他没有害心,生气还不纠缠烦恼。怀恨不经多久,生气便已消失,虽又嗔恚炽盛,住口不说粗话,不求他缺失,不宣扬他短处。平时应当自行防护,以义理於内心自察,不发怒也不有害心,常常和贤圣在一起相应。否则若又怒又有害心便与恶人相应,仇恨刚强犹如山石难以化解。盛怒时能自持不失义,如控制奔驰的马车,我称赞他为善驾御,不是执绳的马夫。”

如经文中说,二比丘争论是非,一方生气而破口大骂,另一方挨骂时闷不吭声。骂人的比丘自觉理亏即便向挨骂的比丘求忏悔。然挨骂的比丘愤恨难消,不接受忏悔。骂人是口行恶,有嗔心而生害心,脱口而出的话都是骂人的邪语,便已造了恶业。但知非而求忏悔,挨骂的若愿接受忏悔,恶业即时因忏悔而清净。可是挨骂的虽闷不吭声不对骂,不造口行恶,却已生害心,不与善罢干休,不受忏悔,即是身行恶。身行恶是意念所抠便,是有觉有观的的口行所坚持,身行恶具足身口意恶业。此二比丘因此缠结未来冤冤相报之仇恨,於是世尊呵责:“若人忏而不受者是愚痴人,长夜当得不饶益苦。”

\

由此经文可知,若人未永断愚痴贪欲时,轻易便因人因事而生气,但於生气时不生害之心,虽嗔恚炽盛,还不结恶业,不招惹对方还击,怀恨便不久留,快得抒解负面情绪。若人要能面对生气不生害心,要当平常有自省的能力,以正见为导向,常以义理自饶益,於无嗔心无害心时,与贤圣类相应,不与恶人相应。面对生气时,自知生气恐将说粗话,自制不说粗话。不说粗话便不求人缺失,不说他短处,便不引起抗争,不招惹还击,每有生气时,不住於嗔心,嗔心己快得消失,便是驾御嗔恚心的好手。

如何面对侮辱

有问,为芝麻小事生气或可不生害心,但若遭受侮辱时,忍辱不还击,被人讥为怯弱,也很难堪,究当如何面对侮辱呢?

这是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的言论,认为受辱便应立即还以颜色,否则便是懦夫。阿修罗以嗔恚为力,界於善恶之间,居住於大海底下,时时兴军与三十三天大战。释提桓因恰有忍辱的能力,用为对付阿修罗王。杂阿含一一一零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天帝释,天阿修罗对阵欲战。释提桓因语三十三天众言:‘今日诸天与阿修罗军战,诸天得胜,阿修罗不如者,当生擒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以五系缚将还天宫。’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告阿修罗众:‘今日诸天阿修罗共战,若阿修罗胜,诸天不如者,当生擒释提桓因,以五系缚将还阿修罗宫。”当其战时,诸天得胜,阿修罗不如。时彼诸天捉得毗摩质多罗阿修罗五,以五系缚将还天宫,缚在帝释断法殿前门下。帝释从此门入出之时,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缚在门侧,嗔恚骂詈。时帝释御者,见阿修罗王身被五缚在於门侧,帝释出入之时辄嗔恚骂詈。见已即便说偈白帝释言:‘释今为畏彼,为力不足耶?能忍阿修罗,面前而骂辱。’释即答言:‘不以畏故忍,亦非力不足,何有黠慧人,而与愚夫对?’御者复白言:‘若但行忍者,於事则有阙,愚痴者当言,畏怖故行忍,是故当苦治,以智制愚痴。’帝释答言:‘我常观察彼,制彼愚夫者,见愚者嗔盛,智以静默伏。非力而为力,是彼愚痴力,愚痴违远法,於道则无有。若使有大力,能忍於劣者,是则为上忍,无力何有忍?於他极骂辱,大力者能忍,是则为上忍,无力何所忍?於已及他人,善护大恐怖,知彼嗔恚盛,还自守静默,於二义俱备,自利亦利他。谓言愚夫者,以不见法故,愚夫谓胜忍,重增其恶口,未知忍彼骂,於彼常得胜。於胜已行忍,是名恐怖忍。於等者行忍,是名忍争忍。於劣者行忍,是则为上忍。’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常行忍辱,赞叹於忍。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亦应如是行忍,赞叹於忍,应当学。’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三十三天与阿修罗交战,双方都企图得胜,用五花大绑捉拿敌军首领。结果诸天得胜,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被捆绑脖子双手双脚,五花大绑捉回天宫,捆於天帝释断法殿前门下。在帝释从此门出入时,阿修罗王便嗔恚破口辱骂,天帝释毫不动容,却急死御前随从,乃对天帝释说:“天帝释今日畏惧他,是不是力不足,只好忍受阿修罗王在面前辱骂?”天帝释回答:“不是畏惧他才忍辱,也不是力不足,那有聪明人与愚痴人计较的?”御前随从又说:“若只一味忍受,於事理有缺失,愚痴人当说你怕他只好忍辱,所以应当给他大苦头吃,以智制伏愚痴。”天帝释回答:“我常观察侮辱他人的人,若要制裁这种愚痴人,发现他嗔恚炽盛时,唯有智取以静默降伏嗔恚。辱骂非力而用为力,就是愚痴人的愚痴力,愚痴人违背理智远离正法,行事都没有准则道理。假使有大能力,能忍於劣势者的侮辱,就是最上忍,无力的人何有忍?是故於他极力辱骂,有大能力的人才堪忍,就叫做最上忍,无能力的话无所忍。於已於他人,善於防护,都免生大恐怖,若知他嗔恚炽盛必已失理智,唯有自守静默,於自义内省制嗔,也为他义设想周到,自利也利他。因为愚痴人智所不及,不见正法律,愚痴人主张以嗔叫做胜忍,对骂只徒增恶口,不知忍辱由他骂,便於他常得胜。若于胜我的人忍辱,免于接踵而至的恐怖,叫做恐怖忍。若於劣我的人忍辱,免除他受害,叫做最上忍。”释提桓因於三十三天是自在的帝王,是中国民俗所供奉的玉皇大帝,是在家人学佛的榜样,以帝王之尊贵都常行忍辱,也赞叹行忍辱的人,在家人学佛自应效法天帝释行忍辱。於是释迦牟尼佛赞叹天帝释,也勉励出家人行忍赞叹於忍。

如经文中说,愚痴人才会侮辱人,不知善恶行报,以辱骂为其利器,终将自食恶果,若人不堪忍其辱,也以嗔制嗔叫做胜忍,正好和愚痴人同样愚痴,两败俱伤,徒增恶业,现世人人轻视,后世也不得安乐。若人面对侮辱,唯有智取,以静默制伏其嗔恚力,利己也利於他。是故说,於胜我的人,堪忍其侮辱,就是有大能力,否则那能忍?无能的人才忍不住而回嘴,将遭受大恐怖。能忍则免於大恐怖,叫做恐怖忍。於旗鼓相当的人,堪忍其侮辱,得免除无休止的斗争,得免除彼此增长恶业,堪忍就是有大能力,否则那能忍?能忍便叫忍争忍。於劣於我的人,堪忍其侮辱,得免除他大恐怖,堪忍就是有大能力,否则便自堕於卑劣,无堪忍力也无智慧,无力而任由愚痴人操控起舞,何有所忍?若能忍卑劣人侮辱就叫做最上忍。

由此经文可知,面对侮辱时,无论对方是谁,能忍其侮辱,便是有大能力有大智慧的人。对於不可理喻的人,不与共论,唯有静默为智取。世尊说应当学。

不以嗔报嗔

有问,若静默任令他侮辱,犹不能制彼辱骂,究当如何?以静默伏彼嗔恚,不是要折伏他,也不是要胜於他,只是化解他暴投过来的嗔恚力。若当我静默用为对付他辱骂,有我胜我等我劣的态度,这是身体语言,虽不用语言以嗔制嗔,用身体语言以嗔制嗔,不叫静默,不但不能伏彼嗔恚力,反而更激发其暴怒。所谓我胜就是我胜於你,我不屑於和你计较,虽然静默不语,却可增其暴怒。所谓我等,就是我和你一样的水准,不必尊重你,只好任你欺负,虽静默不语,仍可增其暴怒。静默而有我胜我等我劣的态度,就是用身体语言以嗔制嗔,企图用静默来制胜。此种静默不是智慧力,不能化解其嗔恚力,也不能抒解受侮辱之痛苦。

杂阿含一一五三经:“胜者更增怨,伏者卧不安,胜伏二俱舍,是得安稳眠。”如经文中说,胜於他更增其怨恨,若他胜而我伏,更增我不安,不能抒解受侮辱之苦,也不能化解他暴投的嗔恚力。若人面对辱骂,要当舍去胜伏心,快得抒解忧悲恼苦。

杂阿含一一五二经说:“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有少宾耆迦婆罗门来诣佛所,於世尊而前作粗恶不善语,嗔骂呵责。尔时世尊告年少宾耆迦:‘若於一时吉星之日,汝当会诸宗亲眷属耶?’宾耆白佛:‘如是,瞿昙。’佛告宾耆:‘若汝宗亲不受食者,当如之何?’宾耆白佛:‘不受食者,食还属我。’佛告宾耆:‘汝亦如是,如来面前作粗恶不善语,骂辱呵责,我竟不受,如此骂者应当属谁?’宾耆白佛:‘如是瞿昙,彼虽不受,且以相赠,则便是与。1’佛告宾耆:‘如是不名更相赠遗,何得便为相与?2’宾耆白佛:‘云何名为更相赠遗?名为相与?云何名不受相赠遗?不名相与?3’佛告宾耆:‘若当如是,骂则报骂,嗔则报嗔,打则报打,斗则报斗,名相赠遗,名为相与。若复宾耆,骂不报骂,嗔不报嗔,打不报打,斗不报斗,若如是者,非相赠遗,不名相与’。宾耆白佛:‘瞿昙,我闻古昔婆罗门长宿重行道大师所说,如来应等正觉面前骂辱嗔恚诃责,不嗔不怒,而今瞿昙有嗔恚耶?’尔时世尊即说偈言:‘无嗔何有嗔,正命以调伏,正智心解脱,慧者无有嗔。以嗔报嗔者,是则为恶人。不以嗔报嗔,临敌伏难伏,不嗔胜於嗔,三偈如前说。4’尔时,年少宾耆白佛言:‘悔过,瞿昙,如愚如痴,不辨不善,而於沙门瞿昙面前,粗恶不善语,嗔骂呵责。’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1、如经文中说,宴客的食物,客人不吃,还归主人所有。若人作粗恶语辱骂我,我不吃,便还归骂者所有,但宾耆迦强词夺理说:“客人虽不吃,已经相赠送,已经归宾人所有,我骂你的话,你虽不接受,我已相赠送,便已给你。”

2、世尊说:“客人不吃的食物,仍在主人家,仍属主人所有,不是已相赠送,既不是已相赠送,怎能说已给我?”所谓赠遗,就是赠送,所谓相与,就是相给,已给。

3、宾耆迦问:“什么叫做已相赠送?什么叫做相给?什么叫做不接受相赠送?什么叫做不相给?”

世尊回答:“若人骂我,我报以被骂的反应。若人气我,我报以生气的反应。若人打我,我报以被打的反应。若人斗我,我报以被斗的反应。那怕只反应在心中,已受了负面影响,就叫做相赠送,已接受了相与。但若人骂我,我都没有被骂的反应。若人气我,我都没有生气的反应,若人打我,我都没有被打的反应。若人斗我,我都没有被斗的反应。宛如你家食物我都不吃,就不叫相赠送,不叫相与。”

宾耆迦又问:“我听古昔婆罗门仙人说,如来应等正觉面前,辱骂诃责,都不嗔不怒,我刚才恶口辱骂,瞿昙有没有生气呢?”

於是世尊说偈回答:“无嗔人何问有没有嗔,若正命调伏身口意,智慧成就永断烦恼而心解脱,智者已无有嗔。若人以嗔恚回报嗔恚人,就是恶人。若人不以嗔恚回报嗔恚,临敌可制伏难伏的嗔恚力,不嗔恚胜於嗔恚。”

4、三偈如前说:就是此偈省略了一段偈语,内容如杂阿含一一0七经,一一0八经,一一0九经中说:“盛恚能自持,如制逸马车,我说为善御,非谓执绳者。”

如经文中说,不以嗔报嗔,不嗔胜於嗔,不是要胜彼嗔恚人,只为降伏嗔恚力。若人面对侮辱时,静默制彼嗔恚,不应有嗔心反应,一旦有嗔心反应,便已受了他侮辱,即使静默无语也是以嗔报嗔。若人面对侮辱时,没有受辱反应,如客人不吃他食物,食物还归他所有。

静默任令他侮辱,犹不能制彼辱骂,分明只是不用语言反击而已。要当舍去心中嗔恚心,即刻舍去受辱之心,不受他侮辱影响,不以嗔报嗔才叫做静默。

如果做不到静默伏彼嗔恚,要当正命以调伏,於平日修习八正道,有正见为前导,生气时不要生害心,易可断除嗔恚心,快得抒解生气的情绪,无我胜我等劣之心,便不受侮辱。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仰屋兴叹 仰屋兴叹

仰屋兴叹成语名称仰屋兴叹成语拼音yǎng wū xīng tàn...

仰事俛畜 仰事俛畜

仰事俛畜成语名称仰事俛畜成语拼音yǎng shì fǔ chù成...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仰之弥高 仰之弥高

仰之弥高成语名称仰之弥高成语拼音yǎng zhī mí gāo成...

仪态万千 仪态万千

仪态万千...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