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结缘网
标题

如何面对生命相续?

来源:金刚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11-02 09:29:49
一般人对生死的看法 人,是宇宙间千千万万种动物中之一种。虽为万物之灵,但仍然无法突破自然法则,有生必有死、生生不息、死死无歇,这一大循环,形成事有本末,物有终始,生命轮回不息之道。在终始的过程中,有的在时间上较短,如蜉蝣;有的在时间上较长,如人类平均的寿命有七、八十年。 因此在修辞学上:对人类的一生之过程终结,有不同之称谓。庄子云:“人之生,气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周礼云:“少者曰死,老者

一般人对生死的看法 人,是宇宙间千千万万种动物中之一种。虽为万物之灵,但仍然无法突破自然法则,有生必有死、生生不息、死死无歇,这一大循环,形成事有本末,物有终始,生命轮回不息之道。在终始的过程中,有的在时间上较短,如蜉蝣;有的在时间上较长,如人类平均的寿命有七、八十年。

因此在修辞学上:对人类的一生之过程终结,有不同之称谓。庄子云:“人之生,气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周礼云:“少者曰死,老者曰终”。死人类失其生命也,人之死曰终,气绝曰死。在有生必有死的过程中,对于爱生忌死的人而言,如何面对生死?只有痛苦和逃吗?在死亡的面前,万物都一视同仁。各位有没有想过:生死大事?生从何来?死往何处?这一问题呢?

大多数人对生死的看法:生死是自然的运转。亦有人说:人是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接受了生命;然后在无可奈的何之条件下,度过了生命;最后在无可抗拒挣扎之下,交还了生命。唯美者则说:生命是对爱的延续。孔子尚且说:“未知生,焉知死?”

记起宋朝的苏东坡居士曾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面对亲人的去世,因为感情上的执著而无法放下,这是人之常情,即使已去世十多年的妻子,依然不胜唏嘘,无比凄凉。

有宗教徒仰者说:“死未必是解脱,在面临生命结束前,应该思考自己这具臭皮襄,究竟有何价值回馈社会”。“有生就有死,应以平常心看待生死大事。”

无常之道 佛教讲生命的流转是无始无终,人类既来到这娑婆世界生,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生死。又因一切法空、无常之故,世界有成、住、坏、空,自然界有寒、暑、冷、热,人类有生、老、病、死,山河大地及一切自然现象,都离不开生、住、异、灭的过程,终有变坏的一天。

庄子也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的妻子死了,他坐在地上敲著铜盆高歌。其弟子惠施不明问庄子?庄子说:“我的妻子死时,我那能无动于衷?但仔细内心想想,她本是无生无形,突然有了形体,有了生命,现在她又死了,这不像自然界的春夏秋冬,随时在变化吗?”所以就不哭,可见庄子并非无情,而是对生死有所体会吧!

据佛经上所载:“须弥虽高广,终归于消灭;大海虽渊旷,时至还枯竭;日月虽明朗,不久即西没。”这首偈说明佛陀所看到的生命是无常变灭,无穷无尽的,如同江河之水滚滚不断,是刹那不停的变化著。旧的灭去,新的又来。

只要我们了知人生与万有诸法互相为因缘,互相而生成,明白这个道理,才能与佛法结合,对于生死也就不觉得可怕,因为生死本来就像世俗的搬家一样,只不过是换了另一个形躯而已。生死亡并非是怕或不怕,它只是在无限生命历程中的一个小站,也是人类乃至宇宙生命历程中的过程而已。人有生老病死,自然界一切万物都有成住坏空,这本是一种无常的变化,也是一种自然界无常力摧残的现象。佛陀所体会到的宇宙真理,是“因缘生法”。就是说宇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独立主宰的个体,因此称为“无常”。

佛教对生死的看法 佛经上说:“生又何尝生?死又何尝死?”本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是在同一个循环中。所以说:死是生的开头,生是死的起点。 “死”在佛教称为“往生”。一个真正认清生死本来面目,了解因果的人,面对生死的态度,自然一心不乱。对生命的态度,自然是珍惜每一部份,以生命的无常为平常,让生命的归宿是往生到另一块净土而已。

在佛教的义理中,对于人类生与死,众生相续,世界相续等等问题,阐释得较详细清楚的,莫如《大佛顶首楞严经》中说:“始终相成,生灭相继,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这经文指出人类是因生有死,死而又生,生而复死,死而再生,如同圆形之火轮一样,旋转不息,难办始终。佛教对生死的看法,如同春去秋来,日升月坠那样,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能了解到死亡,是生的反面,有生必有死,不能更改的定律。那么,我们何必忌死、畏死、憎死、怕死呢?不如尽自己有生之年,多行善积福,尽自己之力量,对社会作点贡献,千万不要放纵欲望,颠倒任性,才不枉此生。`死'掉过去的烦恼心,`生'出今日解脱的境界。学佛者要具有“平常心”,一个人若有“平常心”,则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及挫折,都能够真正茫然自在;了解世间的形相本就如此,所以不会害怕惶恐或忧愁苦恼。

如何面对生死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阶段,有的人觉得老、病是一件非常痛苦之事。人不一定老了才生病,年轻人也不一定没有病。所谓:“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生病是不分老少的,但生病、年老之时应该抱甚么态度呢?

1、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有的人心力较弱,你打他一下,就要大呼小叫;假如心力强的话,就是被人一拳打过来,眉头都不绉一下。你越叫痛,就会越觉难受,且于事无补,不如多念声佛号,使情绪能平伏下来,得益较大,且念佛功德真的不可思议,主要在乎念者是否能万缘放下,集中精神,提起正念。所以说:一般生病没有关系,生理上有病时,心理上要健康,不要被生理上的病拖垮。“病后方知身是苦,健是多为别人忙”。很多人因大病一场之后,便能深心体会此一道理,真正去理解探讨人生的真义。

2、 从药物治疗做到心理治疗:现今社会大多数人生病之时,都会去找医生医治疾病。一般身体机能上所产生的毛病,当然可以靠医生开药物便能医治;但有些心理上的疾病,是不能靠医生开药物便能医治好,需要亲人、知心的好友或善知识们开解,或自己能体会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和合而成,四大不调便生病,明白病性本空道理。自己做自己的医生,当自己感觉身体上有点不舒服,要训练自己坚强起来,除药物治疗外,做到心理治疗,对病痛处之淡然,能够这样,你的病已经好了一大半。因“医生只能医好你的病,但不能医好你的命”。

3、 从看破放下做到安然自在:出家人所穿的禅鞋,脚面上有道梁子,这意思象征著我们低下头,能看得破,不必太执著,凡事要提得起,放得下,甚至面对疾病,要做到安然自在,才能对付疾病。十多年前,我所认识的一位法师,其心里充满弘扬佛法,为教为众的抱负。但突然一天起床,两腿麻痹,不能走路。睡在床上稍微动一下,痛楚难堪。后来去找医生医治,医生说他的腿患非常严重,必须动手术切除。当时,他的心情并没有为自己日后残废而烦恼。他想:因腿患要锯断两脚也无妨,自己一生中南北西东,到处奔波劳碌。“三心二意无定性,四处徘徊不专精。”现在没有了腿,反而可以安闲自在,留在寺中写文章,看藏经,增长自己的智慧。并不在乎没有了双腿而自卑,恐怕人家讥讽,残废对他造不成烦恼,他这种对患疾病的态度,也许值得各位参考。因为人往往在什么都可以做,自由自在的时候,却被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虚掷时光而毫无觉知。

像美国的海伦海勒,她又哑、又聋、又盲而且残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不健全的人,但凭藉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她却成为那个时代的伟人。所以说:老、病、死并不可,怕,最怕是心理上的不健全;人老不要紧,心理要保持健康,用佛法去滋润我们的身心,那样自然活得健康。修行最重要的目标是无我,因为你能缩小己见,放大胸襟,包容一切,尊重别人。

\

佛法教我们如何超越生死的怖畏,要活得自在,死得庄严,生命是一场惜福的过程,懂得惜福、培福,珍惜人生每一刻,不要让时光空过,才能自在地面对生命的无常。佛说:“人命在呼吸间”。`人'无法管住自己的生命,更无人能挡住死期,让它永住人间,既然无这么去来无常的生命,我们更应该好好地爱惜它、利用它、让这无常、不实的生命,散发它,真善美的光辉,映照出生命的价值。

\

真正解脱痛苦之道 痛有两个字:一个是“痛快”,另一个是“痛苦”。面对痛苦时,要`痛'`快';也就是视`痛'为`劫',`痛'去`劫'消,则病痛反能带来`劫后归来'之快。

因为人的病有两种:一为假病,二为真病。所谓假病:即没有根的病,如感冒所引起打喷嚏、流鼻水、咽喉痛、咳嗽、头痛......等等,服药后便可痊愈。但下次再生病和上次的感冒没有关系,不可能服药后便永远不再感冒。所谓真病,即人之七情六欲,无明所引起之各种痼疾。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是和人之情绪变化、性格有关。六欲,又称六毒。即贪、嗔、痴、慢、疑、我执。

为什么当我们得到的时候会高兴,得意忘形,喜极而泣?失去的时候会伤心,忧悲失落,痛恨愤怒?为甚么因患得失,因而紧张、害怕、茫然?为甚么觉得人生旅途中,往往障碍重重,孤独寂寞?为甚么会心胸狭隘,嫉妒别人,怨天尤人(?因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绪变化,和与生俱来的劣根性-六毒:贪、嗔、痴、慢、疑、我执。佛陀告诉我们:由于我们的“贪欲心”,所以得到的时候会高兴,得意忘形;由于我们的“瞋恨心”,所以失去的时候,会忧悲失落,痛恨愤怒。佛教里有句说话:“名医化导有来因,疾病伤寒先忌瞋。”此一“瞋”字,为修行障道之大忌,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在人生道中,就会活得很快乐;把气愤的心境转为柔和,把柔和的心境再转为爱。如此,这个世间将愈益完美!由于众生愚痴、傲慢、疑心、固执己见,故不能生正见,正思惟和缺乏智慧。由于不懂得布施、持戒、忍辱、广结善缘,故在人生道上孤独寂寞,罪障深重。不懂忏悔罪业,改变自己的过性及行为,生活习惯的话,则生生世世病苦不断,永不解脱。

一切众生,不管贫富贵贱,与生俱来皆有佛性,但由于众生根本烦恼,无明一念不觉妄动,起惑作业,由六毒贪、嗔、痴、慢、疑、我执,而产生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由于七情而使众生造业不断,轮转不息,不得解脱。

真正解脱之道,我们必须修菩萨之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我们能秉持菩萨之悲、智、愿、行的信念,“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悉离苦”的悲行,因慈悲是救世的泉源,但无智不成大悲,有了智慧才能发挥无穷的毅力与慈悲,如此才能合乎佛法中的“悲智双运”。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智慧是从人与事之间磨练出来的,若逃避现实,离开人与事,便无从产生智慧。将生活的目的,生命的意义,建立在一切众生身上,现实生活当中,常抱以服务、牺牲、奉献的心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以诸佛、菩萨慈悲喜舍之精神,克服自己身心的障碍,自能为此生增添更多的自在、安详、即使身有任何病痛,自不以此为苦,若能以六度成就般若智慧,断无明烦恼,自然能解脱生死轮回之苦。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任人唯贤 任人唯贤

任人唯贤成语名称任人唯贤成语拼音rèn rén wéi xián...

任从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任从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任从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成语名称任从风浪起,稳坐...

价重连城 价重连城

价重连城成语名称价重连城成语拼音jià zhòng lián ch...

任人唯亲 任人唯亲

任人唯亲成语名称任人唯亲成语拼音rèn rén wéi qīn成...

任其自然 任其自然

任其自然成语名称任其自然成语拼音rèn qí zì rán成...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