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结缘网
标题

如何修行佛法

来源:金刚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10-31 09:35:56
大宝上师:菩提道次第讲的是,由凡夫直至成佛的道路。开始是受戒。在戒律当中,比丘是最高的。慢慢的再到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乃至无学道,中间的每一个过程都讲的清清楚楚。什么是进入资粮道,什么时候到加行道,加行道有四个: 暖、顶、忍、胜,加行道满了就是见道,见了道之后,见上的烦恼是全断了,但是还有事上的杂染要去掉的,一品一品地断,九九八十一品嘛,修道的时候,从初地、二地、三地,一直上去,每一地有九

大宝上师:菩提道次第讲的是,由凡夫直至成佛的道路。开始是受戒。在戒律当中,比丘是最高的。慢慢的再到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乃至无学道,中间的每一个过程都讲的清清楚楚。什么是进入资粮道,什么时候到加行道,加行道有四个: 暖、顶、忍、胜,加行道满了就是见道,见了道之后,见上的烦恼是全断了,但是还有事上的杂染要去掉的,一品一品地断,九九八十一品嘛,修道的时候,从初地、二地、三地,一直上去,每一地有九品烦恼,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九八十一品断完,最后就是金刚喻定的时候,最微细的断掉。我们修行的总的次第,都在里边了,道次第里边讲的很清楚。最关键的我们说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心不发的话,烦恼断完了,空性证到了,得阿罗汉小乘果,成佛不够的。要发了菩提心之后,才能成佛。当然发了菩提心证的还是空性,但是证了空性他要度众生,要很多的方便,那就是说经过的时间要比较长了,阿罗汉最快的三生,最慢的九十劫,但成佛呢要三大阿僧祗劫,因为要度众生嘛,菩萨道嘛,时间是漫长的。在漫长的菩萨道里面积聚了很多的福德和智慧资粮,福德、智慧积够了,才能成佛。否则少一点点,就成不了的,所以要经过那么长的时间了。但是我们密宗里边呢就有方便,即身成佛,这也有的,哦,这个就是一种特殊的方法。不在普通的,一般的(经)讲的。菩提道次第讲的就是通常的道路,特殊的道路就像乘飞机。你到北京,乘火车一站一站到北京;乘飞机同样的,一站一站都过,但是它一下子过了,不停下来,这就是快。快有好处,但是也有个毛病,如果快,你的三昧耶戒或者别解脱戒没有持好的话,那么掉下来就完了。密法有一定危险性,戒要持好,不但是密乘戒要持好,三昧耶戒、菩萨戒、别解脱戒这三种戒一定都要持好,才能够保证没有问题。如果对三种戒里边不如法的话,飞机上出事情,就没有说了。乘火车你停下来好修,飞机上怎么停下来,那是有问题了,所以说要求密法的人,戒律特别要注意,这里疏忽的话,很危险。修显教的,当然戒律还是重要的,但是危险性没有那么大,可以忏悔,可以补缺。我们说修行最重要的基础就是戒,等于说是大地一样的,没有这个地,什么谷子都生不出来的,我们如果不以戒这块地的话,一切功德都长不出来的;修行人的功德都全部是从戒上出来的。有的人就说了,现在的出家人,二百五十条戒大概持不了的;有的人甚至提出五条戒就够了。我们说这样做纯粹是和居士划等号了,怎么能行,怎么叫出家人呢?居士为什么要向你顶礼、供养你呢?我们说顶礼、供养就是你身份不同嘛,二百五十条戒在身上,受得起他们的顶礼和供养,如果戒不够的话,和他一样五条戒,你有什么资格受他们的礼拜供养,这是说不通的。所以说末法时期,二百五十条戒里边能持的尽量要持,不能持,做不到的,如银钱戒没办法,你说出门了,没有钱,过去车上对出家人优待,不要你们买票,现在不买不行了,坐车都要钱,所以银钱戒你没办法持。但是,有没有人持,也有人能持的,就是他一个人不出去,出去的时候带一个净人或居士,也是持了,这个比较困难,要有条件的,假使没有条件的,这些戒没有办法持的,发个愿:“有条件时决定持”。假使现在没有净人在身边,你出门只好单行,假设要有净人在一起的话,或者有居士在的话,你的戒缘就好多了。没有办法呢,暂时开一下,一有条件可以不开,就不要开,这个心要有。二百五十条戒呢,是佛说的,真正要成为合格的比丘就一定要持,这样以后能往上进的希望才有,如果像有的人说的,那些重的持了就够了,小的就不要管他了,这是不对的。我们心里要重视戒,有条件尽量持,没有条件的,可以暂时开一下,不是说永远开不管了。说在没有办法之下呢,开一下,这是对小戒说,重的是不行的。那就是说三十以下的可以开,这个开呢,并不是说是可以的,理所当然的,而是每天晚上要忏悔的,我们每天晚上有忏悔文,就是今天一天里边,哪些做到的,哪些是开许了的,都要求佛慈悲,这个忏悔嘛,加持嘛,那么这个里边显教有没有,我们早上就是求开许,晚上是忏悔,你们显教早晚课不知有没有这个?

参学僧:有。

大宝上师:也有啊!

参学僧:也有八十八佛忏悔文,晚上。

大宝上师:哦,晚上也有八十八佛忏悔文,那很好,忏悔的时候你观想,这一天比丘戒里边不能持的,都忏(悔)到里边去,它八十八佛文里边通僧俗的,都是写好的,但没有写比丘戒的问题,你忏的时候,就观想一下。比如说,比丘戒照规矩说二百五十条,你要严格守的了,但现在的社会习气,没有办法做到的,晚上你们忏悔的时候,念一下。我们晚上比丘忏悔文是有明文的,就是专门有个忏悔文,我们针对这一类没做到的就忏悔。

如四根本,每一个地方,都要说一遍,说一下,就是那些做不到的,就忏悔,早上就是说做不到的,先要求开许。开许,不是乱开许,就是说,根据戒上可以开的才开,不能开的就不能开,这个是学了戒才有数,建议你们在读《广论》的基础上,哦,将来《广论》学好了,比丘戒还是要先学一下,戒要学好了。

参学僧:我们同学同时学的是三大部。

大宝上师:哦,这也是可以的,同时也学了,哦?

参学僧:是三大部跟菩提道次第同时学的。

大宝上师:三大部嘛重点是比丘戒这部先学起来,羯磨那一部分是僧团的事情了,没有那么著急,比丘戒是一受就要学,因为行住坐卧、说话、一不注意的话都会犯戒,所以这个比丘戒先要学一学,那羯磨么可以第二步了,另外同时学嘛,很好,这个广论里边呢,因为这本书是僧俗通用的,都能学的,它不能把出家戒讲的太仔细了。

参学僧:对。

大宝上师:它只好含蓄一点了,你们同时学三大部最好,这个还有一个问题,三大部是比丘戒了,有些比丘尼也来学三大部,我们是不赞成的,呵呵……(师微微一笑),比丘要教授比丘尼,要二十夏后,下一步才能看比丘尼戒,才能教授,比丘尼怎么能受了比丘尼戒一下子就学起比丘戒来,这个可以嘛?不应当这样子的,她们很多就是没有比丘尼戒嘛,三大部学起来了,这个好像不太好,比丘尼戒最近还是有一些,如瑞法师和佛莹法师(谐音)讲了,同样通愿法师也讲了,他们的学记可以拿去,不要看三大部,你们碰到一些比丘尼的话,可以劝她们,不要直接学三大部了,有这位法师讲的比丘尼戒就可以了,三大部是比丘戒,一般是不好学的,反过来讲,比丘要二十夏时才可以看比丘尼戒,比丘尼怎么可以反过来,想也不想,一下就学比丘戒了,怎么可以呢,这不行的。这想也想的通的,不可以这样子的。咱们现在都不懂,都在学,包括五台山的普寿寺也在学吧,(师微笑),你持戒的精神是很好,但做的方法不大赞同的,哦,你学比丘尼戒可以了,三大部不必学了,因为比丘戒不能看的,比丘尼怎么好看比丘戒呢,这个不行的,那么其它的羯磨你们是可以看的,真正你们要学羯磨的话,也可以学一下,一般的比丘戒不要学,这些三大部是比丘的事情,比丘尼的僧团附属于比丘的僧团下边,这个早在佛在世的时候就规定的,比丘尼不能离开比丘僧团的,这事你去问比丘好了,不要自己搞一套,现在咱们好像有些比丘尼很高傲,呵……(师笑了起来),连比丘也看不起的,噢,要是的,这个就颠到了,回去你们可想一下。她们这个学戒的精神是很好,但是一学这个就高傲了,又不对了。我们比丘也是一样的,越是学的好的人就越谦虚,这个当然是对的。如果学了,高傲了,自以为了不得了,那么这位比丘也不对的,也不能高傲。

参学僧:听懂了。

大宝上师: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探讨探讨,可以提一提。

参学僧:感觉到我们心态可能比较急吧,还是希望在定慧上提前,因为嘛学戒上没有那么多耐心。

大宝上师:这个我说说我的看法,比丘戒要学。比丘戒学好,在这个基础上,学定慧是没有毛病的。太急于学定慧不好,我们就碰到很多人,在修定的时候,鬼神进去了,而且跟他说话了,什么都来了,这些东西呢,就麻烦了,如果有这些现象出现呢,就是因为没有戒的基础嘛。戒律有了之后,鬼就进不来了。不是有一段智者大师的传,哦,他跟他哥哥说,假使有魔来扰的时候,就坐起来,诵戒,那个就是戒的威力极大,就不要说行持,单是就口里诵戒,魔就不敢来侵犯了,就是诵一下,威力就那么大,我们说修禅定了,境界很多,禅定是要九住心嘛,五住心以上境界就很多了,就分不清楚了,哪个是魔境,哪个是佛的加持,都搞不清楚了嘛。如果这个时候没有戒律的基础的话,很容易错,所以戒还是重要的。你说不一定三大部都学完,但是比丘戒的二百五十条戒要清清楚楚,自己看一下书多了解,那么粗重的戒不要犯,那个微细的三十、九十的嘛,每天晚上忏悔。做不到的,晚上忏悔,在这个基础上修定慧嘛,是比较可靠的。

参学僧:保险的。

大宝上师:噢,保险的。做事情是保险的好嘛。为什么说现在的人生活中乘飞机,乘火车都要保险呢,那总是比冒险的好呀。呵......(师笑)。我们修行呢,是从来没有走过的路,你再不保险就麻烦了,我们世界上经常走的路都要保险,何况我们从来没有走过的路,这些地方保保险好。情愿稳妥,我们的念诵里边呢既要稳,快也很快,但是稳,稳本来是在快前头的,稳的条件下,再讲快。所以快是对的,但前提是稳,才保险。关键是持戒要清楚,先把戒学好最好了。

参学僧:再说上面我们那个问题,主要是我们今生的修行啊,最低应该达到哪种程度?

大宝上师:在定慧方面不要一定求一个什么要求,因为每一个人的宿世善根都不一样。有的人他很快,有境界来了什么的,有的人呢坐了一辈子,什么都没有的,也是有的,这个是不能与他人比的,自己跟自己前后比较一下就可以了,不能跟人家比。那么我们要求的就是,严格来说,每一个比丘的戒律基础要打好,定慧方面我们只求妄念能减少。

参学僧:妄念能减少。

大宝上师:你坐下去妄念越少越好,一心不乱就是没有妄念了。这个谈何容易呀!一心不乱的话,那你就是得定了嘛。一心不乱是到最高境界了,我们要求坐静的时候,妄念越少越好,就是不能昏沉掉举,昏沉掉举越少越好。

参学僧:噢,对。

大宝上师:其它的不要刻意地去追求,一刻意追求的话,就容易著魔,魔会乘虚而入的。哦,我们当上了比丘是比较侥幸。在修观当中,昏沉掉举尽量把它去掉,努力修这个观。不要刻意把这个观一定要修的怎么样怎么样,要限制这么样这么样,这个心一有了,容易著魔。你在用功了一段时候,它会自然的彻底变化,量的变化久了,质的变化决定会来。不要自己故意给它加压力,这个出了毛病就不好了。所以说了,这个不能著急的。主要是用工夫去昏沉掉举。假设观想的话,观的境要清楚,能够不动不摇的,昏沉掉举不要怕,努力对治,有这样的目标就对了,不要刻意的求它现什么出来了,有什么出来了,这个不要去求,这样子比较稳的,不会著魔。

参学僧:每天该怎么用功就怎么用功?

大宝上师:每一个都是得这么用功,反正你如法的上去呢,决定会,我们说是量变到质变,一点点上去就决定会得变,你自己主观的想象把它抬高了,反而弄巧成拙了,著魔了那就麻烦了。

参学僧:上师您说现在的人的根基,修定的时候能不能达到未到地定。

大宝上师:这个看你用功的程度了,尤其是住山人,就是说住山的人可以。问题是能不能解决,是说我们能不能把世界上的东西放下,不但是把世界的五欲放下,这一辈子的所有的都能放下的话,甚至是成佛的想都放下,一切为道,生命也不顾了,如果你这样子的话,这个是可以,有希望的。如果你贪欲的心很强,世界上放不下,自己这个身体也放不下,或者说生死问题也不敢冒险,为什么说从这里逼著你冒险呢,就是一股劲地去修行,没有这个心的话,当然是不可能的。哦,这个我们说古代修行住山的人,他是不顾一切的,像密勒日巴这样的,他是什么都不顾的,吃没吃的都不管的,他这样子当然进道容易了。我们说要考虑这个那个,人家说话,说闲话,你生气了,那当然还远的很哩,我们说要做到八风吹不动,这些话么很好说,但是很难做到。好像碰上好的东西心里就高兴,碰了不好的东西,总是愁的,这个样子呢就是表示你们还差的远呢。你能忍得住——再好不在乎、再骂或者再苦、饭没的吃也不在乎,这样的心态能达到的话当然是很快的。这就是我们说要从因上看,因上这些能够做到了呢,果上这些决定会圆满,因上这些做不到呢,你要得一个未到地定的啥呢,魔是会给你加持一下的。或者是得定了,是魔加持你的,那就完了。所以说工夫要因上下,因上下工夫呢没有毛病,而且是稳的,果上去追求呢,不但是困难的,而且容易著魔,这是古代大德都这么说,从因上下工夫。

参学僧:上师再请问您,在显宗嘛……

\

大宝上师:没关系、没关系,说吧。

参学僧:就是在显宗里边,它有求生极乐世界,它说下一辈子去极乐世界修行,还是……?

大宝上师:唉,是可以的,没有错的。

参学僧:在格鲁巴的教法里,它说下一世,是如何修行呢,还是生生世世都象这样子修行,还是……

大宝上师:我们格鲁巴有两种,一种是生净土,假如说我们修的大威德文殊净土,就是金科嘛,金科就是净土嘛,因为这个地方修的快,本尊摄受嘛,就像你念佛一样的,阿弥陀佛摄受的嘛。

另外一种嘛就是说,娑婆世界的人苦,如果大家都走了,这个世界就更苦了,没有人救了,他发愿转世的,这个一种就是转世的活佛了。转世呢当然是有一定危险性的,转世的不一定就是往上升的了,也有碰到不好的,堕落的也有了,这只是少数是有的,大部分的人他要求转世呢,都是求了本尊、护法加持的,使他投生得到一个佛教的环境,在佛教的寺院里边能够很早地出家,这样子出去是比较稳的,藏地都是这样子。他们就转世,转世的目得就是,娑婆世界的人大家往生净土了,这里哪些人来救呢?菩提心发的很恳切的人,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父母,亲生父母一样的。一看到亲生父母在地狱里受苦,或者在人间受苦,你说我到净土去了,你猜猜他心里放得下?放不下嘛,他就只有再来,再救,这样的心,起的急切。但是这样的心态之下呢,就是自己要有把握。

那么一般人不能做到这样,只能是求佛的加持了,生到好的环境里边好好修行,等他修到一定的高度,再来度众生,这个也是可以的,但是自己要问自己,假使说,一些不好的环境之下,胜不过的,那么你还是净土去了再来嘛,要稳一点,你对那些众生呢也教他们,你们也生净土吧,这样他们也可以嘛,是不是。你把这个教下去呢,虽然说我不能够回过来马上救你们,但是教你们都生净土去也好。

这两种方式都可以,一个是看你自己,一个是看对方的众生,看机嘛,都是对机说法了。

参学僧:听他们说,如何成就无师智?

大宝上师:哦,无师智?那是成佛的时候了,是要金刚喻定的时候了。

那我们说现在的见道,海公上师教我们的时候说,请你们不要站的太高,见道为最高的,能够见道了,以后的修行自己有主宰了,噢,不要是求无师智,这个发问可以免掉了,但是见道到现在来说,能够见道、我们看到的不太多的。当然有些大菩萨示现给我们看见道了,真正的凡夫能够见道的话恐怕很少,见道是什么呢,见道之前是加行道,加行道就是暖、顶、忍、世第一,已经了得定了,暖是没有得定不要来的,要得了就是根本定了,未到地定也是可以的了,哦。但是这要是说色界的定了,要得色界定,我们想一想,最起码的,要欲界的五欲全部断掉了,一点点贪欲的心都不能有了,我们试著问一下是不是能做的到,我们的现世有的五欲都可以全部化掉了。如果这个做不到的话,色界定得不到,色界定得不到的话,暖都得不到,哪还有见道呢。那无师智太远了嘛。无师智是成佛的金刚喻定才有的了,那个时候,他是一切智都得到了嘛,不再要人家教了嘛,自己什么都知道了,开了悟的,得了成佛的智慧,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全部都有了。这个时候嘛,当然智慧圆满了。

现在我们最高的就是把见道作为我们的目标,这个实际已经是很高的了,对了,就这样的了。

参学僧:上师,弟子原来听师父那个《俱舍论》的时候,师父给他们讲过了,今生的目标就是要见道。

大宝上师:唉,对,对,我们以前讲的是这样子的。

参学僧:他那个见道是登地还是……?

大宝上师:我跟你说,所谓这个登地跟不登地,这个大小乘的见道差异呢,证的都是空性,一个有菩提心,一个没有菩提心,有菩提心就是登地了。

参学僧:那这个师父的要求是哪一个乘?

大宝上师:我们当然的是求大乘了。不要阿罗汉小乘了。也有的人说密宗不是大乘,不能修的了。但是确确相反,密宗是大乘根器才能进入。

参学僧:那还是登地了,见道就是要登地了。

大宝上师:我们现在是要求菩提心真正发起来,这是个关键问题。因为大乘与小乘的差异,就是看有没有发菩提心了。那么菩提心生起来的时候,就是说一切是为了众生,牺牲自己头目脑髓都可以的,这个心考虑一下,是不是大家真的生起了,我们说生起菩提心,真的生起菩提心是困难的,只能是相似的或造作的。那么相似的或造作的生起来了,已经很不容易了,很多人世间上都是求自利嘛,能够兼顾他利的不错的了,专门为他利益的人,世界上难找的啊!是不是啊?

我们就是要做,一切放下为他利,而去牺牲自己头目脑髓,而这是世界上的人想也不敢想的事情。那么我们佛教里要做到这个,当然不是说要马上做到,马上做到呢,你这个吓得你不敢发菩提心了,你可以一点点地做上去,开始呢,就是财物啊什么的东西布施了再说,那么再锻炼你身边的东西呀,吃的用的东西给人家,再进一步就是说,布施就要施身,施身就是一个高层次的东西了,这个慢慢来。我们一般说,我们好像讲过的吧,六根清净以上的菩萨才能做这个,没有得到那个地位的话,佛还不要你做的,菩萨戒里限制的,没有得到那个高位次的菩萨做了这些事情会退心,自己做了退心,让人家看了害怕,不敢发菩提心了,这个反而起反作用了。所以说这个菩萨戒也是有层次的,到什么时候会做什么事情,这个我们以前讲菩萨戒的时候好像讲过这个事情。

参学僧:在那个白云寺的时候,就是在学戒嘛,戒条上的呢感觉上也能守,但是里边的烦恼呢还是调伏不了。

大宝上师:我们说第一个就是把这个身口管住,所以吧,有时侯呢,至少对人不作损恼,我们说戒呢,持戒者一切有情都不害怕嘛,因为他对人家不会做损恼的事情。你说断除心里的烦恼呢,非要定慧不可的,你这个戒是止身口的,要止心的,要定,跟定里生慧,就是说重要性呢,真正要上路是要定的,没有定是上不了路的,但是说现在的人,得定是确实是困难的呢,这个我们说,我们有个居士,他就跟我说,他说到二住心时他爬不上去。

参学僧:二住心?

大宝上师:唉,二住心他说爬不上去,他说他拼命的用功,但二住心时爬不上去。初住心嘛,这个时间很短嘛,这个是做的到嘛,二住心他就困难了嘛,那么我们说他是居士,他有他的苦,但是出家人呢,你二住心、三住心呢能够上去的有没有,就不敢说了,总之,九住心是一直很高的。

参学僧:那学习戒法,要不要增加点儿禅定的工夫啊?

大宝上师:学戒的时候啊?学戒的时候,假使一般的传的呢,当然可以做了,要得到效果呢,不敢说的。就是你可以一天修点禅定,我们道场的要求就是一天四次念诵六次定,就是念诵一天四次,早一次晚一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那么中间插六次的禅定,这是正规的修法。就是说,禅定是可以修的,但是禅定的效果呢不一定就马上出来了,但是可以得到一些轻安,就是说身上很舒服,心静下去了,身体感到很轻松,这些会有的。你说要得定呢,当然没那么快了。象这个轻安是会有一点,这嘛也好,我们说这样子呢,调剂一下,身体也会好嘛,精神这都会好起来,修一下定。

参学僧:看了很多法,他们在修法之前,要先断烦恼,基本上我看他们……

大宝上师:唉,对,对。

参学僧:先断烦恼,而且断了烦恼了,证了阿罗汉,阿罗汉完了再从初地,再成八地菩萨,完了再……。

大宝上师:这个说断烦恼是对的,但是他们断是怎样断呢,这就是戒定慧了,戒是断身口的烦恼,身口是会跟著烦恼走的,定是压这个心的烦恼,来压住,慧是断心里的的烦恼---把烦恼的根基都断了。所以说戒定慧就是断烦恼,现在整个的戒定慧就是断烦恼的,所以说我们真正的断烦恼,修行的重点是断烦恼,这是对的,但是如果断烦恼呢,还是离不开戒定慧,你离开戒定慧就没有办法断烦恼了,所以说戒律是远离嘛,给它远离之后,不接触嘛,烦恼就淡下去,淡下去了嘛,不会自然的生起来了,那么心里面的根子呢,要定的压下去,得了定之后会压住它,不给它生起来,但根子没断,这个要得了无漏的智慧了,空性智慧了,那才是把根子拔掉了。所以这个次第是必定如此的,如果你说我要断烦恼,戒都没有持好,定也没有得,你说断烦恼,那是从何断起,这是一个空话,断烦恼这个是有一定方式的。

参学僧:实际上就是说像《广论》要求的,广论还很强调菩提心。

大宝上师:唉。

参学僧:它的目的就是学的人通过大乘的的戒定慧……

大宝上师:对,对。

参学僧:来断烦恼,并且能够在断烦恼之后,能够利益众生,能够成佛。

大宝上师:它的重点就是说教你先发菩提心,不要急于去跟小乘一样。那当然烦恼断掉了,人我执没有了,这样再发菩提心就困难了。因为“我”已经没有了,“他”也没有了,发菩提心就难了。

参学僧:发不起来了。

大宝上师:唉,就发不起来,力量就不够了。大乘先发菩提心,再证空性呢,保证决定是大乘,不会是堕了小乘去了。就怕你先没有菩提心,先证空性去了。那么利根也可以,利根就是说,他并不止于空见,还是对众生有慈悲心的,悲心俱足的也可以的。但是这有危险性的。但是对普通的人不一定做的到。所以《广论》的方式就是说先发菩提心,再去证空性,这个是保险的,绝对保险的。

参学僧:弟子还有个感觉,就是如果你不修习人无我的话,发菩提心还是困难的。

大宝上师:对,对,对呀。但是我们说要求人无我的目得在哪里呢,就是说怕我执已经断掉的了,你在发菩提心的时候就是断我执呀,你晓得吧?

参学僧:好像就是那个......

大宝上师:其实在你没有证空性之前,我执就断起来了,当然这个断的不彻底的。仅仅是对治。

参学僧:对对对。

大宝上师:但是这个你断起来之后,菩提心的力已经生起来了。你只是断我执,没有利他的心,将来证的是阿罗汉果啊。当你如果证了空性之后,“我”也没的,“人”也没的,发啥的个菩提心呢,就发不起来了。

参学僧:弟子感觉到,能不能在修菩提心的时候,辅助地修一些人无我,帮助发那个菩提心?

\

大宝上师:这个当然可以了。

参学僧:这样的修法,可以?

大宝上师:我们说发菩提心的时候,你要知道人是无我的,这样子嘛。但是我们的重点有一个,牺牲精神的。

参学僧:噢,菩提心。

大宝上师:唉,你得证无我了,再去利众生呢,牺牲精神没有了,你要是还没有证过无我正见就有菩提心的,有牺牲自己为一切众生的,就是象现在的亲生父母一样的看的,这个悲心生起来了,菩提心你才生的起来。所以说强调这一点。你证了空性之后,这个心生不起来了,要很困难了,所以说,佛对那个证了声闻的阿罗汉的,他要回小向大的,好多几百,几千亿劫才能过来呢,这个可很困难了。你不如直接马上发了菩提心的,这个要快。

参学僧:学《广论》,目前能不能请这两本书。

大宝上师:好,好,那么你们……

大宝上师:我们以前也是在五台山呆过,条件很艰苦的,那么现在虽然说是改进些了,总还是比下面艰苦的多,就希望你们呢,不要辜负这个殊胜的人身,殊胜的这个五台山的地方,好好地用功修行,将来为了度众生嘛,就是这样子,哦。

参学僧:那个书……?

大宝上师:书你们要的,要的都可以拿。

参学僧:呵……大宝法王?(弟子们开心的笑声)

大宝上师:光盘可以给啊。要几套啊?你们几个人?你们一个寺院的,是吧?

参学僧:大宝法王?(上师给了大宝法王VCD)我们大概是三个寺院在学习。

大宝上师:拿三套好了。这个书有的可以看的。有录象的,可以看的,这个是宣传佛教的。当然大宝法王不是格鲁,但是这个没有关系,他讲的是皈依,讲皈依三宝的问题,这个你们一个寺院拿一套好了,居士也可以给他们看。

大宝上师:这个你们听好了,书可以带回去,这个你看看,你需要哪一个?这本你拿好了,没有关系。

编辑:小月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任从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任从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任从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成语名称任从风浪起,稳坐...

价重连城 价重连城

价重连城成语名称价重连城成语拼音jià zhòng lián ch...

任人唯亲 任人唯亲

任人唯亲成语名称任人唯亲成语拼音rèn rén wéi qīn成...

任其自然 任其自然

任其自然成语名称任其自然成语拼音rèn qí zì rán成...

仰面朝天 仰面朝天

仰面朝天成语名称仰面朝天成语拼音yǎng miàn cháo ti...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