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结缘网
标题

天堂在那里

来源:金刚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10-29 09:33:17
             “天堂在心中,地狱在心中”。有些人可能已经知道其中的涵义,有些人则还无法明白。以为天堂是在身外非常高远,无法看见的地方;这样的教法和观念,从久远以前流传下来,让我们在活著的时候,没办法如实去了解。  根据这种教法,要做很多善事,累积福德,死后才能上天堂

          

  “天堂在心中,地狱在心中”。有些人可能已经知道其中的涵义,有些人则还无法明白。以为天堂是在身外非常高远,无法看见的地方;这样的教法和观念,从久远以前流传下来,让我们在活著的时候,没办法如实去了解。

  根据这种教法,要做很多善事,累积福德,死后才能上天堂。在天堂里有很多层次,从最低到最高;如果善事做得不多,只能去较低层次的,做愈多善事,到的层次就愈高。所以,大家认为在活的时候必须做很多善行,死后才能到天堂,一直期待著未来的结果,而不曾想过现在。

  让我们仔细想想,既然现在还无法知道天堂的模样,也不能感受到天堂的滋味,怎么能寄望于死后,有可能吗?现在,当下这个时刻,还不能接触到天堂,就在想未来,这是不可能。这样的天堂无法证明。

  长久以来,我们被如此教导著,以至于误解或忘记了真理的存在。也因此,我们“此刻”不能看见真正的天堂,一直期盼著未来。这是一些不知道,没办法看见,或不了解佛法的人对天堂的解释。他们不知道自己,无法看清本质,已经迷失了自性。

  天堂,对未迷失的人而言,是存在于当下;他们能够知道,看见,并接触“现在”这个时刻。就像经典说的,不用向身外求,它距离我们很近。巴利文“Sacha”是指良好的心境,每当我们看见某些事物,心中不觉得高兴或悲伤,没有嗔心,我们就活在天堂里。因此,当眼睛看的同时,也请观察自己的心和觉受。假使心很清净平稳,那是天堂的境界。同样的,当耳朵听时,不管声音的好或坏,如果不觉得高兴或不高兴,心在此时也处于天堂。

  这样的天堂,每一个人活著的时候都可以亲证。不必浪费时间谈论未来。现在,当你们听演讲的时候,你们可以看见自己的心吗?可以看见自己的感受吗?如果心中没有高兴也没有不高兴,这就是天堂。

  假使有人想要去天堂,他就应该让自己的心保持在清净平稳的状态。如果当下这个时刻美好,就不需要期待未来的天堂。因为天堂存在于此时此刻,它也将于未来展现。如果天堂不存在于当下,即使全力渴望,期待或祈求,未来也无法到达,因为它不能证明。

  地狱也在心中,每当心处于痛苦和烦恼中,我们便处于地狱里。当眼睛因为看到人或事物,而感到不高兴或不快乐时,那表示我们已经在地狱中!

  因此,当眼睛看东西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自己的心,不要让它扰乱我们。每当觉得不自在或迷惑时,那就是地狱。如果所见或所知,干扰我们几个小时,甚至很多天,那表示我们漂浮和沉溺于地狱有几个小时或几天。同样的,因为听到声音,而让心不自在和迷惑时,那已是地狱的境界了。因此,当耳听时,如果看到自己的心不快乐,也是在地狱中。

  这样的地狱,现在每个人就能亲自体会。假设听演讲时,有人做某种动作,自己不觉得不对,感觉到被冒犯,这个时候我们的心便是在地狱。

  简单说,天堂在心中,地狱也在心中。

  我所讲的天堂与地狱是可以证明的。希望每个人现在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天堂与地狱。

  眼睛的功能只是看,耳朵的功能只是听。重要的是,心如何反应。

  我们的心和生命非常难控制和了解。为了帮助我们看清生命的本质,佛陀教导我们培养自觉(Sati),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时,要知道自己,知道每一个身体的动作,这样我们将能看到自性。

  人若没有自觉,不管多么用心思考,仍是无法如实看清自己的心念和生命。如果能不断发展自觉,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们将会及时看见心念;遇到困境,觉性的责任就是保护我们。

  巴利文经典是这样说的:

  …带著觉性过生活的人,每天都很快乐。…

  …如果有觉性,快乐离我们就不远了…。

  …没有了觉性,不管如何努力寻找快乐,定境或清净的自性,我们永远也无法找到。

\

  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在动中培养觉性,可以随时随地做任何事情时练习。当工作时,清楚知道自己身体的每一个动作,这就是日常生活中发展自觉的方法,因为没有人可以一直静坐不动。动中禅有一套方便入门的技巧,如果能不断练习,觉性将会愈来愈强。

  动中禅的动作很容易学,不要静坐不动,不要闭上眼睛。闭上眼和耳是不自然的。我们甚至可以在旅行时来练习。每一个当下,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做什么事,都可以用觉知每个身体动作来培养自觉。这样的方法,是依据佛陀教导的 “akaligo”-不受时间和地方的约束,可以亲自体会。

  如果真正对生命有兴趣,想认真学习,它很简单。今天所讲的真理,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生命中。不管你知道或不知道,真理一直都在那里。甚至世尊开悟前就已经存在了。所以,我们只谈活著的时候可以亲证的真理,而不是那些无法证明的事。你们之中若有人想亲证真理,我可以保证,我所讲的是佛陀两千多年前教导的真理,有经典可以证明;我以生命保证,就像佛陀所说:“舍财产以保身,舍身以保命,舍命以保真理。”

  也许,你们不应该马上相信我所说的话,而是要亲自证明。如果有人只是相信,这是不对的。要改变你的心意-不要只是相信而已。自己去亲身体会并证明,你将会完全了解,然后才能真正相信。否则,我们应该相信谁呢?佛陀吗?即使是佛陀或是你们的老师,你们也不应该只是信而已。佛陀曾教过“attahi-attano-nato”-“自己是自己的庇护”。现在大部份的人往心外求庇护,所以无法找到原有的自性。

  Q&A问答:

  1Q问:这世界上有很多种工作,需要用到双手,譬如:农夫插秧,渔夫撒网,乐师弹乐器,厨师烹饪,理发师剪头发…

\

  A答:如果有时间,我们要来练习手部的规律动作“一次只动一只手”,但是工作的时候,当然要依照工作性质来动。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身体的每一个动作。如果你想要用直接又有效的方法来培养觉性,当有空时练习“一次只动身体的一部位”,并把觉知带到日常的工作中。动中禅的方法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用任何方式练习。所以,你们没有借口说没有时间练习。但是大部份人都会给自己找借口偷懒,有些人的借口不是很聪明,旁人很容易注意到。

  Q问:刚刚的问题还没有结束,我的意思是像这些用手做工作的人,也许不会发很多时间做标准式,例如,剪头发的理发师,如果懂这个窍门,利用工作时培养觉知,是不是有希望开悟?

  A答:我们并没说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觉性,如果这些人有很强的决心来知道每一个身体的动作,他们的觉性将逐渐增强,直到觉性圆满,所以开悟是没有问题的。

  重点是,知道身体的每一个动作,觉性增强后,你将能看清楚见自己的心,有些练习动中禅的人,是在工作时开悟,我记得有一位当时在田里捡菜,一位是在喂猪时开悟。动中禅的重点只有一样“知道身体的每一个动作”。

  2Q问:当觉知强到可以看见念头,对治念头的阶段,是否还要继续练习,若没练习会不会退转?

  A答:当旅程结束,到达终点后,个人责任已了,虽然不需要再练习手部规律的动作,但是,我们还是继续为别人练习,为其他人保留这个方法,而不是为自己。

  3Q问:练习动中禅时,会不会有不可预期的境界,会不会走火入魔?

  A答:对有些人而言,这样的情形可能会发生,但是如果我们练习时不忘记自己,不忘记身体的动作,就不会有这种问题。那些走火入魔的人,是因为面对境界时,被境转而不自知。真正的老师不是在身外,而是在自心。因此,不管面对什么境界,是好或坏,危险或不危险,快乐或不快乐,甚至定境时,如果能保持警觉,不忘记自己,不忘记自己的动作,将不会发生任何危险的事。譬如过河时,如果能扶著桥上的把手,就不会掉入河里,这觉性或“知道身体的每个动作”,就像是把手。快乐,不快乐或定时,不要著境,要回到你的觉性上。

  4Q问:当父母病危时,虽然自己对每个念头很清楚,心中还是感到烦恼与痛苦。师父刚刚提到“当心中苦恼时,就是活在地狱中”,请问师父,在这个时候,应该如何处理?

  A答:面对境界时,如果有觉性,我们能看到心如何反应,及时地处理任何事情。遇有亲人往生,难过能帮助他们吗?难过只会让痛苦增加。这就是为什么在平常就要培养觉性,觉性增长后,可以帮助我们面对任何境界,特别是当所爱的人要离开我们时。这世界上有两种疾病没有人能够消除─老与死。佛陀也说过,这世间有“生、老、病、死”四种苦。因此,当所爱的人要往生时,不要哭。如果哭,亲人不能平静离开,他们会担心哭泣的亲人,这也是佛陀为什么说,要保持心的平静,因为生老病死是无人可免的。即使是我们自己,也在等待这个时刻来临。

  5Q问:经典中提到“不要执著”,师父说,要知道身体的每一个动作,这算不算执著?这只是初步的阶段或一直都要知道?

  A答:从刚开始到最后抵达终点,你都可以练习这个方法。如果有觉性,你不会执著,你会执著,是因为没有觉性。因为佛陀曾说过“有了觉、定、慧,你将不会有执著;知道愈多,就愈不会执著。”有两种知道,“真正知道”与“不是真正知道”。如果“真知”你不会执著,“不是真知”你会执著己见。这是佛陀为什么说,当知道时,不要执著,不要迷失自己,不要以为是真正知道;你知道愈多,会觉得愈轻松。

  如果有人问我:“你知道吗?”,我会答:“我不知道”。有人曾这样问另一个人:“你开悟了吗?”

  那个人回答:“没有”

  “你是佛陀吗?”-不是;

  “你是佛陀的弟子吗?”-不是;

  “你是佛陀的学生吗?”-不是;

  “那你是什么?”-我什么都不是

  “你痛苦烦恼吗?”-我没有痛苦烦恼。

  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都在教导“没有痛苦烦恼”。那就够了。知道或不知道并不重要;知道自己的痛苦烦恼就够了。

  6Q问:在台湾,净土宗非常兴盛。请问师父对“东方净土与西方净土”的看法?

  A答:真正的净土,没有东西方之分。如果还有东方与西方之分,那就不是真正的净土。真正的净土,没有东与西;真正的净土在自心中。简而言之,这个话题没有尽头,就像对生死的讨论也不会有终止。如果有人真正了知生死,他们会闭上嘴。佛陀曾说,如果有人说死后会再生,是错误的,如果有人又说死后不会再生,也是不正确。对生死的教法,自佛陀以前就有,在佛陀亲自看到“生老病死”四苦前已经存在了。死后再生或生后再死,佛陀说不要注意这些,重要的是,应该怎么做才不会再生,再死。佛陀的时代,有一位比丘曾请示佛陀:“人死后到那里?”佛陀保持静默没回答,因为这个问题对我们的生命没什么帮助,因为佛陀教导我们,现世的问题最重要,必需先解决。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价重连城 价重连城

价重连城成语名称价重连城成语拼音jià zhòng lián ch...

任人唯亲 任人唯亲

任人唯亲成语名称任人唯亲成语拼音rèn rén wéi qīn成...

任其自然 任其自然

任其自然成语名称任其自然成语拼音rèn qí zì rán成...

仰面朝天 仰面朝天

仰面朝天成语名称仰面朝天成语拼音yǎng miàn cháo ti...

仰面唾天 仰面唾天

仰面唾天成语名称仰面唾天成语拼音yǎng miàn tuò tiā...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