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结缘网
标题

大肚圆融

来源:金刚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10-28 09:35:58
大肚圆融阿莲朋友从日本回来问我:「日本最受欢迎的菩萨是谁你知道?」我想说应该是观世音吧!朋友笑笑说:「不对,很多人家里供的是弥勒菩萨。」我问:「为什么要供弥勒菩萨?」他说:「弥勒菩萨发自内心的笑,看了让人心生欢喜。」朋友的话让我深思,的确,弥勒菩萨终其一生只做了这样一件事──笑,并以这笑,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所有的人都可以被他的笑滋养、净化,也可以从他的笑容里感受到至善至真的美

大肚圆融

阿莲

朋友从日本回来问我:「日本最受欢迎的菩萨是谁你知道?」

我想说应该是观世音吧!

朋友笑笑说:「不对,很多人家里供的是弥勒菩萨。」

我问:「为什么要供弥勒菩萨?」

他说:「弥勒菩萨发自内心的笑,看了让人心生欢喜。」

朋友的话让我深思,的确,弥勒菩萨终其一生只做了这样一件事──笑,并以这笑,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所有的人都可以被他的笑滋养、净化,也可以从他的笑容里感受到至善至真的美。

禅宗有个故事:老禅师新收一位弟子,这个弟子有个习惯,凡事爱抱怨。不是嫌床太硬睡不好,就是嫌天气不好,让他无法外出游玩。有一天老禅师叫这位弟子去拿三袋盐,分别倒入盛满水的玻璃杯、塑胶盆和水缸里。

弟子照老禅师的话做好后,老禅师让他先端起玻璃杯喝一口。

弟子喝了一口后皱着眉头说:「咸得发苦。」

老禅师又让他尝盛在塑胶盆里的水,弟子喝了一口后,皱着眉头说:「还是很咸!」

老禅师又让他尝尝水缸里的水,弟子喝了一口后,对老禅师说:「这里的水已经不那么咸了。」

最后老禅师带着一袋盐,和弟子到寺院外的一个大湖边,老禅师让弟子把盐撒进湖里,然后说:「你再尝一口湖水的味道。」弟子弯腰捧起清澈的湖水尝了一口说:「尝不到咸的味道。」

老禅师点了点头,微笑着对弟子说:「你的生命就是一个容器,痛苦是盐,而你人生的咸淡就取决于你用什么种的容器来盛取你的生命。你愿意做玻璃杯、塑胶盆、水缸还是这片湖?」

弟子瞬间彻悟:自己总是抱怨这抱怨那,如同把一袋盐放进了玻璃杯中,那有限的水分稀释不了盐的浓度,所以就觉得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太多,并为此而心烦意乱。如果打开心胸,以湖的胸怀来容纳一切,生活中就不会有这么多「咸」的感觉!那浩瀚湖水肯定会把痛苦都稀释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活在尘世中,拥有宽大的肚量是何等的重要!而弥勒菩萨从形体上看,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乐天的大肚汉,这大肚显示了一种宽阔的胸怀,也顺应了民间这句:「宰相肚里能撑船。」

一个大肚的人,首先具有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在任何恶劣环境下,都能找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美好一面。乐观,绝不仅仅是遇事想得开的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面对同样一件事,乐观者自然会比别人多一份自信和勇气,就能够坚持下去,直到成功。所以,乐观的人比一般人多了一种坚忍不拔、不服输的精神。乐观的人明白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人生。

虽然不能扭转既成的事实,但可以事事尽力;

虽然不能控制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

\

虽然不能改变容貌,但是可以展现笑容;

虽然不能左右他人,但是可以掌握自己。

如果命运掌控生命的长度,我们可以丰富生命的宽度。他也始终坚信:好日子会过去,坏日子也会过去,一切都会过去!而太阳还是每天照常升起!

一个大肚的人,常怀有一颗愉悦的心,他能够正确地看待自身与他人的差别,既不会自大也不会自轻;他能够及时调整自己与周围的人际关系,也能及时适应周围环境;他不因别人的权力、财富、地位而愤愤不平,也不会因竞争对手失败而落井下石、幸灾乐祸;他不会计较每件事情的公平与否,只愿自己的内心过得安稳踏实。

一个大肚的人,还会以「恕道」行于世,所谓「恕道」是将心比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规范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谅解。如果人人都懂得这个「恕道」的价值并实践它,就可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化解人与人之间不必要的矛盾,人际关系就可以变得更和谐。所以,孔子说:「恕道是可终身行之的一种道德规范」。

如果自己心中没有「恕道」,却要求别人实行「恕道」,这是不可能的。

但是,「恕道」也有个原则,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可以原谅。曾经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说明孔子不是一味地、无原则地用爱心去宽恕一切人。而是要人们公正地对待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不快,如果事情本身是错误,是违法的,我们就要纠正它,或给予应当的惩罚,也就是用最直接了当的方式结束它。而对于美好的,则要报以美好,使之锦上添花。

一个大肚的人,能够坦然面对生命中经历的一切,不论工作学习和生活,也不管发生了什么。一件事情或结果,既然发生或形成了,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智者都会勇敢地承担起这种责任,直接面对这种人生。无论是好事或坏事,总归会有个结果,好的自然人人喜欢,但是不好的呢?也要接受,要学会吸取教训,把事态尽量向好的一面引导,使伤害降到最低,损失减到最少。这中间少不了一个自省的精神,反省究竟是什么导致今天发生错误,反省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还有那些地方需要学习。

春秋时,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为争夺王位而战。鲍叔助小白,管仲助纠。双方交战中,管仲曾用箭射中了小白衣带上的钩子,小白险遭丧命。后来小白做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齐桓公执政后,任鲍叔为宰相。鲍叔是心胸宽广,有智人之明,坚持把管仲推荐给桓公。他说:「只有管仲能担任相国要职,我有五个方面比不上管仲:宽惠安民,让百姓听从君命,我不如他;治理国家,能确保国家的根本权益,我不如他;讲究忠信,团结好百姓,我赶不上他;制订礼仪,使四方都来效法,我不如他;指挥战争,使百姓更加勇敢,我不如他。「齐桓公也是宽容大度的人,不记射钩私仇,采纳了鲍叔建议,重用管仲,任命他为相国。管仲担任相国后,协助桓公在经济、内政、军事方面进行改革,数年之间,齐转弱为强,成为春秋前期中原经济最发达的强国,齐恒公也成就了「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霸业。

齐恒公的成功取决于他的宽大胸怀和善用人才,鲍叔的明智取决于他的自知之明和反省的精神,如果鲍叔不反省,就不会知道管仲优于自己的种种长处;如果不反省,也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正是他的让贤举荐和齐恒公的不计私仇,才给了管仲施展才华的一个大舞台。

我的女儿曾经问我:「为什么我看到的弥勒菩萨都在笑呢?他在笑什么?」这个问题竟然让我一时无法作答,弥勒菩萨为什么有一张永恒的笑脸?是什么让他这般开怀大笑?

佛教说弥勒菩萨代表「生平等心,成喜悦相」,这是不是说,要对一切众生平等、欢喜,唯有这样,才有资格进入大乘之门?而这平等心和喜悦相,又契合了佛教的慈悲之说,因为佛对众生的爱是永恒不变的,没有分别,也没有执着,这种爱是一种自然流露,是清净真诚的。

弥勒菩萨的笑,使人想起「圆融」二字。「圆」代表中庸,指人际关系,「融」代表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中庸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天人合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分裂开来。「圆融」,据《辞源》解释:「圆融,佛教语。破除偏执,圆满融通。」

\

因此可以说,弥勒菩萨的笑代表了佛教的一种圆融思想,是佛陀说法的基本精神,与中国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具有许多契合之处,有其深刻蕴含。

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调和,使各方冲突能相容共存并处,相互调剂。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佛教的四摄,持守这四摄,人与人、集团与集团、国与国之间,可以化解矛盾或冲突,能够互相协调,互谅互让。站在人类共同利益和愿望的立场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完全能做到彼此友好相处,圆融无碍。

弥勒菩萨的圆融在于,不论对什么种族的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不论他是君或盗,都能以一张笑脸相迎,他不去品评你我对错,认为来到佛前的都是有缘人,既有缘又怎能不相亲相近,怎能不满腔欢喜?他也晓喻众生,世间虽然尽多是难耐之事,但也须有自作的因才会有自受的果,此正所谓「命由己作,福由心生」。

佛教十分注重修行,所谓「修行」不是专指宗教的行为,也不只是外表的形式,而是内心道德的养成,人格的升华。例如:人与人往来,互相尊重;心存恭敬、包容;做人有人格、品德、威仪;肯与人结缘;心思端正,正知正见……这些都是修行。人际相处,以雅量包容异己;用净秽不二的悲心,包容伤残的尊严;用怨亲平等的智慧,包容冤仇的伤害;用凡圣一如的认知,包容无心的错误。以包容的心胸广利众生,这也是修行。

人生不能缺失包容。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都需要别人对自己的体谅与包容。而生活中,人们往往只对自己的错误、缺点给予谅解、包容,而对别人的缺点总是吹毛求疵。人和人之间缺少相互谅解和宽容、彼此的和睦与关爱。矛盾和争斗也因之而起,生死轮回也因之延续不绝。佛家的「慈悲」,儒家的「恕」,道家的「自然」,基督的「博爱」。其实都是对人生的包容和关爱。

包容、关爱是性情的空间。用一颗包容的心去面对生活、工作和世界,就会活得很快乐开心;人生最重要的美德是包容和爱心。人生要学会努力做一片湖。量大,福就大;心大,智就广。

确实,当西域佛教传入东土之后,包容通融,从语言到思想,从史典到公案,既有博大精深,也有通俗教化。可以说,佛教是世界上最包容的宗教,从王宫贵胄到贩夫走卒,从异教外道到淫女贱民,只要肯发心向道,佛陀都包容接引。隋唐时代,八宗昌盛,竞相发展,使中国佛教缤纷灿烂,事理辉映,后来流传到东亚各国,丰富了当地文化内涵,直至今日仍历久弥新。可见,包容异己不但不会导致派系分歧,还能繁衍生机,形成枝繁叶茂、百花齐放的盛会。也正因为中华文明和佛家文化的包容之功,才使得佛教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所以说,包容是因也是果。

关于弥勒菩萨的楹联中,我喜欢这则:

你眉头着什么焦?但能守分安贫,便收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笑口;

我肚皮这般样大,总不愁穿虑吃,只讲个包罗万物,自然百事放宽心。

到佛前祈愿的人,总是有所祈求的。穷人希望摆脱穷困,富人希望富贵永久,而欠债的人希望早日还清债务,感情受挫的人希望早日忘却伤痛。然而在把这些希望寄托给佛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眼下的种种困扰和不如意,令你焦灼,吃不好也睡不好的,这些烦恼的根源来自哪里?你的欲望是不是一个接一个从没满足过?明明是力不能及的目标,你为何还要纠缠?笑口难开的原因是源于你没有一颗守分安贫的心,源于你不懂在有限的条件中去寻找心中的那团和气。

如果说大肚体现的是一种心胸若大的表现,那么圆融就是一种文明践行后得到的结果,它们可以相互依托,相互影响。

做为一个红尘中人,我们不妨学一学弥勒菩萨这种大肚圆融精神,学一学他的大肚能容,包罗万物;学一学他的开口便笑,和气一团。要知道,当你的肚量放大的时候,你就不会再那么计较了;当你笑对人生的时候,你对生活的报怨自然就会少了。

在生活中做一湖水吧,以大肚来圆融一切恶缘逆境。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任人宰割 任人宰割

任人宰割成语名称任人宰割成语拼音rèn rén zǎi gē成...

仰承鼻息 仰承鼻息

仰承鼻息成语名称仰承鼻息成语拼音yǎng chéng bí xī...

仰观俯察 仰观俯察

仰观俯察成语名称仰观俯察成语拼音yǎng guān fǔ chá...

价增一顾 价增一顾

价增一顾成语名称价增一顾成语拼音jià zēng yī gù成...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