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结缘网
标题

大安法师:水火二河白道喻

来源:金刚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10-27 09:33:52
原文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何者是也?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其水波浪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

原文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何者是也?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其水波浪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到回,群贼恶兽,渐渐来逼;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总不畏堕于水火之难。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险恶不得过,必死不疑,我等总无恶心相向。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此是喻也。

\

  次合喻者: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言西岸者,即喻极乐宝国也;言群贼、恶兽诈亲者,即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也;言无人空迥泽者,即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言水火二河者,即喻众生贪爱如水、瞋憎如火也;言中间白道四五寸者,即喻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乃由贪瞋强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湿道者,即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烧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即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妄说见解,迭相惑乱及自造罪退失也;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言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喜者,即喻众生久沈生死,旷劫轮回,迷倒自缠,无由解脱,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已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

译 文

  又禀白一切往生人等,现今更为净业行人说一个譬喻,用以守护清净信心,以防止外道邪见异见所导致的厄难。是什么譬喻呢?比如有一个行人,准备向西方行走(喻发心修出离道),到达目的地有百千里之遥。走到半路,忽然见到有两条河,一是火河在南边,二是水河在北边。两条河各宽一百步,河水的深度不可测,南北方向看不到边际。在水火二河的正中间,有一条白道,宽有四五寸。这条白道由东岸至西岸,也有百步之宽。水河的波浪常常漫溢浸湿白道,火河的烈焰也常常来焚烧白道。水火交相侵扰白道,没有片刻的休息。此人既已到达旷野空阔之处,了无人烟。却有许多强盗与恶兽,见此人孤单无伴,争着想来杀他吃他。此人害怕死亡,赶紧向西狂奔逃命,忽然见到此大河,即自思惟:“此河南北不见边际,中间见有一条白道,极为狭小。东西两岸相距虽然很近,但白道狭小,如何能安全地过去呢?看来今日定死无疑了。”此人一边如是思惟,一边想沿原路返回,不料后面的群贼与恶兽渐渐包抄上来。此人正欲向南北河岸逃避,而南北方向的恶兽毒虫,也竞相逼近。在东面、南面与北面三边受包围的情况下,此人别无选择,只得向西面寻求从白道上逃命的可能性了,沿白道走又害怕掉进水火二河之中。当时那人的惊惶恐怖之心,无以言表。

\

  此人此刻稳定心神,又自思念:“我今日走回头路也是死,停住不前也是死,向两边逃也是死,现在只剩下一种可能逃命的选择了,我宁可寻这条白道向前而去。既然有这条白道,必定应当可以度河而过。”此人作此思惟时,忽然听到河东岸有劝说的声音:“仁者!只要下定决心沿着这条白道前行,必定不会有死难,如果徘徊不前即会死亡。”与此同时,又听到河西岸有人呼唤的音声:“汝只管一心正念直行而来,我能护佑你,不必畏惧堕入水火二河的灾难。”此人既闻到东岸发遣与西岸呼唤的声音,即自端正稳定身心,决定沿此白道直接向西而进,不生怀疑退怯之心。刚行走十分中之一、二分时,东岸的群贼等便向着行人叫唤:“仁者!赶快回来!这条白道险恶,绝对过不去,再往前走,必死无疑,我等对你并没有任何恶意。”此人虽然听到这些叫唤声,不为所动,亦不回顾,一心直向前进,系念白道而行进,很快就到达西岸,永远脱离种种厄难,与西岸上的善友相见,极为庆慰快乐。以上皆是比喻之辞。

  下面显示比喻的意蕴:所言的东岸,即是比喻此娑婆世界之火宅;所言的西岸,即是比喻西方极乐国土;所言的群贼、恶兽假装亲善,是比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和四大;所言的空旷无人的沼泽,是比喻此人经常随逐恶友,不能遇上真善知识;所言的水火二河,即是比喻众生的贪爱如水,瞋憎如火;所言的两河中间白道宽四、五寸者,即是比喻在众生的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安养刹土的心。乃由于众生贪瞋烦恼强盛,就用水火来作比喻;愿往生的善心微薄,比喻如四、五寸白道。又说水河的波浪常漫湿白道,是比喻众生常生爱欲心,能染污愿往生的善心;又火河的火焰常焚烧白道,是比喻瞋恚嫌恶之心,能烧行人功德之法财;所言的此人行走在白道上,一直向西而进者,是比喻回向一切修行德业,直接求生西方;所言东岸闻有人声劝勉发遣,行人依教寻白道直向西行进者,是比喻释迦牟尼佛已灭度,后人不得见佛,但有释迦佛的教法存世可依,即比喻如同声音;所言的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叫唤此人回头者,是比喻别解(不同的见解)、别行(不同的修行方法)、恶见(邪知邪见)之人等,妄谈种种见解,递相迷惑扰乱此行人,以及自己造下罪业退失往生的信愿;所言西岸上有人呼唤者,即是比喻阿弥陀佛大愿度众生;所言须臾就到达西岸,善友相见欢喜无限者,是比喻众生长久沉沦生死苦海,旷劫轮回不休,迷惑颠倒,自相缠缚,无由解脱,仰蒙释迦本师发遣,指向西方,又藉阿弥陀佛的悲心召唤,而今信受随顺两土世尊拯济众生的悲愿,不顾水火二河的危险,念念不间断的持名求生,乘托阿弥陀佛以愿力所成就的白道,命终之后,得以往生彼安乐国土,与阿弥陀佛相见,庆幸欢喜无量。

【按】

  水火二河白道喻,寓意深刻,表达了娑婆世界修行人净土起信的普遍性的心路历程。对自力修行绝望之际,随顺此土释尊的发遣与彼土弥陀的呼唤,信愿求生净土,方是出离轮回险境的唯一出路。感恩阿弥陀佛为我等众生心中铺设的往生白道,感恩释尊慈悲的宣说。伏冀净业行人恒常玩味此喻,用以守护念佛信心。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仰取俯拾 仰取俯拾

仰取俯拾成语名称仰取俯拾成语拼音yǎng qǔ fǔ shí成...

仰屋兴叹 仰屋兴叹

仰屋兴叹成语名称仰屋兴叹成语拼音yǎng wū xīng tàn...

仰事俛畜 仰事俛畜

仰事俛畜成语名称仰事俛畜成语拼音yǎng shì fǔ chù成...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仰之弥高 仰之弥高

仰之弥高成语名称仰之弥高成语拼音yǎng zhī mí gāo成...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