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结缘网
标题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三)-海仁老法师(5)

来源:金刚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10-25 09:34:53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三)-海仁老法师(5)  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初二句明因缘即假,后二句明因缘即中。以味尘及舌之尝性,相妄性真,本如来藏,藏性随缘不变,故非因缘;不变随缘,故非自然。众生不知,二尘即藏性,故为味尘所缚;若悟味即空,便成二乘解脱味;悟味尘即假,便成菩萨法味;若悟味尘即中,即成诸佛,无上妙味。药王、药上菩萨,悟味性即藏牲,故因味觉明,而登菩萨位。  阿难,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三)-海仁老法师(5)

  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初二句明因缘即假,后二句明因缘即中。以味尘及舌之尝性,相妄性真,本如来藏,藏性随缘不变,故非因缘;不变随缘,故非自然。众生不知,二尘即藏性,故为味尘所缚;若悟味即空,便成二乘解脱味;悟味尘即假,便成菩萨法味;若悟味尘即中,即成诸佛,无上妙味。药王、药上菩萨,悟味性即藏牲,故因味觉明,而登菩萨位。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

  子六明身与触即藏性

  佛制弟子,每日三摩其头,默诵偈曰: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正念观时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此中无益之苦,指外道苦行。佛弟子中,不少外道出家者,佛敕每日摩头,令知已出家为僧,不可随俗,恣意放逸。阿难既出家为僧,当遵佛制,每日三摩其头,今佛举此征问以显触尘,相妄性真。普通内根与外尘合而成触;今但于一身中,以手及头,假摩成触,无须凭借外尘。手摩头时,头知手摩;则头是身根,手为触尘;反之,手触头时,知所触是头;则手为身根,头是触尘。如是根尘不分,互为因缘,正是因缘生法。

  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

  初句佛征问阿难之意以为如何。此摩头所生之觉知,头与手俱有;头知摩者是手,手亦知所摩是头。究竟谁为能触,谁为所触,能触为在于手,抑在于头?若云知觉在手,手是能触,头为所触,则头应无知;今头既知,是手来摩,云何可说,头已成所触之尘?若谓知觉在于头,头为能触,手则成为所触之尘,应无知觉之用;然今手摩于头,确知所摩是头,云何可说手无知觉之用,而成为所触之尘?如是于头于手,皆求触尘,了不可得。若言手之与头、各各有一觉知,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云头之与手,同一能触之觉知,当为一体。若果然一体,自无能所,既无能所,云何成触。必有二体相合,触义方成。若二体者以下,是恐阿难闻破一体,即转计二体。故佛继而破之,若云头手各知,是为二体者,头手皆知,皆为能触,则所触之尘,当谁为在?为在于手,为在于头。若在能摩之手,即非在所摩之头;若在所摩之头,即非在能摩之手。今二皆有知,二皆能触,独无所触之尘,不应虚空,成为汝所触之尘。可知触尘,来无所从,去无所住,当处出生,当处灭尽,甚至身根,亦无一定处所,二皆缘生无性以是之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是明缘生性空,显空如来藏。

  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初二句明因缘即假,显不空如来藏;后二句明因缘即中,显空不空如来藏。以身入与触,二皆相妄佚真,本如来藏。藏性随缘不变故,触尘非因手有,非从头出,故非因缘。以藏性不变随缘故,触尘非离手离尘而有,故非自然。跋陀婆罗菩萨,悟触尘即藏性,故能妙触宣明,成佛子住。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

  子六明意与法即藏性

  意谓意根,非指意识;意根缘境,不落分别,但追忆既往,安排未来。意识是见惑八十八使,属分别我执;意根是三界思惑,共八十一品,任运而起,属俱生我执。二三果分断,阿罗汉尽断。三界众生,若身若心,皆依意根安立,故意根为一切生灭法之根本。此意根生灭,如波浪之迁流不息,自阿罗汉以还,自始至终,从生至死,无有间断曰常。善恶无记等三性,是意缘法尘后,所起之意业。但诸家皆云:三性属法尘摄。今佛以意根缘尘,征问阿难,汝于意根中,常缘法尘,而起善、恶、无记三性,成为众生,身口七支之法则。人之七支,无不皆以意根缘法,所起之善、恶、无记为规范。但意根无形,由法尘显;法不自知,因根有相。根尘互为因缘,而生万法,是正举俗谛因缘生法。

  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

  初二句是征,心指意根。佛谓:此意根所缘之法尘,为从心生,抑或离心别有方所?若此法尘,即是从心所生,心为能生,法尘为所生;然则,能生之心有知,所生之法尘亦应有知。尘而有知,即非是尘,而变成心法。既成心法,则心法无形,自非意根所缘之境,云何成处?若云此法尘,是离意根能知之心,别有地方所在,则此法尘之自性,究竟是有知,抑或无知?若然有知,则成有情,当名之为心,异作离解,此离汝心之法尘,而又是有知者,自应非尘,岂不同于他人心量?与汝何干?若谓离心,别有方所之法尘,是有知,亦即是汝阿难之心量,而非他人之心量,然则此心不应离汝。云何而今,汝心不与汝合而为一,而离意根之外,更另有一心?由是可知,汝计法尘离心有知,是义不成。

  若非知者:谓法尘离意无知,则此无知之法尘,既非前五根所对色等五尘,亦非虚空之相,则此法尘,应在何处?既于现前色空诸法中,指不出法尘所在,不应说人间,更有空外之处,为法尘所在。纵然空外有空,而此离意根之法尘,处于空外之空。然于空外,已非心所缘;若非心所缘,何来法尘,而立法处?以是法尘,非即心有,非离心有之故,当知法尘,与此名之为心之意根,俱无处所。此明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显空如来藏,依此观成,即妙奢摩他空观。

  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结显法尘,相妄性真,本如来藏。前二句明相妄,缘生即假,显不空如来藏;依之而修,将成三摩钵提假观。后二句明性真,缘生即中,显空不空如来藏;依之而修,成妙禅那中观。摩诃迦叶,悟此法尘即藏性,得以空法,成阿罗汉。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壬四明十八界性分二。癸初总征

  梵语驮都,译云界,十八是数,界是界限,谓六根,六尘,六识,各有界限。以内能缘者,属根之界;外为所缘者,是尘之界;由于根尘相对,中间能分别了知者,是识之界。如是根尘识三,共十八界。前文已释六根,六尘,现文虽正显六识,亦附显根尘,故云明十八界性。

  云何是征起之词,十八界是所征之法。十八界皆相妄性真,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其理安在?以十八界,无不因缘生法,以三觉圆万德具,生诸佛十八界;六度万行生菩萨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生二乘十八界;十二门禅生色无色界十八界;十善十恶因缘,生六道众生十八界;虽十八界,优劣各殊,同是因缘生法,缘生无性,即空,即假,即中,故云: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今先征起,随后逐一释之。

\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

  子初明眼识界性

  眼根对境,不落分别,属第八识见分,即前十番所显之见性,谓之内处;若起分别,即名眼识。如下文云:识动见澄。澄寂之见性,即涅槃本。摇动之识,是生死根本。众生不知,六识虚妄,执为实我,而起烦恼,作业流转;今显识佚即藏性。令知相妄性真,逆流言返。

\

  如汝所明三句,是举因缘生法,阿难早闻权教因缘生法之义,故于前破妄文中,曾引述佛昔于权教所说,眼色为缘,生于眼识。今佛按其前言,故曰如汝所明。眼是根,色是尘,眼根无形,因色方显,是色为眼缘;色不自知,由眼方知,是眼为色缘。眼之与色,彼此互为因缘,由尘发知,因根有相,是第一重能所。其次是眼色为缘,识生其中,眼为能生,眼识为所生,是第二重能所。唯识宗明眼识九缘生:谓空、明、根、境、作意、根本依、染净依、分别依、种子依等。空是眼前无遮障,方能见色,而起分别;明是日月灯等外光,藉外光见物,始可分别;根是浮尘根,境是所缘境,作意是五遍行心所之一,根本依指第八识,前七识皆以第八识为根本故。染净依指第七识,为一切染净之所依,分别依指第六同时意识,种子依谓由过去种落种子,现在方可发起现行。种子是亲因缘,明空根等为增上缘,境为所缘缘,作意分别染净根本四种是等无间缘。故眼能生识,广则九缘,略则四缘,再略之不外色心二法。由色心二法因缘,而生眼识。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仰屋窃叹 仰屋窃叹

仰屋窃叹...

仰息他人 仰息他人

仰息他人成语名称仰息他人成语拼音yǎng xī tā rén成...

仰屋兴嗟 仰屋兴嗟

仰屋兴嗟成语名称仰屋兴嗟成语拼音yǎng wū xīng jiē...

仰不愧天 仰不愧天

仰不愧天成语名称仰不愧天成语拼音yǎng bú kuì tiān...

仰屋之勤 仰屋之勤

仰屋之勤成语名称仰屋之勤成语拼音yǎng wū zhī qín成...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