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结缘网
标题

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来源:金刚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10-25 09:31:36
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耳根殊胜妙觉心 圆通法法证三昧  在《楞严经》里共有二十五圆通。二十五圆通即是告诉我们二十五种修行的方法,依据这二十五种方法修行都可以得到解脱、成就圣道。这二十五种法门是依据什么而修的呢?二十五个法门当中的「耳根圆通」,就是所谓的「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为什么文殊菩萨会特别的赞叹耳根法门呢?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
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

  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耳根殊胜妙觉心 圆通法法证三昧

  在《楞严经》里共有二十五圆通。二十五圆通即是告诉我们二十五种修行的方法,依据这二十五种方法修行都可以得到解脱、成就圣道。这二十五种法门是依据什么而修的呢?二十五个法门当中的「耳根圆通」,就是所谓的「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为什么文殊菩萨会特别的赞叹耳根法门呢?

\

  六根当中

  任何一根都可修

  但也各有其不同的优缺点

  在法华经里,对六根的功德有很详尽的说明,这里就不再详述。虽然说,六根任何一根都可修,但也各有其不同的优缺点。例如眼根,我们的眼睛是见明不见暗,只要电灯一关就什么都看不见了,而且,左右两边旁观祇能看到三分之二,另外的一分就不能看清楚,对后面的事物更不用说了。

  再说鼻根,我们的鼻子有「出息入息」,这一出一入当中有个空档,也就是在出息入息交替当中会停一下,这个停的空档,鼻子就产生不了作用,所以还是有一分的不圆满。

  再来就是身根,我们的身体觉得「今天天气很冷」,是因为有这个「冷」,所以才知道「冷」,如果没有这个「冷」,那么身体就不知道了。因为有冷、热、顺、逆、苦、乐,所以我们才知道;假如没有冷、热、顺、逆、苦、乐的话,身根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还有舌根,我们在吃东西的时候,知道东西酸甜苦辣的味道,但没吃东西时,就不知道酸甜苦辣了。而意根有想前想后、患得患失的毛病。所以,观世音菩萨在六根当中祇选择「耳根」来修,因为耳根祇有闻,祇有听的特性,即使把电灯关了,耳根还是听得见。近听得见、远听得见,前后左右上下东西南北方也听得见,纵然有房屋、墙壁障碍也听得见;即使十方同时打鼓,也可以同时听得清清楚楚的,这是耳根的殊胜。

  我们现在念「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等圣号,也是用耳根在修,所谓「一句佛号一念心」,自己念佛给自己听,就是「返闻闻自性」的初步;不管是念佛、持咒、诵经,都是念给自己听,只有知此才能把心收回来,这也才是念佛、持咒、诵经的目的。所以说,耳根是最直接了当的,当然功德也是最殊胜的了。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是修证成道的法门,这个法的传承,是在无量劫、恒河沙劫以前,有一尊佛名观世音,出现于世普度众生的那个时候。观世音菩萨说,他在当时发了一个大愿──希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既能自利又能利他的菩提心;当时因为还没有证悟到菩提心,所以祇是希望。观世音菩萨当时所希望的就是这一念心,能由相对达到绝对,由染污变成清净,能够得到解脱、证悟这念最上、最尊贵的心性。

  契悟菩提、证到三昧的方法

  就是闻思修

  这尊佛当时教导观世音菩萨一个契悟菩提、证到三昧的方法,就是──闻思修。所谓闻就是听,从耳根听进去后,还要思,思就是想、思惟;也就是说,听进去后,还要一遍、二遍甚至百千遍的去想,想什么呢?想人生佛法的真理!想了以后还要修,修就是学。

  将所明白的道理

  运用在日常生活或禅修当中

  才称为修

  一般中下根的人把道理明白后,将所明白的道理运用在日常生活或禅修当中,这时才称为修。但上根利智的人,闻了以后就是思,思的时候就是修。例如,释迦牟尼佛的那个时代,每当佛在讲经说法的时候,当下就有很多声闻弟子证到初果、二果、三果,甚至四果的。当他们听到佛说,我们这个身体是四大假合所以是空性;外界的一切及宇宙万物是缘起,缘起就是假相,假相当下就是空性,因此就是「我空」、「法空」。就把这个道理放在意识当中一而再,再而三,甚至百而千次的分别、思惟、想念,忽然当中因缘成熟了,一剎那能想的心与所想的四大假合的空性相应了,入了定,入到了空定,也断了贪瞋痴慢疑邪见的六个根本烦恼。这就是从闻慧、思慧、修慧入三摩地。三摩地的中文有正念、正定、空定的意思。

  因此,不管是听经闻法或学习世间的学问,如果能够做到听了就思,思惟了以后就做,那么,经过这一番用功,所听到的就变成你自己的了。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两耳内听,两眼内视

  把这念心,入归到本性、自性

  楞严经说:「初心不能入,云何证圆通?」初心,指的就是修习任何法门,刚刚开始的那一念心。这一念心要从什么地方去入呢?六根虽然都可以入、可以修,上面说过,观世音菩萨认为耳根最殊胜,所以选择耳根来修。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耳根,耳根能闻、能听,闻性是不生不灭的,不会随声音的生灭而生灭,可以毫无障碍的周听十方。

  那么,如何以耳根来修呢?举个例子,当你临睡前,在床前摆一个时钟,然后把所有的精神与注意力,集中在听钟声上面,除了时钟的声音外,其他什么声音都不要去理会它;这样专心的听,能听的那念心往里面收、收、收,收到最后,时钟的声音也听不见了。

  我们的心,是流动的,通常都是往外流,从六根门头流到外去攀缘六尘境界,这就是众生。现在,把心收回来,不让它跑到外面去,两耳内听,两眼内视的,把这念心入归到本性、自性,外面的任何境界也就都与我们毫无关系了,禅宗称此为「回光返照」。我们在禅七当中的数息、参话头、中道实相观的三个法门,都是「入流」。

  修行有能有所,「所」指的是外面的声音,当我们的心往内听、往内收,收到最后,心就离开了外面的尘劳及一切相对的境界。「初于闻中,入流亡所」的功夫祇是第一步。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动、静二相是相对的

  相对的就是尘劳

  因此心要离开动静二相

  这念心往里收,收到寂然不动了,六根慢慢的也归一了,没有所听的境界,心也寂然不动了。心离开了动境入到了静境,这时如果贪着静境,就为静境所障碍了。有些人在打坐当中,坐着坐着,突然听到外面的声音,身体会有一种像针刺痛的感觉,这是由于贪着静境的关系。

  动、静二相是相对的,相对的就是尘劳,因此心要离开动静二相,继续的用功,把这念心继续的收、收收到这念心不起一个念头,没有一点妄想。能听的这念心,不是空空洞洞的,而是没有妄想,这念心随时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了分明的。

  达到了这个境界还不是究竟,不要得少为足,继续用功,继续的往里面收、继续的往里面听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六根不住即得解脱

  不贪着静境也不贪着定境,这念心继续的往里面听、收,忽然会看到五光十色或幻境,诸如山河大地、佛菩萨等等的景像;因为到达此时自然的会有一些感应出来,不足为奇,不要去理会这些境界。为什么会有这些境界呢?这些都是我们平时的执着、心意识执着所产生出来的幻相,因此,经典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道理即在此。

  这个时候不管是好的、坏的,甚至听到念佛、唱诵,或者是师父在讲开示,都不要去理会它,还是继续的用功,继续的收摄。如此继续不断的用功下去,忽然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没有了,统统归于意根了。归于意根后,意根也不要住,楞严经上说:「六根不住即得解脱。」

  听到什么声音,看到什么境界,不管是好的、坏的、冤亲等等的一切事事物物一概不理,能闻的心和所闻的境达到了绝对的境界,这个绝对的境界没有六根,只是一个觉的存在,就是「觉性现前」了。觉的境界是一片真空,没有时间、没有房屋、没有山河大地,甚至身体也没有了,更不用说什么过去现在未来。达到了这个境界,什么人都找不到你,阎王小鬼找不到、冤亲债主找不到、佛菩萨也找不到,所觉察的所知道的就一片空性、一片真空,即是所谓得到解脱、证到我空。我空就是人空,达到此境界不再用功的话,即称为「小乘圣者」。此时,能知所知的这念心还存在,因此称为「偏空涅槃」。

  虽然只有觉的存在,但觉仍有能觉与所觉,还是不究竟,此时如果听了善知识的指导,或者是看了经典有所醒悟后,继续用功,继续的往里收。

  觉所觉空,空觉极圆。

  此时能觉和所觉的境什么都没有,十方世界就是一个空,就是一个觉,祇有这念心和这个空而已,达成了最高、最圆满的空性。然而达到了只有能觉的这个心和所知道这个空的境界,还是不究竟,如果此时知道继续用功下去,进而──

  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要得到真正的大解脱

  必须解开六个结

  结就是烦恼

  前面所说的能闻所闻没有了、空没有了,这些用功的过程,都是生灭,不是真正的寂灭;现在能觉的这个心和所知道这个空的境界都不执着,空不执着、也不执着觉,空觉不住、放下了,真正的寂灭就现前了。

  寂灭就是涅槃,因此,佛经里说过:所有一切法超不过寂灭涅槃,若有一法超过菩提心,涅槃心的,这个法就是方便。故由此可知,只要有功夫可用的都是方便。寂灭现前,就是净土宗所说的常寂光净土,这念心是不动的、没有妄想、尘劳,心性常住,空性常住不灭的。

  前面所说「入流亡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的这一段都是在世间上用功,是世间法,这念心并没有得到解脱,没有契悟到空性,因此称为世间。契悟到了空性后,还有一个觉性的存在,是小乘声闻、缘觉的境界,达到了空、觉都不住,真正的寂灭现前时,就超越世间、凡夫、二乘的境界。

  从这一段来看,或者依佛经里所讲的,要得到真正的大解脱,必须解开六个结,因为结就是烦恼,哪六个结?

  第一是动结。人从出生到老,从求学到就业,心始终就没有停过,时时刻刻都是在动的当中,动相就是一个结。「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是解开动结的方法,心不往外听要内闻,听到什么声音都不理会它,真正做到了,不嫌台北市的喧闹,更不会执着在寺庙或深山的安静,人有一个毛病就是「逃境安心」,以为安静必须从境上去求,而不知道从心上求。

  第二是静结。这个心知道往里面收,往里面听,不去理会外界的一切声音,身心就感到安静了。如果贪着静境的话,心执着在静上面,禅宗称此为:「死水不藏龙」,没有大智慧,祇有一个空空洞洞、清清明明的境界,一点用处也没有。「初于闻中,入流亡所」离开了动境,解开了动结,接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心离开了动静二相,这念心了了分明,知道外界的一切与我都没有关系,这念心始终如如不动,就解开了动静二结。

  第三是根结。舍弃了动静二相的尘劳,但是六根还在,六根存在是生死的根本,因此根结必须解开。这念心继续的往里面收、收、收,收到最后,六根没有了,觉性一现前,就离开了根尘,也解开了根结了。

  第四是觉结,第五是空结。离开了根尘后,就是一个觉,一个空的境界,还是相对的境界,所以空也不能执着。

  如果执着一个我所知道的这个心、这个觉性,还是有能所,因此觉也不能住、不能执着。不住觉,不住空就超越了世间、出世间了。

  第六个是灭结。没有了能知的觉,所觉的空,这个心从生灭生灭,达到了寂灭,还有一个「灭」的境界,执着一个「灭」还是结,因此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寂灭也不住,真正的寂灭才能现前。

\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这六个结解开了,在佛经上说,就是破了色受想行识的五阴境界。离开了动静二相就是破了色阴;根结解开了,就是破了受阴;觉结解开了,就是破了想阴;空结解开了,就是破了行阴,到最后生灭灭已就是破了识阴。这个法门把五阴境界一下子破,破了五阴境界后,就超越了世间出世间,达到了这个境界时有两种殊胜的功德,其一是:

  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此时的心与十方诸佛的心变成一体了,与十方诸佛本自具足的微妙觉心──佛的心、菩提心、涅槃心相应了。十方诸佛有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我也是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这个心与十方诸佛完全是一样的、是相应的。第二个殊胜是:

  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这时观音闻声救苦的功德现前了,十方一切众生只要起个心动个念都知道。这里为什么称一切众生呢?世界是无量的,众生也无量的,六道自然也是无量的,每一个世界皆有六道众生,所以每一个世界皆有十方诸佛,所有的一切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个三千世界都有一尊佛在普度众生,因此,这里所说的一切六道众生,不单指我们这个世界,而是涵盖所有恒河沙一切众生。

  这种境界三昧的境界,三昧修成了,就超越了世间出世间,十方一切世界统统圆成在这念心。这念心「净」得像镜子般,没有一点尘垢,物来物现,物去不留痕,丝毫没有一点罣碍。观世音菩萨依观音如来所教的法门修成后得到这二种殊胜的功德,接着,他说: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由于恒河沙劫供养观音如来的关系,所以蒙观音如来教授这个法门,可见供养的福德确实不可思议。这里,观世音菩萨也特别提到他所悟到的「闻熏闻修」,慢慢的熏习,时时刻刻都在熏习,久而久之自会养成好习惯。修行必须有这种的体认,绝对不能急,也急不来,但是也不能因而就散漫。

  我们在听经闻法的时候,往往有听不太懂或听不懂的情形,常会因此而感到懊恼,其实,这种心态大可不必有,因为这个法门你以前没有修过,没有熏习过,所以听不懂,不要灰心;只要有恒心,多听几遍,自然就会听懂。熏一次不够的话,熏它个十次、百次,甚至一千次终会有听得懂的时候。

  但并不是听懂就算数了,听了还要想,还要思惟,一遍想不通,一百遍、一千遍的锲而不舍的去想它,一面想一面学,慢慢的能想的这念心和所想的道理忽然一下相应,就成道、证果了。「闻熏闻修」可以说是修行的重要原则。

  行住坐卧

  都不能离开这念不动的心

  才算是金刚

  听了要想,想的时就要学,这样持续有恒的下去,到最后统统一起没有了的时候,这念心就是「金刚不动三昧」。金刚是形容词,有不动与摧破的特性,能摧破一切障碍。金刚不动的智慧心能够回光返照,破除我们的习气,破除见惑、思惑、无明惑,最后习气漏尽,这个心真正不动了。这念心不祇是不动的时候不动,即使在动的时候,在行住坐卧都不能离开这念不动的心,才算是金刚。

  成就了金刚三昧,上与十方诸佛如来本妙觉心,是同一个心了,这时,十方一切六道众生起心动念都知道,这是神通现前了。神通就是灵通,它是本具的,不需要另外去求,所谓「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心达到了寂静无为不动的境界,十方虚空都在我们这念心当中,所有的一切事事物物都离不开虚空,当然都在我们这念心当中。

  观世音菩萨达到了这个金刚三昧的境界,证到了这个境界后,也就成就了三十二应身,到十方世界去度化众生了。

  观世音菩萨在外面,但我们自己也可以成就观音菩萨的这种功德,这种果报。只要各位的这念心──师父在说法,各位听法的这念心,往里面听,不要往外听,不要听外面的是是非非,心当中不要起无明,起了无明即造业障,造了业障就要受六道轮回生死之苦。希望各位耳根往内听,心往内收,耳根圆通修成功时,这个世界就是一片「净土」了。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仪静体闲 仪静体闲

仪静体闲成语名称仪静体闲成语拼音yí jìng tǐ xián成...

仰屋着书 仰屋着书

仰屋着书成语名称仰屋着书成语拼音yǎng wū zhù shū成...

仰事俯畜 仰事俯畜

仰事俯畜成语名称仰事俯畜成语拼音yǎng shì fǔ xù成...

仰屋窃叹 仰屋窃叹

仰屋窃叹...

仰息他人 仰息他人

仰息他人成语名称仰息他人成语拼音yǎng xī tā rén成...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