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结缘网
标题

在家与出家——妙祥法师开示

来源:金刚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10-20 09:29:50
法宝阅读来源:溯源编辑小组(本文讲法的录音见:http://www.suyuan.org/fbst/ShowSoft.asp?SoftID=1)  时间:二○○四年闰二月十九日  地点:大悲寺念佛堂  缘起:大石桥孟居士发心出家,某居士以书信形式劝阻其出家,妙祥法师根据此信内容开示如下。  来了很多新居士,是头一次来大悲寺,是吧?  因有一位居士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有代表性,它有什么代表性呢?是说目

  法宝阅读来源:溯源编辑小组  (本文讲法的录音见:http://www.suyuan.org/fbst/ShowSoft.asp?SoftID=1)

  时间:二○○四年闰二月十九日  地点:大悲寺念佛堂  缘起:大石桥孟居士发心出家,某居士以书信形式劝阻其出家,妙祥法师根据此信内容开示如下。

  来了很多新居士,是头一次来大悲寺,是吧?

  因有一位居士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有代表性,它有什么代表性呢?是说目前对出家的看法。有不同的看法,有很多人对出家和不能出家这个问题,特别是出家人他的看法又不一样,那么不出家他有他的理论根据,究竟这个是对还是不对,是个原则问题。

  既然能允许公开讲,我把这个大概念一下。他说:“前几天见面,谈论了佛事,思前想后,有几句话要说。要想面谈,又怕自己无德无才,还是信谈为好。”想请示我个人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很谦虚,要信上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这两句话说的很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说仁者,什么是仁?慈悲为仁;有大慈为智,大悲为仁。所以说,那就是我们都得以佛法为标准,不能以个人知见为标准。

  这是我理解他的这个话的意思,但他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又是一回事。这句话就这么理解。他说:“出家者乃是出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出家,既是超出轮回,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不再受业力控制;如果心已经出离,那就不分在家出家,如果心不出离,那只不过是一个从形式的家入了另一个家。”

  他说这句话,就是出家来出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从外界来表示这一下。因为欲界、色界、无色界,就是无明,不是别的家,就出去了。“超出轮回,做自己的主人。不再受业力控制。如果心已出家,无分在家出家。”这句话很对,只要你真正心出家,确实不分你在家和出家,有时候有的人没有出家,但证果了。他那个叫一生,就是他的本意也是一生,这个很重要,你得证果位,你要没有证果位,这句话就谈不上了,这必须的得证果位。你比如证到四果阿罗汉,你想不出家也不好使,必须出家,不出家就得涅磐,就是应该是必须出家,这是出家就像证果位必须走的过程。就像人家似的,你学习好了,要毕业了,既然毕业了要发给你证书,那你就得出家。这是一个动作。

  “如果心不出离,那只不过从一个形式的家入了另一个形式的家。”这句话就有两方面说头了。心不出离,现在我们来讲,哪个敢说心出离。不出离有善有恶,在心没有真正出离前它有善有恶。有了恶,我就不想出家,有条件我也不想出家。他认为什么呢?出家呢这是不正确的,甚至呢不应该出家,这种人那就是恶人。等到那个有人说,虽然我心没有出离,但是我通过形式的出家,我来达到我心性将来的出家,这就是善。就是奔着真正自己做主的那方面走了。如果没有这种形式,你永远走不到这个出家这个份上。这是很重要的。

  所以说呢有时候反复地强调,从一个形式家入另一个形式家,这可不一样,虽然我们是凡夫,但一个大心的凡夫甚至胜于小乘的罗汉。虽然是凡夫,但是他将来终归能成佛。就像一条往北京的路,我方向不错,我知道往北京走,我知道顺着它往前走那肯定是北京。我现在正努力走呢,有的人连方向也没有找对。拟比如说,想出家的人,我不管今天我心能不能出家,我做没做到,我身先往上走。他已经踏上了这条路,他走到这条路,找到了方向。等到那个说心出家才是真正出家,但是由于心做不到出家,我就连什么家都不出。就是说我想迈一步我也不想找,就像到北京,既然到北京非常难走非常难行,那北京我也不去了,哪儿我也不去了,我就死这块得了。所以说,这种人和找着路的人他没法在同一条线上来说明问题。所以说一个善一个恶,这是一个问题。

  所以他这种说法有一个普遍性。很多人就这样记着什么呢?心出家才真出家,你要心没出家,不算出家,你连身都做不到出家,何况心?是不是?你走一步才有一步新的成就。你一步不走,不可能有新的成就。是不是?像吃饭似的,你说这个饭吃完了就可以饱,但是你一口都没吃,所以说你永远是个饿汉,你也不知道这个饭是什么滋味。有的人虽然是没有完全吃饱,但终归是往肚里吃了,他已经有了底。虽然他没有全部的味道,但是他有部分的味道,是不是?他已经在动口吃了,和那种人还是不能站在一条线来比。这是一个。

  “如果入世为僧,难舍能舍,十方三世佛赞叹,但如果父母不同意,甚至有意外发生,我个人观点,还是不要违师违上。理由如下,”他说父母不同意,甚至有意外发生。就是说,入世为僧,十方佛都赞叹,这是对的。因为啥呢,这不光是赞叹。因为佛整个佛法就要人远离家庭。如果父母不同意,父母不同意,在中国来讲,现在就要求一点,要父母同意,佛法也要求这个。特别佛也慈悲,要征求父母的同意;女人出家,得征求丈夫的同意。因为啥呢,在过去来讲,中国差一点,过去夫妻之间,女人必须得服从丈夫,有这么个规矩。所以说佛不光是父母同意,也要要求这个。这个主要是在国家允许,佛协也这么规定。

  但是呢,也有特殊,佛出家的时候,他父母也不同意,他妻子也不同意,她也不同意。国王连全国人民都不同意,拿着刀枪都看着,城门紧闭,都不同意。后来四天王,捧着四个马卒从空中出现了。这就是佛为什么要那么出家呢?就是说佛知道众生的业力就这么大。如果不这么出家,你永远也出不成。想出家就是与我们往昔的恶业来斗争;就是了脱生死的过程,出家就是了脱生死的过程。不是出家以后再了脱生死,而出家的过程就是了脱生死的过程。

  这个心呢,你比什么定力都强,你看你在家说念佛,说我这个心性,但是你和出家的功德没法比,就那个心念。因为你没有出过家不知道,那个心念就把心肝肺都要撕碎的那种难受。因为你放下了父母的恩情,还有家庭温暖和情分,还有儿女之情,还有朋友之情。那你要知道这些东西都是要你命的东西,哪一条都能把你拉回去。没有大定力,你不能敢舍能舍,那种心上动不了的,所以你一旦要把这种念要断了,就等于一个人在和四十里地的洪水来斗争,四十里地的洪水呀同时向你涌来,你这一人要顶住四十里地的洪水,得那么大的力量,所以佛说一天一夜的出家功德,可以二十劫不堕恶道。二十劫啊,不堕恶道,那功德已经超出世间的孝。

  所以说有时候父母不同意也有出家的,像虚云老和尚,那父母不同意,那就跑了。这些大德都是这么干的,要不那么干不好使。有的那个妻子不同意,像莲池大师还是哪个大师,这面剃度,那面在门口就上吊,你上吊上你的,你死你的,我出我的家,不在乎。所谓的不在乎,所谓的无情,并不是无情。他知道,真正的孝敬父母,你就得出家才能做到孝敬父母。要想真正孝敬父母,如果你父母堕了地狱去,你谁能救的了?不是凡夫能救,只有三宝能救。大目腱连就出家了,还得靠僧众的力量,才把他父母从地狱救了。那时候你跟谁说?是不是?所以说这个出家,就非得这么做。拟比如说,有的妻子上吊,他也出家,他是想我出家以后再救你,他并不是不想救。断了情,反而能救了,因为他这个情产生于什么呢?互相的牵连,它不是建立在修道基础上,建立在互相依靠上,是一笔债务。所以说,只有断掉情爱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不说这是对父母的不孝。下面还要讲。

  “甚至能有意外发生”比如父母想不开了,或者想不开得病了,或等等的事情。有没有这事情?有!父母想不开到寺院来闹来找,确实有,关键是你出家的地点是否正确,是否是清净?如果你清净以后,甚至父母来找以后,他都转变了。原先我有个徒弟啊,他是出过家,既然出过家,叫妻子给拽回去了,后来又跟我这出家。我说你回家去写离婚证明,他说不可能的事。我说最起码你跟她说好了,他说:“不可能,师父你让我出家。不可能的事,她不能同意。我知道上回多少年前她就给我拽回去了,当那么多人面还给我嘴巴,就这么厉害。那说什么也不行。”我说你回去说吧,后来他真回去说了。没想到她妻子真同意了,所以通过这个经验就看出一个什么问题:如果你找这个道场,如果是清净道场,持戒的道场,没有不同意的。虽然有点复杂、挫折,她也同意。

  为什么同意呢?因为哪个父母都愿儿女好,都愿满足儿女的愿望。因为出家人都是,不光是儿子出家有这个愿力,而他母亲也有这个愿力。他母亲要是前生没说过,将来我要有儿子我一定要他出家,今天不可能发生她儿子要出家的事情。他儿子想出家,那肯定是他父母的愿力,才感召的这个他的儿子的投胎。他的共同愿力来组成这个问题。所以有时候父母他就糊涂了吧。

  就像释迦牟尼佛的妻子叶氏陀罗,捧着罗喉罗就说,你出家把我扔了,你还想要儿子出家,那我说什么也不给,我死我也不给你。那是谁?大目腱连去度她,她不给。后来佛现身,佛说了:“你记不记得无始劫以前你曾经要求过我,我们将来要结为夫妻,如果你有什么要求,我一切随顺你。你怎么忘了这个呢?”那时侯佛用神通力让她得到了,就是明白了前世的因缘,最后,不光把儿子送去出家,而且她自个也出家了。佛还不要她呢,她跟着佛后面跑,跟着跑。那左求右求,包括她的姨母,都是左求右求,佛不收女人出家,怕破坏佛法,最后硬跟着走。最后那个阿难啦,可怜女众,这种看到女众的虔诚心,所以就同意出家,所以才有女众出家。所以说现在女众出家,哪个寺庙都供养这个阿难尊者,非常尊重阿难尊者,因为是她的恩人,他不说话,连出家的可能性都没有。所以都是这么个因因果果的事情。

  我先看他的理由,读一下,“第一个,古时入世为僧,大和尚必先问其是否父母恩准,学习佛陀的教育,并学习佛陀的智慧和德行,佛陀之本意令众生欢喜。佛说,佛自出经于世,无不是度众生,所以才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随机施教,投其所好。佛不在时,父母是福田。父母不敬,又敬何人?”所以说提到这个,就是不是古时候为僧,现在为僧也得问父母是否同意。要不同意你做父母工作,在现在也是这样。关键就是说“佛陀的本意是令生欢喜”,这个欢喜啊,不是顺着你的习性去做。不是你高兴做什么就做什么。你说我抢银行,佛也叫你欢喜。佛是止恶不止善。如果你是善事,佛让你欢喜;如果你是恶事,佛不能让你欢喜。让你欢喜,你想喜欢杀人,那佛绝对不允许。你喜欢偷盗、妄语、淫邪,这佛都不允许,不是你欢喜不欢喜。佛令众生得到解脱的欢喜,令人得到解脱的欢喜,这是佛的目的。“佛之所以出世,无不是度众生,”所以佛用各种的方法来度众生,往哪儿度呢?都让他们出家,所以说度来度去,把不管岁数大的岁数小,都让他最后都发出家心,今生不发来生发,都得发出家心。所以说不出家想成佛是不可能的,因为佛哪个相都是出家相,没有在家相。就是念佛往生,上品上生也都是出家人,没有在家人。

  所以说”随机施教,投其所好”,所以说佛在随机施教的时候,是让人随机教,叫他教什么呢?叫他出家,没有别的目的,目的还是让他出家。左说右说都是让他出家,都让他解脱。离不开出家这条道。有的时候说岁数大,大了来生出家,心发出家,有条件没有?没有条件呢,给种种善根,但是终归得出家。因为佛说家就是火宅,你只有出家你才能走出第一步来,这很重要。

  “佛不在时,父母是福田。”父母是不是福田?是福田,但不是胜义福田,只是世间福田,真正的福田在三宝,因为佛不在,有三宝在。如果以为没有佛,就没有三宝了,这是不对,这就违反了整个的三皈依原则。如果要是认为佛是福田,僧人不是福田,就失去了戒律,不能成为佛弟子,这是很严重的。你三皈依了,必须三皈依具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个僧的福田你给否认了,以父母的福田来代替僧宝的福田那是不对的。父母是不是福田,是福田,是世间的福田。这个必须得敬。父母不敬又敬何人?所以说有的人认为出家就是对父母不敬。正相反,因为我们有无数的父母,我们多生的父母,而我们不能去救,实际上你是不孝。怎么样来救度我们所有的父母呢?就是说出家为最方便最直接的一条路。如果不出家,你想救所有的父母救不了。你只能说眼前的父母边做一点善事,但是你想把所有的父母,你真正过去多生的父母都救了,只有出家这条道路才能完成。因为佛说了,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所以说,出家是对父母的最敬,最敬父母无非于出家。表面上看好象是父母不同意,实际上呢,是父母最希望的一件事情。过去有一个沩山禅师,他跟他母亲要求出家,他说我已经决定要出家。告诉他母亲:“你同意我得走,不同意我也得走,我知道孝敬父母为大,但是我觉得了脱生死更是孝敬父母。”小孝孝于家庭,大孝孝于天下。他这里有个大孝小孝的问题,必须得弄清楚。后来他母亲说:“我很伤心。你看从小时候我就伺候你,推湿就干,不断地喂养。长大了,我想能养儿防老,没想你要出家,我又依靠谁呢?”后来他母亲自个又想通了,“虽然我失掉了一个王洋卧冰,(王洋是二十四孝里的,因为父母要吃鱼,他宁可用身体,把冰给化了来求鱼,就那么孝。)虽然我失去了这么个孝敬儿,但我得个大目腱连。”因为大目腱连能把父母从地狱里救出来,那叫真救。你(王洋)那是救了一时的口上,眼前的那么一段的利益。大目腱连能从彻底把他母亲从地狱“救”拔上天。你想天上和人间享受 ,天上一天就等于我们的500年。天上500年你想等于现在世间多少天?多少年?多少生?那没法计算的事情,都这么大的利益。所以说呢,不为小利为这大利。所以说最后他母亲想开了,她说:“我宁可得个大目腱连也是好的,那才是真正好,我比得个王洋卧冰不知要强多少!”谁都知道拿个芝麻和西瓜比,哪个大哪个小,是不是?我们都应该清楚。

  所以说不能拿父母这个来和出家这个相比。而且呢,出家对父母是不是不好呢?不是,而且一个能救父母。而父母有一个儿子出家他的心态也改变了。佛也加持他,他自己信佛决心还大,而且他心里也改变了,信佛还坚定,最后了脱生死自个还有把握了。因为他心里有数:我有个儿子出家,我的心里有把握了,最起码佛说的一子出家,九祖升天,我这现在心里有数了。我有数,因为佛不妄语。是不是?一子出家,给父母就买了一个保证书。所以说这可都是不可思议的事。

  他说“善福中以孝敬父母为首”,这个善我不太清楚。我估计他讲的还是世间的福。不是讲出世间的福。所以说孝敬父母我们应该采取大孝父母。你像咱们僧团有个规定,如果出家了,父母没人养活,我们养活。你没吃的要饭给你吃,要饭是不是啊?并不是忘掉父母。而且很多的父母、包括我的父母也是原先身体不好,心脏病,现在比以前还好。要按照原先的病情,那可能身体现在怎么样就不好说了。而现在比以前好,非常想象不到的事。我曾经问过我父母,父亲没看到过,母亲看到过,我说:“现在有没有人说你闲话呢,我出家了。”母亲说“没有,人都表扬我,说我有个好儿子。”,你们想想,她非常自豪,而她那个心里头天天想佛,天天想着三宝,因为他儿出家了,她天天想三宝,忆三宝。念三宝、想三宝都能脱离苦海。谁能给种下这个种子?就是你出家才能强硬给父母种下种子,叫父母来解脱。你这个事情是不可思议的力量,你在家你怎么说你也做不到。所以说真正父母能够往生的时候,不是你在家父母把你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只有佛法僧能接引,别人接引不了你。别人帮不了你,佛法僧能帮你,这是孝养父母为首,这是属于世间法。上报四恩之一。

  “父母之恩广大无边,以天下男人为父,天下女人为母,这种心量要修行,要时时刻刻用智慧照世间。”哎,这个说对了。以天下男人为父,天下女人为母,你想有这个心量,你不出家救不了你天下的父亲,也救不了天下的母亲,你只能在家孝一个父母。虽然你也叫孝,但是你那个心量就窄了,有时候你这种孝敬和出世间的孝相比,你那个孝就为恶了。因为你能先孝天下而不孝,你实际上就是为恶;能出家不出家就是为恶。他们一相比反而成为不孝,这应该清楚。

  所以说“以天下男人为父,以天下女人为母”,谁敢说这句话,只有僧人敢说。他真正敢说,因为他放下自己的小家庭,就是以天下男人为父,女人为母,所有的众生他都为父母,僧人放下家庭出家就是为了天下父母而出家,不是为了个人出家,是这么个目的,所以这句话说的非常对,就是佛在菩萨戒里讲过这句话。所以我们应该照着做。但是不是以嘴说而是以真正达到这个目的、这种方式去做,那就是出家。所以他说“时时刻刻用智慧照世间”,什么是智慧?只有把天下的男人为父,女人为母,这种心量才是智慧。出家才是智慧。

  “正如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第一步自在就是出家为自在。观世音菩萨也是出家,佛也是出家。佛曾经说过,观世音菩萨说老僧,文殊菩萨也称自己为老僧,大势至菩萨也称自己老僧。所以这些菩萨虽然显菩萨相,实际上都不是在家人,都是出家人。只是因为他们不明白,以为现了菩萨身就是在家人,虽然现在家相,但是他们本体上都是出家人。自己平时称呼也都称自己老僧。

  像文殊菩萨,我们都知道五台山,有一个文喜出家人,和文殊菩萨在对话的时候,这个文喜……就用饭勺去赶文殊菩萨,文殊就念首偈子,说的:“老僧修了三大劫,三大阿僧祗劫啊,今日招人嫌。”你看他也说老僧,我一看呢这大文殊菩萨也说"老僧从无始劫来,从来没有偷过一针一线,盗人一针一线。"他也是称老僧,所以那些菩萨都是僧人。都是出家后修成了,再反过来以菩萨身来救化众生 。所以说这个应该清楚。

  所以你想观自在,有家庭你是不能自在的。再说你看大势至菩萨有家庭吗?你多会听说观世音菩萨有家庭?文殊菩萨有家庭?他没有家庭,有家庭就不自在。你要当菩萨,首先你得心先出来。是不是?你要不能出来,你得想法,心先出来,来生你得出。种下那个种子。

  所以说你想得到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首先你得发大菩萨心。为天下而天下,不为这个自己的利益,所以说这种心必须有大愿,什么是大愿?敢牺牲自己。那什么是牺牲自己?你出家都不敢出,还怎么牺牲自己?是不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这是打着父母的旗号,而且把自己障碍住了。这父母没人管?人家有出家的,出家要饭给父母吃。过去那出家人,前面挑着经书,后面挑着母亲,一起要饭去。当然现在做不到了。这个认识必须提高。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如果世法都不遵守了,怎么能学出世间的佛法?”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是六祖讲的。佛法因为啥在世间呢?就像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世间就是那个污泥。什么是觉,莲花就是觉,莲花是不污染,不着于污泥,不住于水,所以说成为莲花,出污泥而不染,那是莲花的特点。如果你和世间搅和一起了,又尊重世间法,那就没有佛法。只有你不和世间法缠在一起,你才有佛法。佛法就是说佛法在世间,什么世间?你离开了这个污泥,另外找佛法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说你只能跟这个污泥来斗,只要你不顺从这个污泥,你才有佛法,叫人觉悟世间并不是让你和世间混在一块,你混在一块和世间没有啥区别。是不是?你已经成为世间法,哪来出世间法?不可能的事。所以说只有我们永远的不随顺世间法。世间叫你娶妻生子,那不能去;叫你贪钱财,那不能贪。世间的一切你都不能去贪,你才能出世间;贪着一点你都不好使,想脱离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这是一个佛法不离世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就是叫你觉悟世间。你知道世间是痛苦的,佛法告诉人们,你在世间不可久留,念念在生死之中,念念在轮回之中,我们马上要早点做准备,贪恋这个家庭儿女这种情分,你贪恋,生死来你跑不掉,所以佛就是告诉我们这句话,说现在这个城里着火了,你赶紧跳出城来,佛设了好多方便,说你出城,我给你羊车鹿车牛车,以这么种种的方便,赶紧跳出火坑,否则一旦火坑塌了就玉石俱焚。所以说佛就是告诉我们要离开世间。

  我们有的人,有家庭有生活。家庭组成了,造成了种种的违缘。那是你造成的业,你应该想法警惕,提高警惕,有机会还得走。我不是挑唆你,最好都成为你的道友,就是今生你走不了,来生也得走。生生世世都得走,不走没有出路。男人贪恋女人,女人贪恋男人,还想成佛,可能吗?那只是都在六道里轮回,不可能的,佛法就是断情欲事。

  “如果世法都不遵守了,又怎么能学出世间的法?”世间法要遵守了,你永远也不可能学出世间佛法,是不可能的事。但交通规则我们得遵守,这个我不说不遵守。有些事情和修行没有关系,我们得遵守。好的我们要做,不好的我们不能跟着做。要是我们尊重世间法,那释迦牟尼佛不应该跳城走,跳了城成佛了。你没跳城,我看还是世间人。就是这么回事。

  “第二个,如果父母真有不测,你倒好,一个人快乐。你有没有想到,其他已学佛之人,即将学佛之人,没有学佛之人,他们怎么想?这个人为了学佛把父母都害死了,谁还敢学佛?这断佛之慧命。”这写的是他的想法,说学佛人啊,我们都说学佛人,已学佛之人,将学佛之人和没有学佛之人。我们是学佛,到底你是学佛?还是叫佛学你?既然学佛,佛都从城里跳出去跑了,出家了。那你学佛跟佛出家才是学佛。那你的意思不出家,那叫佛跟你学?这不颠倒过来了吗?所以我们学佛,第一条你得学佛先出家,这才正确的。至于你现在出不了,那是你的因缘。而不能说让佛跟你学,我们学佛学佛,既然你敢承认学佛,你就想到出家。不用否定之,所以我们学佛学佛,都是嘴说学佛,行为并没有按照佛法去做。佛法不是给在家里、在世间混的人讲的,是给出世间人讲的。不讲世间法。佛要是讲世间法,那世间比谁都讲得都好,炒几个菜还用佛去说去?是不是?佛是要给出世间的人讲的,佛法不是为世间。

  有的人,已经把佛法认为是世间法,那正是对佛的不理解。对佛法的认识不足,那世间法本来就是个污垢,我们怎么可以随顺世间法。"谁还敢学佛,是断佛之慧命"。如果就这么理解,这就是断佛之慧命。因为他把佛法当做世间法了,不让人出家,《出家功德经》讲:如果阻挡人出家,在胎里就瞎眼,出生瞎眼,将来死了堕了地狱还瞎眼;生生世世当畜生又瞎眼,做人还瞎眼,做鬼也瞎眼,所以生生世世都瞎眼。因为他阻挡人出家,就是挡人的眼睛。不让人出家,就等于把所有的人法身慧命坑了,把人的眼睛挖掉了。所以阻挡出家的人就盲了,就这么厉害。所以说阻挡出家的人,绝对是没有好下场的。这是很重要的,为什么我们印了那么多的《出家功德经》?就是不让人造这个口业,别堕落到这里去。有的人还当成一种时髦,"我现在我就不劝人出家"。实际上你不知道,你正往地狱走。所以说很可怕,而且不光你下地狱,连父母都坑了。打着父母的名义,孝敬父母的名义,怕吃苦、怕断裂情感,把父母也给出卖了。所以不光坑你一个人,坑了很多人。再加上你的广说,为了争夺自己的市场再去说,你又害了多少人?不但没有学佛,实际上还毁佛了。

  “你明知这种行为能使父母害命,而仍然为之,是故意的,是刑法规定之大刑罪,佛法规定杀父杀母入无间地狱。”他说出家就是杀父母,在刑法就是杀人罪,这正是颠倒而行之。我们知道一切男子为父,一切女人为母。我们要救无量无边的父母,所以才出家,说这个是大孝。如果世间刑法规定是杀人罪的话,恐怕出家人早就被砍头了。什么时候砍头呢?“三武一宗灭佛”时砍头,文化大革命毁法时砍头。所以说那些之流,他才认为是刑法杀人之罪。除此之外,从来没有人认为出家是杀人之罪。如果把佛法看成是杀人之罪,那你就犯了逆罪。是不得了的,应该赶紧改正。你出不出家,你个人事小,你不愿出家,没人逼你。但是把出家定为杀人之罪,世间刑法也没有这条。你定刑法,你个人定不了刑法。给定为杀人之罪。刑法得谁定呢?要通过人大。县级人大都定不了,得直辖市、国家人大代表,才能定。现在你个人又不能当直辖市,又不能代表政府代表国家,所以,你没有定这个杀人罪的权利。这个说法更是没有意义,不但没有意义,还应该警惕。如果出家要是杀父杀母,这个不是你定,应该是佛定。佛要是说出家人是杀母杀父罪,那佛第一个入地狱的,是不是?佛的戒律是佛来定,不是凡夫来定的。这种说法是诽谤佛法的说法,是很重的罪,应该马上改正,不应该有这个观念。虽然他说讨论,但我们应该认识认识。

  “妻子怎么办?一个男子、伟丈夫的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恤人民。如果你对妻子,都不能尽到家庭责任和义务,又怎能上度下化?”这个说法就更错误了,因为我们的出身都是不净种子而出来的。由于我们不净种子业力的关系,有了男有了女。有的造女身,前生造业了有了男有了女,又有了不断的孩子来投生。到这个,因业力的关系,投生到这里,成立了一个家庭。什么是人生?人生是要修行了道,这是人生的过程,不是生儿育女。我们现在是把生儿育女当做为人生。我们大家受苦受累,就是因为看错了。没有路走,以为生儿育女成立家庭作为营生。你走到头了,根本走不了。所以,佛说家庭就是火宅,佛早就把这个家庭给否认了。能够放下妻子儿女的那为大丈夫,不是不负责任。我们这个真正的丈夫,并不是说在贪恋妻子和儿女的问题。应该是把一切的女人看成自己的母亲。儿子看成父亲,妻子看成母亲,你要这么看的话,会怎么样?你这种行为你怎么解释?这种人说这种话,犯了一个大妄语的错误。出家人是把天下男人都看做父亲,把女人都看做母亲。这是菩萨的行为,菩萨的行为不会有男女这种问题,那才是真正看清了。把女人看做母亲,把男人看做父亲。他说话的前后颠倒,这就更不对了。

  这也不怪他,有时候世间人也看不开。贪恋这里,他就必然有贪恋这里的想法和说法。“又怎能上度下化?”如果你要贪恋家庭你连谁都度不了。别说上度了,你连下化也化不了,你说谁也不服气。人说你了道,你应该成佛,人说你自己都贪恋家庭贪恋女人,还跟我讲这个,没有用。人根本就不听你的?你那个思想,有时候,甚至连畜生你都教化不了。因为贪恋家庭和畜生没有什么区别,是不是?人家不服气这些事,人家服气的是你能够脱离这个贪欲心,人才服气。你真能上度下化,你必须得远离这些不净。

  “一切正法皆为佛法”,对。一切正法为佛法。“佛法即觉悟之大法,不仅仅吃斋念佛持戒论经,不许随地吐痰,不许乱扔脏物等等。”随地吐痰这是世间法,但也是应该做的。“皆是佛法”,如果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的话,那我们就已经证道了。既然一切世间法都是佛法,那你应该把父母看成,非是父母。应该看成佛和菩萨,你不应该看成是父母。是不是?那你怎么还有妻子儿女?对妻子儿女也应该看成佛和菩萨,所以不存在家庭问题。所以说,如果都是佛法的话,应该这么看。如果你把妻子家庭都看成是佛法的话,那佛、和尚都应该有家庭。那就成为有家庭,就更不是了。是不伦不类,绝对是外道,决不是佛法。所以说,这种说法不准确。为什么不准确?因为还是在为自己狡辩。

  “你倒好,一个人扔了担子享福去了,妻子怎么办。女人最大的幸福是找一个好老公,俗语说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你让她改嫁,自生自灭,你的慈悲心哪儿去了。孩子怎么办还小,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养不教父母之过。”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事情。我们出家,男人出家首先让女人也要出家。过去有过那么句话,女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都是发的愿。那你走到哪她跟到哪,那行。男的出家你也出家去,就完事。是你不愿意出家,不是人家不让你出家。是你不愿意!很多女人讲过这个话,什么三个腿的蛤蟆难找,两个腿的男人好找。她这么讲,就是放不下她的欲望心,所以找出很多的理由。有时候没办法,只能跳出一个算一个。这种说法都是世间佛法,而且,作为一个居士来讲,这是犯戒的行为,不允许这么说。五戒的规定,规定了只允许正淫,不允许邪淫,劝人行淫的行为都是不正确的。既然不允许,拿书信来劝人这个。什么女人怕嫁错郎,谁让她改嫁,是让她出家,她不愿意出家,要改嫁那是她的事,对不对?这没有意思。所以拿了什么价值观、世界观。你价值观,出家才真有价值。世界观没有世界,把世界颠倒过来,才是真正的世界观。养不教,你不听佛的教诲就是养不教。

  “有可能会说这是他们的因缘,他们的命运。正修之人,随缘而不攀缘。”所以说我们随缘不攀缘,随什么缘,我们只能是随佛法这个缘,这叫缘。什么是攀缘?把世间的事情、妻子儿女家庭牢牢地搂住不放就是攀缘!所以说这种说法不正确。“修行之人要时时刻刻转识为智。”转识为智,首先第一条,你先把你那种观念转过来。你想有智慧,首先你放下你自己,连你自己那个肉身你都放不下,那种贪欲心都放不下,你还能成为智慧吗?是不可能的。

  “佛法不是浩浩荡荡、飘飘渺渺,漫无边际,它是通过一件一件微小事堆积起来的。妻子是你至亲的人,你都不用佛法善巧方便地教化,至亲之人都不能爱,怎能爱所有人?如果再闹个家庭分散,他人如何看学佛之人,如此下场谁还敢学佛 。众生与觉者的区别是,众生时时刻刻在迷,而觉者在觉悟。”他有的话是对的,但是说错了事情。“一件小小的事堆起来”,你连出家这一步都不敢迈出,还想成佛,所以说不可能的事,每一个小事都是我们成佛的因缘。第一步,你要从出家这条心开始。能走的不走,你就是连这小事也不能做。何况谈以后的事情,他用错了对象。“妻子是你至亲的人”,“不用佛法善巧教化”,佛法就是断爱,他说的佛法应该有爱。佛法就要断爱,因为断了爱,才有大慈大悲。如果有了世间的爱,就是自私狭义的东西。这个只是自私心的表现,我的表现和欲望的表现。它不是真爱,佛法讲的慈和悲,不讲那个世间东西。佛法是让人断掉世间的这种情和爱,有了世间的爱和情,就有了轮回。他对什么是轮回都不知道,把轮回当作佛法来看,所以说走错路。

  “之所以众生畏果,菩萨畏因,般若智慧是不能说出来的,得自己去证。就如人饮水一样。”说的很有道理,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贪恋家庭,一旦果实来的时候,轮回来的时候后悔都晚了。菩萨畏因,所以就不敢贪恋男女色,不敢贪恋世间。所以他想成佛,首先从一步一步做起,首先从自己要断。“般若智慧是不能说出来的”,这句话不对,不管说和不说,它都是般若智慧。如果没有般若智慧,你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不是说不说,得自己去证。“就如人饮水一样”,你想:出家有什么功德?你一天都没出,你怎么知道它的功德。如果想知道出家的功德,你先出家。说的对,他不去做也没有用。

  “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光精明俱出。”这写的是诗了。哪儿抄出来的啊?“自然中自然相,自然自有根本”,自然它没有根本。佛法在《楞严经》里讲:佛法非自然,非不自然。如果说有自然、有自然根本,那你跑到不对的地方,这是和外道,就像道教讲的那一样。所以不应该这么看。不管是哪儿讲的,自然中自然相,这是不对。所以说你得讲出来,什么叫自然?如果有了自然就有了生死,那就不成为佛法。佛法非自然非不自然,这才是佛法。这种说法我看是没有意义。

  这还有几段,“如果你硬要坚持的话,请把所有的话告诉大德比丘,以便更好地安身立命。无知事情请勿挂心,我也有很多缺点,如还吃肉等,我其实也觉得不妥,也知道众生肉不可吃,并且有毒,还缺少慈悲。但吾人无始劫以来业障太深,我时常惭愧,忏悔诚惶诚恐,照大德高僧比,差万里,我发誓会断的。谢谢你棒喝,豁然使我醍醐灌顶似的。但我是人世间一凡夫,难免很多业行,包括已指和所指。但我宣誓,没有的善令生起,已有的要增长;已有的恶令断灭,将生的恶令不生。”他讲了他有很多的毛病,还没有断肉,要改。这都是很好的事情,忏悔!但忏悔就要改,不改不行。他已经发愿要改,这很好,是好事情。

  “我祈请十方三世佛为我证明:吾人不会谈玄说妙,论有讲无,凡夫一人,时常忏悔。只知道老实念佛,阿弥陀佛,并希望早一点把吾人散乱心,住持于这句万德洪名上,希望净土上。 ”这就后面讲了自己修行方式。至于怎么修的,老实念佛也好,念别的菩萨也好,你只要能念就好。

  就讲这个出家问题的看法。因为我讲的是实话,并不忌讳你们怎么想。我只是把实话给你们讲,实际修行就是这么看的,也就是我是这么看的。你不断情,想超出轮回是不可能的。大孝和小孝应该看开;世间的东西和出世间的东西应该看开。不能站同一条线,混淆不清,来比喻。你不能拿大德的那句话,所有的都是佛法来搪塞。所有都是佛法,人家心里把所有的世间法,变成佛法。我们能吗?你见肉是肉,见蔬菜是蔬菜,那就不行。你见女人是女人,见家庭是家庭。说家庭比出家还好,这就不是什么世间法都是佛法了。你把所有佛法都看成是世间才好,这不正确。但是,这些毛病不是他一个人的。很多不愿意出家的人,都有这种想法。所以说,他只是其中一个。管怎么样,是好是赖,人家还有忏悔心。将来还要改,知道自己有错。有的人,认为自己证圣了,这个更要命。还能往生西方极乐?今天,这个问题就讲到这。

  【以下是妙祥法师给居士作疑问解答】

  孟居士:“师父,再提一个问题可以吗?”  妙祥法师:“可以的。”

  孟居士:“现在普遍流行一本小册子,不知道师父你知不知道,说是划道啊,划多少道,念阿弥陀佛,能集体往生啊,念多少遍多少遍,咱也迷惑了,咱也不知道......”

  妙祥法师:“我不太清楚‘划道能够集体往生’这句话。当然往生都好,这个世界都去往生了,才好。你划道也好,只要是念佛都是好的,关键我们看这里是否持戒,如果不持戒去修行那就是外道。现在有很多人,都是劝人念佛,不是坏事情,是好事情。但关键在你这个劝念佛的基础上,是否是在持戒修行。如果不持戒修行,你就加小心,有很多假的。有些话,集体往生还没听说过。现在我们能够集体的修行,但往生,那就是靠自己的努力。至于划什么道,怎么个划法,这些意义都不是太大。关键我们看是否持戒,是否符合佛的戒律和经典,是否能符合佛说的往生意义,不是我们想象的。有人通过念佛创造了很多法门,但这个法门有时候只能说是法门,不能说是净土。”

  孟居士:“师父说:我已把归属选好,大家以相见我,念佛一千万,便能真能见到我,这个比喻蕴含着 ,师父多少年来苦行和实践、果证和智慧,现在师父把这一切布施给众生,怎样珍惜领悟,我们都要认真的对待。”

  妙祥法师:“这个,我有点看法。因为啥呢,以相见我,把归宿选好。这个归宿选好,有两种归宿选好。一个是表面选好,比如我们大家都说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但是你只是嘴选好,并不是心选好了。因为你心还住在凡夫世界,还贪家庭啊吃啊穿啊。在这里,真正选好的,那必须是开悟见证的人,证果的人才能把归宿选好。你没有这个力量你是选不好的,你怎么说你能选好了?因为你能够有把握你去往生吗?是不是,所以这句话是这么看的。念佛一千万,如果你不能离相去念佛,你念八千万他也不好使。不是你念佛多少的问题,是你用心是否正确,不能以数量来代替质量的问题。就像灯泡,你有十万个灯泡,但是没有一个好的,照样它不亮。如果你这里就一个灯泡,一个灯泡我就亮,亮,它就能照明世间。不能根据数量,这就不对。但是,念佛一千万,必然有好处,这是定论。

  ‘就能见到我’,你,什么是你,他说念一千万佛名就能见到,他把自己比成阿弥陀佛了。是不是?佛就是他,他就是佛。如果说,你证果了,你证到几果,证到佛的果位,这行;如果你没有证到这个地步,那就犯了大妄语。犯大妄语,那是不允许的。

  ‘这本笔记蕴含着师父多少年来苦行和实践’,这咱不知道。‘果证和智慧’,这果证啊是证果啊。如果现在有人说证果了,他应该马上往生。他不应该在世间再待了,必须得换地方隐藏起来。要不你就贪图名利,哗众取宠。有时候这就有问题,现在没有一个人敢说这种话。比如说这个苹果,说谁证没证果,有人就拿着苹果你看我这有苹果,就这样你都犯大妄语。犯大妄语要清除僧团,不允许这种,何况是果证?这可能是居士写的,这居士就给乱说,那果证不是说你证到果位的那个证,那个证不是一般的事,谁敢说那个和智慧?智慧啊这是在世间,有世间智和出世间智,这怎么说还可以,但是呢,不能说果证。这个果证可不是乱说。我们有时候别说修没修行,就有时候一两句就把我们弄到地狱去了。所以说很可怕的,书也不能乱出,话也不能乱说。还有什么我就不知道,因为没有看这书,也不能乱说。就头面这两句。所以现在出的书要加小心,你不加小心,正确的概念就乱了。头两天也有人给我们送这书,也没敢说不要也不敢说要,还没有审查。不是咱们挑剔,不容纳别人,有时候真的有假的混入佛教里,而且太多了。”

\

  女居士甲问:“我有点问题,你刚才讲到证到四果阿罗汉,这谁能知道啊?”

  妙祥法师:“佛规定的,你证到四果,自己就知道了,还用别人说?”

  女居士甲问:“证到四果阿罗汉,那里都能去吗?那里都收吗?”

  妙祥法师:“你要证到四果天下哪儿都敢去,哪儿都能收你,变化无穷,你说还有哪不收你的,你想在哪儿出家,那都随你便。”

  女居士乙问:“我现在想出家,但心里......”

  妙祥法师:“就是说人这个心啊,有时候说出家出家,到一定程度就出不了家,因为在心里就退道了。世间东西只要你一贪恋,出家心就没了。世间人不贪恋,出家心就生起来了。出家心和世间法正好是相反,只要你一贪恋出家心就没有了。”

  女居士乙问:“我怎么能摆脱这些?”

  妙祥法师:“怎么摆脱这些?自己去努力了,按照戒律去做去了。别贪恋世间,眼睛不抬,耳朵不听,这才行。眼睛我也不看,什么电视啊,男的女的我都不看,我就什么也不看。耳朵,你说好说坏我都不听,我就自个修去,就往前努力。按照佛法修,你慢慢能把世间的东西断了,你这个出家心才能生起来,这么断。”

  女居士乙问:“这样修,需要多久才能出家?”

  妙祥法师:“需要很长时间,就是你先按戒律去做。至于你出家呢,一个是自己努力,另外还有经过僧团的考证。僧团也不是什么人都要的。”

  女居士乙问:“身不出家,心出家可以吗?”

  妙祥法师:“这个就是说能不能进去,它有一个心出家,虽然身不能出家,我心出家。我可以慢慢修,等着因缘,今生不行我还等来生,对不对?这是一条路,你不能把这条路灭了。至于这个,不是说我能出家我就生出家人,不能出家,我就灭掉出家心,这不行。所以说必须做到这个,做不到身出家,心也要出家。首先不管你是在家出家都要远离世间,才能修行。在世间你混,那面看电视你也看,那面打麻将你也去,完了还吵吵成佛呢,那佛有没有打麻将这一说?”

  女居士乙问:“怎么叫离开世间?”

  妙祥法师:“离开世间就是世间的财色名食睡,你别往上贪。不是说这个世间我不待了,驾着虚空的云彩我到哪儿去,不是那个意思。是你能够净修,能够不贪恋世间的这些东西,这才行。 ”

  女居士丙问:“比如说出世间,可以在世间干点什么?”

  妙祥法师:“出世间,你出完世间,你才能说在世间干什么。还没出世间,现在第一步先持戒,忏悔。持戒先做,至于第二步路,你忏悔,持戒以后才能生起来。不是我说有就有,我说它没有用,关键是你做。你走出第一步才有第二步,是在一步基础上才有第二步,不是我这一说你就有第二步了。我不能代替你,所以说你先去做,一步不做,说什么都没有用。”

  女居士丁问:“师父能不能说明白些,到底怎么一回事?”

  妙祥法师:“怎么一回事?你永远不能明白。要说的明白,谁也说不明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像出家人那个心你必须出家才能明白,不出家永远不明白。我说给你你还不明白,只能我明白怎么回事,你不明白。所以说,它不是语言的事。”

  问:“这个好象是只要在自己做的过程中自己会明白?”

  妙祥法师:“对,有了第一步才有了第二步。别要求第二步,先要求第一步做的真实。你才要求第二步。如果你一念离相,才能真正见佛。不在你念的数量多少。说三声佛,特别是这个音调,这是我确实不懂。这个音调,什么五音调念佛一音高二音平。我知道,离相念佛才是真念佛,不打妄想念佛才真念佛。设立这个调,那个调,你说,把你都搞乱了,是不是啊?也许他真有好处,我不太清楚。但是,我觉得什么事情都是离相念佛是最好的。我们有时候离不了,需要一种方式去念佛,这种五音是不是能,你们自个体会。‘念一千万佛供养便见自身三生佛’,这句话我看说也不敢说,净空法师说念多少无量寿经就能往生西方极乐,别人就这个问题已经问过净空法师。净空法师现在也不光讲无量寿经,还讲金刚经。他说理论上不知道,自己一个人已经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不是念多少佛,关键是我们能不能离相,离了相,你证到哪个果位,能不能证到三身佛那还两说。有些事,不是我这个凡夫能解答的,还是看经,看看《楞严经》怎么讲的。

  什么事情都不要看表面现象,一定要看持戒如何。还是稳定为好,不要乱。你乱了,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有时候东拼西拼的,拼在一起,弄得我们也不知道往哪儿去修了。我就知道在目前,在末法时期以戒为师,你就不上当。如果不能以戒为师,你就不行,就上当。没有别的办法,去识别这种。识别并不是口头上的识别,有时候口头上识别了,心里还识别不了。你想真正从心里识别,就严格持戒。持了戒律以后,你心里有了戒律,这个戒的能力,也就是防非止恶。就像你心里有了佛,你才能分别正和邪,才能指导你今后的修行,这个是很重要的。

  现在就有一些依佛外道,依佛外道都是打着佛的旗号、修行的旗号,实际上出卖自己内在的那个东西。说的都很对,包括有些外道,所讲的。什么本愿法门了,还有一些修禅、还有台湾的,那些就很多了。这些外道,它们都是打着佛的旗号,去搞这些东西。有的是有目的的,有的是糊里糊涂,他觉得能创造一个名声就挺好。有时候他与佛作对。我们要警惕,我们一定要看准路去修行。特别在家居士,先把戒律抓起来。别忙着说我什么都不学了,我就光顾着念佛,那是不行的,那是不允许的。你如果不持戒、不受戒,想去往生西方极乐是不可能的。这个很重要。我们要在持戒的基础上,再加上苦修才可以。有些书都得加小心。这本我还没详细看,就头两句话来看,有些话是不能理解的。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

  问:“皈依,想受五戒……”

  妙祥法师:这个就是受了就要守,你不受,你去守,它那个功德小。而且也不能成佛。受戒和破戒能成佛,不受戒不能成佛;受戒你如果守住,当时就有成佛的因缘。如果破了戒,破了戒偿还果报以后,因为它有受戒的基础,将来还在那个基础上还能成佛。但不受戒和佛无缘。我是告诉你这个,但你一定要想到受戒别破戒。这个戒在末法时期最重要。有时候为什么有很多的外道能到我们跟前,就是我们持戒不精进。我们心里老有这个外道的概念,所以他就来攻击你。所以我们就提高警惕,可千万别上当,一旦上了错当,你前一段又白修了。**功不也是打着佛的旗号,犯法了。最后弄的国家不容,佛法不容,都不容。

  要没有什么事,今天就到这里。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仰息他人 仰息他人

仰息他人成语名称仰息他人成语拼音yǎng xī tā rén成...

仰屋兴嗟 仰屋兴嗟

仰屋兴嗟成语名称仰屋兴嗟成语拼音yǎng wū xīng jiē...

仰不愧天 仰不愧天

仰不愧天成语名称仰不愧天成语拼音yǎng bú kuì tiān...

仰屋之勤 仰屋之勤

仰屋之勤成语名称仰屋之勤成语拼音yǎng wū zhī qín成...

仰屋著书 仰屋著书

仰屋著书成语名称仰屋著书成语拼音yǎng wū zhù shū成...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