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结缘网
标题

四谛法

来源:金刚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10-17 09:30:21
释迦牟尼佛在世说法四十九年,我们仔细观察研究一下,即可发现佛陀的教义和教法一大组织,其内容无论原始佛教与后期佛教,均脱离不出四圣谛范畴,因此四圣谛可说是佛教的基本教理,一切大小乘经典都是由四圣谛开阐出来的。   “四谛”是佛教根本要义之一,不但是小乘教法所依据的真理,也可通于大乘的教法。“四谛”又名“四圣谛”,在《华严经 四圣谛品》中,列有种种不同的名称,目的为“随众生心,适令调伏”。因为众生根基

  

  释迦牟尼佛在世说法四十九年,我们仔细观察研究一下,即可发现佛陀的教义和教法一大组织,其内容无论原始佛教与后期佛教,均脱离不出四圣谛范畴,因此四圣谛可说是佛教的基本教理,一切大小乘经典都是由四圣谛开阐出来的。

  “四谛”是佛教根本要义之一,不但是小乘教法所依据的真理,也可通于大乘的教法。“四谛”又名“四圣谛”,在《华严经 四圣谛品》中,列有种种不同的名称,目的为“随众生心,适令调伏”。因为众生根基各个不同,有利亦有钝,因此施教的内容方法亦有所不同。譬喻对一个小学程度的人,对其讲大学课程的理论,等如对牛弹琴,根本不能明白你所讲的道理。“四圣谛”就是觉悟者说出其所证、所知的真实原理。通称为苦、集、灭、道,依此法门而修,成就其道业者,称为“声闻”。现在将“四圣谛”的四种意义解释如下:

  一、苦谛:苦是逼迫性,是说明众生身心,常备种种痛苦缠扰不安,所以称为逼迫性。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我们这一个现实的世界,充满著多种的苦,例如:初出母胎,风刀割体,烦恼业力,众苦交集,称为“生苦”。随著岁月增长,发白面皱,体力减退,举动言行均不能称心如意,称为“老苦”。又人身有四大的不调,精神欠佳,身心感受到病痛,称为“病苦”。又四大分散,神识相离,茫然自失,业境现前,称为“死苦”。此外,亲朋戚友,名位权利受乐得失的“爱别离苦”。终身荣誉,快乐可爱是欲望所及,求之不得的名“求不得苦”。又怨家仇人及憎恶之事,相遇会见,心中所产生不安的“怨憎会苦”。由色、受、想、行、识五蕴等无常的变易炽盛所生的“五阴炽盛苦”等。总之,“苦谛”是指人们的身心所感受的痛苦。

  苦的分类:在佛法中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等说。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遭受到苦事,而感觉痛苦,名“苦苦”;遇到乐事变迁,如富贵的人忽然贫穷而感受到的痛苦,名“坏苦”;对于一切事物的迁流无常,如好境不常,盛筵难再等所引起的痛苦,名“行苦”。

  八苦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生苦”人们在母腹中所感受的痛苦,每一个人的神识在胞胎中就有感受,母亲吃热的食物,胞胎中的意识便感受酷热的苦;吃冷的就感受到寒冰一样的冷苦;所以婴儿初生时呱呱而哭就是痛苦的表现!不过人类的智慧,还不能够如实证知罢了。“老苦”是年老人所周知的事,紫柏大师说:“白发从来不怕人,侯王头上晓霜新。”发白面皱,气喘神衰,齿牙动摇,饭食无味,痛苦是很难说尽的。“病苦”也是人所难避免的事,古人说:“英雄也怕病来磨”,病中滋味真有令人难以消受之感,火烧我骨,冷刺我心,寒热交加的时候,是会令人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苦。“死苦”是一息不来,便成隔世,神息和躯体脱离的一瞬间,是有如生龟剥般的痛苦。除非修行有所把握能自知时至,身无病苦。“求不得苦”是因为众生的欲念永无休止,所求不如意称心便生痛苦。“爱别离苦”是恩爱六亲眷属,忽然别离,其痛苦是不堪言说的,古人说:“世上万般愁苦事,无非死别与生离”。“怨憎会苦”是怨家路狭,觌面相逢时所生的痛苦,所为不是怨家不聚头,便是痛苦的表示。“五阴炽盛苦”,五阴是色、受、想、行、识,就是人们身心的本质,也就是众苦的根本。要是把八苦再加以微细的分析,就成为无量诸苦了。总而言之,缠绕身体的生、老、病、死,无量任何众生都要面对接受的,且扰心的有贪、嗔、痴等烦恼及随时的天灾人祸,死后有六道轮回之苦,因此人类生存这五浊恶世中,充满著种种苦所以称为“苦谛”。

  二、集谛:亦称为苦集谛。集是招感性,是自己内心所起的无名、贪(无厌的物欲)、瞋(气忿的言行举动)、痴(事理不明的自然心理)等所驱使,去妄造一切恶业,依业受报而招集得来的,故称为招感性。依照佛陀的看法,世界的一切皆由于因果关系而生灭起伏著的,无论怎样细微的事象,也不能存在于因果关系之外。由于我们不知世界真如的“无明”,生起种种的执著、欲望,皆由身、口、意三方面所造出来的业,而业力积集为业因,招集相应其业的苦报,产生的苦果。换句话说,苦果的远因是无明等惑,近因是业,就是一切种种恶业,皆由无明生起“我执”,而执著「我想”为根本,所以苦的根本原因归纳是“我想”。现在很多年青人,就因为“我想点就点”,因此造出种种损人不利己之事,“想做就去做”,不顾后果,就因为“我想”、“我执”太重,把“我”放在第一位。现在的苦果是过去的惑业所生 未来的苦果是现在惑业所生的。又苦果存在之处,常伴以惑业,所以惑业与苦果常互为因果,从无始来即循环相续不已,反覆的受诸生死苦论。因是能招集生死等,故称为“集谛”。

  “集谛”所指的是贪等诸烦恼,能集起六道的果报,分开来说,就是“见惑”和“思惑”。“见惑”是照见真理的时候,就可断除的惑;“思惑”是断见惑后,还要经过思维,修习真理才可断除的惑;“见惑”是妄见,不明白四谛的真理;“思惑”是迷情,迷于世间的事情。“见惑”的内容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瞋、痴、慢、疑十种妄见和烦恼。“思惑”的内容只有贪、瞋、痴、慢,而没有种种的妄见;因为在见道时(即照见真理之时)已断去那些妄见了。思惑比较见惑难断,所以有“见断如破石,思断如藕丝”之说。我们众生有了这“见、思”二惑,所以就要造出许多的善业和恶业,也就要被业力牵引到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道中去转那轮回的圈子了。

\

  三、灭谛:又称为“苦灭谛”。灭是可证性,是无明烦恼,由集业断除去我、法二执,贪瞋痴烦恼已尽,生死解脱,众苦消除,得寂灭境,安住涅槃,故称可证性。由于生起苦果的近因是“业”,亦即行为,而业是由烦恼所生,烦恼是由无明及因无明所生的我想,及由“我想”而生的执著及欲望等所生的,所以要断此苦果,须不造业,为著不造业,犹先断其原因之“我想”,断了我想见,才能超绝六道轮回,脱出生死苦海,这就是苦灭的涅槃、究竟的解脱,所以说它为“灭谛”。

  “灭谛”是指的灭除烦恼和生死之累,就是“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灭去贪、瞋等烦恼和善恶诸业,就可以不再受三界中的生死,但还有现在残存的色身,名“有余涅槃”;要是灰身泯智,连现前的果报色身也抛弃了,就可称为“无余涅槃”。

  四、道谛:是指能通达涅槃的道路,或称为“苦灭道谛”,是达到苦灭解脱,进入涅槃果位的修行方法。道是可修性,既然知道生死诸苦,是由集的业惑所成,同时又知断了烦恼而证涅槃,因而急需向上再追求断集的方法(道)。修诸道法,即经、律、论三藏所阐述的道理均是修道内容。简单来说,略言之则为八正道,广则为三十七道品,但其大要可以归纳于断尽诸惑的戒、定、慧三学。

  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一、正见:(正确的见解)对于佛法,有正确的了解,远离唯神、唯我、唯物等之荒谬妄见。

  二、正思:(纯正的思想)或称正思维,即远离邪妄贪欲,作真理智慧的思索。

  三、正语:(净善的语言)即远离虚言、粗言恶语、诽谤、妄语、戏论等等之言语。

  四、正业:(正当的工作)即遵守国家法律,严持律义,有犯法之事勿作,不作走私贩毒的工作,实行高尚而善良的生活。

  五、正命:(合理的经济)常存著道德、伦理观念,以谋求正当职业,以维持生命。

  六、正念:(真理的信仰)即正心诚意,远离妄想颠倒不失正念。

  七、正精进:(积极的精神)向正理方向努力前进,即勤修戒、定、慧三学。

  八、正定:(禅定的生活)身心注于一境,消除一切杂乱,以养成完满的人格。

  以上八种的正道去,才能解脱无明所集聚的烦恼众苦,获得清净寂灭的境界。至于三十七道品,计有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及八正道等七科,都是众佛弟子最重要应学的佛法,现只略为介绍而不详细解释。再者戒定慧三学乃是断尽诸惑,实践修行的方法,现简略如下:

  一、戒:就是防非止恶。佛陀为防止其弟子有紊乱的行为,使僧团加清净和阶,逐渐制定大小轻重戒法,使弟子持此戒法,可以具足无量功德,故亦名为“具足戒”,主要为身、口、意三业,及助长定、慧二学。出家比丘有应持的二百五十条戒律,比丘尼则有五百戒条。至于在家居士,设有五戒或十善戒等。

  二、定:又称三摩提或三昧。即将身心集于一处不使散乱,身心轻安,从定中产生无漏的智慧之意。所谓四禅八定,以至脱离迷妄的本源,超绝一切相对的观念,以修到寂静的精神为止,才能得到心清净无漏的智慧,而断尽一切烦恼惑业。

  三、慧:即到彼岸的智慧。由以上修持戒、定,便可以证悟四谛,及达到断惑解脱的最高智慧作用。故总而言之,戒、定、慧三学乃是断尽诸惑,依之实地真修,便可达到目的,了脱生死,证入涅槃,故”道为可修性”。又“道”为能通义,依诸道法而修,可由凡夫地进入涅槃圣地。所以称为“道谛”。

  为什么称为“谛”呢?“谛”就是真理。它的涵义有二:(一)审察,(二)真实。就“智”的方面说审察,即觉知义;就“境”的方面说真实即不虚义。就是“审察”三界生死,“真实”是苦,不可令乐,故称以“苦谛”。“审察”贪瞋痴等惑业,“真实”能感三界生死不能避免,故称“集谛”。“审察”涅槃理体,“真实”寂灭,永离生死,故以“灭谛”称之。“审察”出世道法,“真实”能令众生离苦得乐,故称以“道谛”。

  总之,生生世世受生老病死等轮回逼迫为“苦谛”。众生念念起妄想执著,生烦恼恶业,积集感生死为“集谛”。行满道果成佛,诸苦永灭为“灭谛”。时时勤修八正道、戒定慧三学之道为“道谛”。

\

  先了知生死诸“苦”后,当去追寻苦的根源,于是找出了一个“集”,为了感觉依业受报,生死无量的痛苦,因而急求解脱的真理“灭”,为了要灭苦断集,求证涅槃,因而集求法“道”。所以说“苦”是“集”的结果,“集”为“苦”的原因,“灭”为修“道”的目的,“道”为求“灭”和断“苦”的工具与过程。苦集谛为世间因果(迷界生起的因果),灭道谛为出世间因果(悟界生起的因果)。

  佛教中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均逃不出“因果”二字,所谓“果不离因”,无因不成果。就“四谛”来说:苦是集的果,集为苦的因,灭是道的果,道为灭的因。因为若果众生没有贪瞋痴等的集因,怎能招感生死的苦果?若无精进道法为因,又怎能证得涅槃寂灭之果?故四圣谛照顺序来说,应是先因后果,即为集苦灭道,因为果易晓而因难知,欲使其容易化导,所以先示苦相,令其厌离,次示业因,使它断集,继则先示以涅槃清净之乐,令其欣慕,然后再以道法令其修持,意旨要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因此之故,而先说果而后说因,故为苦集灭道。

  四圣谛的法门,是佛陀在菩提树下,实修体验的结果,为著利他教化,简单应机来施教的,这即是佛陀成道后,首先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其时对 陈如等五比丘所说之法,以后为应弟子根基不同,而重复地说法三次,故亦称“三转法轮”。

  一、示转:“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是佛陀直接开示四圣谛的真相,令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利根一闻即悟。

  二、劝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是佛陀顾虑到有些根性稍钝的人,初次听法恐怕还不能直下承当,故重为警省勤修,中根人闻之依法奉行。

  三、证转:“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是慈悲伟大佛陀,想到一般性较钝的众生,一再不能信解,于是便引己为证,谆谆善导地重覆为勉励著众生,使钝根性的至此都能觉悟。

  总结:苦、集、灭、道的四圣谛,是佛陀的根本教义,也是佛陀究竟悟证而说出来觉悟人生的四大真理原则。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仰屋兴叹 仰屋兴叹

仰屋兴叹成语名称仰屋兴叹成语拼音yǎng wū xīng tàn...

仰事俛畜 仰事俛畜

仰事俛畜成语名称仰事俛畜成语拼音yǎng shì fǔ chù成...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仰之弥高 仰之弥高

仰之弥高成语名称仰之弥高成语拼音yǎng zhī mí gāo成...

仪态万千 仪态万千

仪态万千...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