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结缘网
标题

佛门故事~祈愿国泰民安世界和平宇宙祥和

来源:金刚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09-16 09:29:40
久化方归,行化十方.诸佛护念.慈爱众缘.净化人间­原文衔接发表于2007年10月26日 06:51  http://www.guojifojiao.com/thread-7501-1-1.html  无我利众本来自性  (以下日志内容摘录部分)­  谨慎行事当然是修行人的重点,但清净的内心则是修行人的根本,如果心不清净,行为就污点,就会带来痛苦和烦恼,像念咒、读经、禅定、清理佛堂如

  久化方归,行化十方.诸佛护念.慈爱众缘.净化人间­

  原文衔接发表于2007年10月26日 06:51

  http://www.guojifojiao.com/thread-7501-1-1.html

  无我利众本来自性

  (以下日志内容摘录部分)­

  谨慎行事当然是修行人的重点,但清净的内心则是修行人的根本,如果心不清净,行为就污点,就会带来痛苦和烦恼,像念咒、读经、禅定、清理佛堂如此纯粹的事都应该有更纯粹的基础,何况是世间那些本来就很不纯粹的事呢?埃及有很多开放给人参观的古迹,由于偏处沙漠,架设电源不便,几乎都没有电灯设备,尤其是在深入地底的法老王的陵墓,经过几次的转折是完全黑暗的。

  埃及人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入口处架一面大镜把阳光折射进地洞,然后在每一个地道转弯处都放一面镜子,阳光依次折射,最后竟能射进一千公尺的地底,不需要任何灯光的辅助,人就能在地层深处目视景物。由于埃及的阳光灿亮,处入的几段地道,光明有如白昼。 这种取得光源来照射地底的方法令人赞叹,多么像佛教里所说的“回向”,它给我们有三大启示:一是唯有光明的心地才能回向,黑暗的心灵是没有能力回向的,所以想回向给别人,必须使心有光明。二是佛菩萨的光明有如光耀的太阳,我们修行的人都是镜子,要把佛菩萨的光明向黑暗折射。三是借佛菩萨的慈悲力、智慧力之回向,真能使最黑暗之处带来光明,而一切菩萨之所行,无不悉数回向给众生与菩提。 ­

\

  回向,是“回转”自己的善根公德“趣向”予众生,也就是趣向于佛果,就如同镜子一面承受佛的光明,一面投影照亮黑暗。 ­

  《止观》说:“众生无善,我以善施,施众生己,正向菩提。如回声入角,响闻则远,回向为大地。”回向如把声音吹入号角,回向如把声音放进扩音喇叭,回向有如敲锺、鸣鼓、弹琴、吹笛;回向有如扬风、落雨、溪流、天籁;回向有如狮吼、海潮、慈云、慧矩。 ­

  回向,是黑暗里点一盏灯。

  回向,是雪年地中生一盆火。 ­

  回向,是风雨夜搭一个棚。 ­

  回向呀!是怒涛骇浪中能平静航行的法船。

  最好的回向就是自心佛性的启用­

  人的生命到底有多长

  一天,佛祖站在云端翘首俯瞰人间,他看到每一个城市都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每个人都奔着自己的目标匆匆独行,甚至急得汗流满面。佛祖若有所思地问他的弟子:“弟子们,你们看呀,人们整天都忙忙碌碌,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弟子们双手合十,恭声答道:“佛陀,人们整天这样的忙忙碌碌,不外乎是为了‘名利’二字。”­

  “那么,有了名利又能怎样呢?”佛祖接着问道。 ­

  “有了名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有了利可以满足肉体的奢侈。”一个弟子回答。

  “无名无利的平民百姓,他们整天到晚劳累忙碌,又是为了什么呢?” ­

  “佛陀,平民百姓劳累忙碌是为了养家糊口,吃饭穿衣。”一个弟子平静地答道。

  “吃饭穿衣又是为了什么呢?”佛祖接着问。 ­

  一个弟子站起身来,躬身答道:“佛陀,人们吃饭穿衣是为了滋养肉身,享尽天年的寿命呀!”

  佛祖用清澈的目光环视着弟子们,沉静地问道:“那么,你们且说说肉体生命究竟有多长久?”

  “佛陀,有情众生的生命平均起来有几十年的长度。”一个弟子充满自信地回答。

  佛陀摇了摇头说:“你并不了解生命的真谛。” ­

  另一个弟子见状,充满肃穆地说道:“人类的生命如花草,春天萌芽发枝,灿烂似锦,冬天枯萎凋零,化为尘土。” 佛陀露出了赞许的微笑,“你能够体察到生命的短暂迅速,但是对佛法的了解,仍然限于表面。” ­

  又听得一个无限悲怆的声音说道:“佛陀,我觉得生命就象浮游虫一样,早上才出生,晚上就死亡了,充其量只不过是一昼夜的时间!” ­

  “喔!你对生命朝生暮死的现象能够观察入微,对佛法已经有了进入肌肉的认识,但还是不够透彻。” ­

  在佛陀的不断否定、启发下,弟子们的灵性越来越被激发起来,这时又有一个弟子站起来说道:“佛陀,其实人们的生命跟朝露没有什么两样,看起来不乏美丽,甚至有的时候是如此的凄美壮观,但是只要阳光一照射,一眨眼的功夫它就蒸发消逝在这个空间而变得无影无踪了。” 佛陀含笑不语,弟子们更加热烈地讨论起生命的长度来。这时,一个弟子站起身来,语惊四座地说道:“佛陀,依弟子看来,人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 ­

  语音一出,四座愕然。大家都凝神地看着佛陀,期待着佛陀的开示。 ­

  “嗯,说得好!人命的长度,就是一呼一吸之间。只有这样认识生命,才能真正体味生命的精髓。弟子们,你们切不要懈怠放逸,以为生命很长,明日复明日地活下去,象露水有一瞬,象浮游有一昼夜,象花草有一季,象凡人有几十年。其实生命只有一呼一吸这样的短暂呀!你们应该好好地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每一时刻,勤奋不已,自强不息。

  把心找回来

  黄怡君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心,究竟是什么? 我,从何而来、往何而去?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我从何而来,往何而去?人生的意义究竟为何?参不透答案就这么放弃不再寻找,日复一日,度过一生,到头还自懊吗? ­

  唯有“觉性”,掌握自己,心才能安住,念头不再妄想纷飞。­

  人生这条路实在是出人意料之外,每个人在这生当中都会遇到不可思义的因缘。因缘有前因后果,但人往往在过程中迷失了自己,不知该何去何从,在这一生当中做了什么?心在哪里?找不到心,人生也白白走了一遭。 ­

  “人生,从哪里来?要做什么?”怎么想也想不出答案。­

  “真的没有答案吗?绝对是有的!”不知心是什么,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就是迷!佛法即是要解决人生的无明,要人觉悟,破除人生迷惘,藉禅修、亲近佛法,就能慢慢找到答案。 ­

  有一个公案:从前有位罗状元,当官十几年,育有一子,他亲自教导孩子,希望将来儿子同父般有成就。然而不管他如何努力,儿子仍然十分愚痴,罗状元非常难过,“自己如此有成就,竟生了个愚痴儿子,人生所为何来?意义何在?”于是他出家修行,留予后世此偈:“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是是非非何时了,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是的,万千大众不都是这样过了一生,念大学、成家立业,求成就、做大官,辛辛苦苦往上爬,无非在追求目的,但这个目的达到后接下来怎么办呢?只好再找另一个目的,否则,真不知自己要做什么。 ­

  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指出何为清楚明白的修行之路。一天释迦牟尼佛为大众说法,却不发一语,只是用手拈起一朵花,千万弟子中唯有摩诃迦叶微笑点头,他悟到当下这念心,而成为禅宗初祖,代代以心传心。 ­

  顿悟的经验其实每个人都有,例如坐下来念书,一开始不懂;解不出答案,但突然间就明白了,这就是悟。然悟有大悟、小悟,有悟世间道理等,而佛法讲悟是“悟自己本来的心”。昔日德山祖师还是周金刚时,怀疑禅宗如何“见性成佛”,千里迢迢到南方要找龙潭祖师辩论,途中却被卖点心的老婆婆问倒:“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师父点那个心?” ­

  “心念刹那刹那生灭,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刹那过去也不可得,真正自己的心是什么?”且天天以眼耳鼻舌身意观相,看不到真相,殊不知“见诸法空相,即见实相”。德山祖师也曾从蜡烛的明灭中悟到“光明、黑暗是无常、是生灭;但能知光明与黑暗之觉性,超越光明与黑暗,不生不灭”。 ­

  什么是觉性?释迦牟尼佛曾以“客尘”道理来阐释,“旅客总在流浪,不断寻找目的地,来来去去不停留,而安住在旅舍、不来不去的才是主人;又如灰尘在虚空中飘浮,虚空有无随灰尘在动?一客一尘,一主一空,要体悟主人在哪里,勿错把客人当主人”。 ­

  明白客尘道理,再来观照自己,变幻无常的身体、心念是客尘,灰尘在阳光中看得一清二楚,阳光即代表觉性,能观照自己心念。觉性的第一步就是反照心念,先觉悟什么不是自己的心,才能找到自己的心;心念从早到晚生灭不已,但人通常把心念当成自己,“将客人当成主人”,问题就在此,若心念改变,那自己又到哪里去? 生灭变异不停的是心念,觉性则不生不灭、不摇不动,众人以为觉性很难,其实觉性始终没有离开,能起心动念、创造身口意都是觉性。所以觉性,就是要觉“心”在哪里,找到不生不灭的心,就是找到自己真正可以掌握的觉性,不须靠外在因缘和合而生;世间所有一切都是因缘成就,因缘散了就没有了,唯有觉性与自己最亲,身体还给父母因缘精血缘,觉性要还给谁?无须还,因它是本具的,是自己真正可以作主的地方。 找到自己的心后,要更进一步了解心的作用,心能作主,人生就能自在,让心作主,让觉性功用发挥出来”,“相信因果,相信所有问题皆是自己所创造,必须学习转念,心念一转,因缘就转,人生逆境、烦恼痛苦,全看自己能否化为成就资粮,行智能者能在任何机会下转而成就自己,这就是真实的人生智能,让心发挥无限的力量” ­

  【楞严咒教念】http://yc.5sing.com/1160009.html

  ☆⊙金刚经@佛法精华@般若文海⊙☆

  http://www.guojifojiao.com/thread-5775-1-1.html

  ☆⊙此片献给天下的母亲愿幸福安康⊙☆

  http://www.guojifojiao.com/thread-611-1-1.html

  大佛顶楞严经楞严法要串珠

  http://www.guojifojiao.com/thread-5794-1-1.html

  【《楞严经》】浅释 宣化上人

  生命的关怀

  智 学

  一个人听了因果布施的道理,对禅师说:“等我有钱以后,一定广修供养,做一些济世救人的事业”。

  “等你有钱以后再行布施,那你永远不会有钱,也不会布施。”

  “为什么呢,师傅?” ­

  “因为富有从布施中来呀!” ­

  “我很贫穷,连饭都吃不饱,该怎么办呢,师傅?” ­

  禅师从那人碗里夹起一粒米,停了一会,说: ­

  “以一颗真诚恭敬的爱心,从一粒米做起。” ­

  是的,从一粒米做起,从少吃一粒米做起! ­

  少吃一粒,几粒、十几粒、几十粒米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健康,乃至饥饱,然而对我们无所谓的事情,对于某些生灵,便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以一颗真诚、恭敬的心去布施,便会有几只,几十只,几百只蝼蚁小虫等小小的生命得到饱满而欢喜怡悦,我们那颗干枯、冷漠、僵硬的心,也因着这种欢喜而润泽,温暖柔和起来,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

  我们的生命由每粒米来养护。细细想来,“无所谓”的一粒米,其实是不平凡的,它关系到我们的生命。把关系到我们生命的无所谓的一粒米节约下来,与其他生命共同分享,把自己对于有情众生的爱,溶人到有情众生中去,想一想,这份生命的关怀,是何等伟大而快乐呀! ­

  关系到我们生命的小小的一粒米.它的容量是无限的,它可以装下我们无量的慈心、悲心、爱心、同情心与菩提心。 ­

  “即使小小的善心,也会给我们带来无量的利息与福聚呀。”禅师慈和地看着那人,安祥地开示。

  很多事情,往往不是我们有没有能力去做,问题是:你有没有那样的愿心,肯不肯去做呢? ­

  心为何物

  法界行者

  真正放下的人,看破的人,清净的人,圆满觉悟的人,无所谓名号,无所谓经典,无所谓磕头,时时在禅定,时时在表法。

  佛,不一定是修,也不一定是坐,修和坐不在于乘,在于乘的不一定是佛,所以这时候要看心,心明,就能见心,见心则是明心,明心则方可见性。心不明,性永远看不着。性为何物?本性。就是修这个心。

  心是什么?心就是镜子,就是窗口,好比中国的深圳,它就是窗口,把这个窗口建立起来,就可以看到大千世界的变化,就可以对外贸易。我们的窗口在哪里?在我们的心,不是肉团心,在于心,在我们的印堂上。我们的天目不开,就没有窗口。天目开了,有了窗口,就可以对外贸易,本性自然现前。本性为何物哪?就是我们的大灵、大我、本我、无我,这叫我们的性。 性在我们的身体哪?在天?还是在地?先找到我们身体的经络如何变化、身体的结构,找不到这些,修练无成,随你怎么练,懵懵懂懂一辈子,还说佛不慈悲,谤佛、谤法、谤僧。

  想见性,就去先磕头。为什么要先磕头?表法!磕头者表法也。诚心诚意磕头,何谓诚心诚意磕头?五体投地,为诚心诚意,密宗五体投地,表的是真心一片,与大地融合,与虚空融合,与佛同在,与众生同在,这叫表法。表的是一颗虔诚的心,只有在这个时候,他的傲慢心、骄慢心、狂躁的心、功高我慢的心,完全退下,大我生起,灵性发挥,我们的第六感加强,这就是第六识。(人的第六识分往上和往下的,随顺欲望的就是堕落的;随顺大我的,就是往上的。往上的就可以直接越过第七识,进入第八识如来藏,这就是禅宗所说的顿悟。)我们的意识在加强,你就知道,佛无处不在,叫佛一声,佛应一声。

  你的灵性没有够能量的时候,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上无天门,下无地库,东南西北没有方向,也不辨西东,不分南北,这时我们是晕的。为什么叫晕哪?晕字上面是个日字,下面是个军字,是个车字。上面没有日,没有光,你的性光不在顶,你的心是萎的,好比在车里。军,为利器。利器为何物?为无明之物,为盾器,促使我们的大灵越来越恢朦,易经里丹在哪里?丹在我们头上,须弥山没有光芒,促使我们的大灵找不到东南西北,懵懵懂懂,如何见性?如何明心?

  明心者,先去须弥山,方为见性。日为何物?性光也。性光在哪?在天,不在地。天在哪里?人之小宇宙,我们的百会为天轮、为天门。天门开,万物生焉;天门不开,地库不打,何谓打?打为击,击为破。地狱不破门,性光不出来,大人无处走。所以说想明心见性,破天门,破地库。天门地库一起破,心门才亮,心光才能照射十方,这是明心见性。

  性足,大灵自然出。出入哪?出入体内;见在哪?见在目前。所以明心首先要破天门、破地库,我们的心门才打开,心门为光之所在,心光不亮,一切无缘。

  修行很简单,又是很难,好比人生一样,光明在前,道路在后,先看光明,后看道路,这就是小我的人生。大我的人生,先看到道路,后看到光明,踏踏实实,一脚一个印。何谓印?何谓脚哪?脚不是我们脚丫子的脚,是我们头上有角,可以顶破天门。

  人的第六识分往上和往下的,随顺欲望的就是堕落的;随顺大我的,就是往上的。往上的就可以直接越过第七识,进入第八识如来藏,这就是禅宗所说的顿悟。

  我们修行首先要看住自心,万幻才能万化,万化何物耶?一切唯心造也。看不住自心,万幻的变化,你不知道来头,不知道去处。何为生我?何为我生?生生不息,那是在六道。生生无息,那是出了六道。所以说要明心,方能见性。

  见性之后做什么?遨游九天,不在天,不在地。在哪?在不知所在之处,是为见性。见性又明心,是为佛。涅槃之佛,无处不在。十方法界,到处是佛。

  有为和无为分在哪儿?分在我们心上,心分有为和无为。有为之法,万物苍生之变化。无为之道,宇宙如如不动。人心躁动,天地万物变化。

  如实之路,如实之道,如实之法,是为涅槃之佛。涅槃之佛,无处不在,响应十方,彻照法界。法界十方,遍于虚空,历历在目,历历在心。心无法界,法界无光,性光不起,是能量不够。因无能量,不辩东西,因有能量,鬼神归顺。无为有为,何为不为,不为为何为,皆在一心。

  心生法,法遍十方,法应于心,心应于手,得心应手,无处不应,无处不用。所以不好讲,不好说。佛临走之前,不可说,不可说。说不得,说了不信。

  阿弥陀佛!...

  【楞严咒教念】http://yc.5sing.com/1160009.html


  大佛顶楞严经楞严咒宣化上人法音——楞严经卷妙法串珠


  http://www.guojifojiao.com/thread-5794-1-1.html

  此文《佛门故事》http://www.guojifojiao.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845&extra=

  发表于2008年04月05日 23:22

  顶礼慈悲伟大的佛陀

  (这段话来自于一个深深惭愧心知名度的××行者所言,

  放于此处结缘供养愿意惭愧觉醒自己的有缘人)

  是日已过。我无法停止时间巨轮的转动;

  无法阻止春夏秋冬的更替;

  这一天,生老病死刹那不息!

  我唯有祈求您,佛陀!

  让我觉悟无常的真谛;

  我无法追逐日升月落的脚步,

  唯有祈求您,佛陀!

  让我认清生命的价值。

  在这过去的一天里,

  我有不断的妄想无明,

  我有不断的烦恼蛊动。

  贪心升起的时候,

  我执著财色名食睡的生活;

  嗔心生起的时候,

  我不由自主地生起了幽怨、抱怨和恼恨的心;

  我很愚痴,

  总是难以“把别人都看成是菩萨,只有自己是个凡夫”;

  我疑我慢,

  外表的假慈假悲难以掩饰我内心的邪见。

  佛陀,这是不平凡的一天,

  分分秒秒都在死人:

  有一个亲朋过世了,

  有一个熟人出了车祸,

  有一个孩子得了白血病,

  有一个老人忽然倒在了大街上,

  这一天海边兴起了龙卷风,

  一日之间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

  万亩的良田毁在这一天的洪水里;

  一个城市葬身于火海;

  这一天地震频发,

  数十万人夺去了性命,或者是无家可归;

  这一天的每分每秒,

  都有人被送进太平间,绝望地等死;

  数万座新坟在这一天拔地而起,

  亲人们悲痛的哭声传遍了全球。

  这一天天灾人祸不断,

  这一天生生死死无常。

  但仰仗您的慈悲福德,佛陀!

  在您的保佑下,我却活着。

  无灾无难、平平安安

  让我安然地度过了这一天。

\

  愿我从今以后,

  如桥梁道路,绵延人间的好因好缘;

  如甘泉雨露,灭却有情的热恼疲惫;

  如丛林老树,施与众生的清凉自在;

  如日月星辰,照亮一切迷途的众生。

  慈悲伟大的佛陀!

  是日已过。

  在今天这么一个夜晚,

  我感到生命岁月的迅速飞逝;

  如少水鱼。

  在如此短暂的时光里,

  我对无常的人生感到是多么的无奈。

  只有祈求您,伟大的佛陀!

  让我拥有一颗平等的心怀,

  宽恕侵犯我的仇敌;

  让我拥有感恩的心怀,

  报答所有帮助过我的朋友;

  让我拥有般若的心怀,

  内观自省我的缺德;

  让我拥有精进的心怀,

  奉行您慈悲的教诲。

  慈悲伟大的佛陀!

  感谢您的教导,

  让我拋弃了仇恨的刀剑,

  享受到清凉的法喜禅悦;

  让我卸下了执着的枷锁,

  给了我身心的自在解脱。

  慈悲伟大的佛陀!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祈求您的庇佑,

  从今以后,让我能够:

  无诸恐怖,无诸颠倒,无诸忧恼,无诸恶梦。

  仰仗您伟大的佛陀的加持,

  让我能够和您共眠共起,

  享受无限的喜悦。

  让我能够找回真实的自我,

  拥有永恒的生命。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接受今夜弟子的祈愿。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接受今夜弟子的祈愿。

 

 〖 七佛灭罪真 言 〗

  离婆离婆帝 求诃求诃帝 陀罗尼帝 尼诃啰帝 毗黎你帝 摩诃伽帝 真陵乾帝 娑婆诃

  〖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

  南无 阿弥多婆夜 哆他伽多夜 哆地夜他 阿弥利都婆毗 阿弥利哆 悉耽婆毗 阿弥利哆 毗迦兰帝 阿弥利哆 毗迦兰多 伽弥腻 伽伽那 枳多迦利 娑婆诃 ­

  大乘妙法莲华经浅释

  地藏菩萨专集

  http://www.guojifojiao.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104

  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

  大藏经

  www.dazangjing.net

  大宝积经,又名弥勒菩萨所问经

  http://www.fotuozhengfa.com/archives/8829

  《华严经》

  珍重自思掂发表于2008年04月05日 23:22

  (本文转载于一善知识空间,链接等有改动)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仰息他人 仰息他人

仰息他人成语名称仰息他人成语拼音yǎng xī tā rén成...

仰屋兴嗟 仰屋兴嗟

仰屋兴嗟成语名称仰屋兴嗟成语拼音yǎng wū xīng jiē...

仰不愧天 仰不愧天

仰不愧天成语名称仰不愧天成语拼音yǎng bú kuì tiān...

仰屋之勤 仰屋之勤

仰屋之勤成语名称仰屋之勤成语拼音yǎng wū zhī qín成...

仰屋著书 仰屋著书

仰屋著书成语名称仰屋著书成语拼音yǎng wū zhù shū成...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